然而,一個月後,當他喝著酒漫不經心把要離開的消息告訴我時,我毫無心理準備。他說P城有一個基金會請他擔任公關部主管,那兒距離他的前妻和孩子的住處不到半小時車程。我驚呼:“那我呢?我的工作,我的意願呢?”不到3分鍾,兩人便吵得不可開交。這時,他帶著那種抿緊嘴唇的神情說:“不如告訴你吧,我已經決定了。我會給廣告公司一個月後離職的通知。基金會那邊要我二月份就過去。我相信你一定會找到工作,那兒氣候好,你甚至可能會喜歡那兒的生活。總之,我去定了。你可以跟著去,也可以不去,隨你。”
我氣壞了,問他憑什麼不跟我商量就自作決定?難道我在他心目中已毫無份量。他不吭聲,想了想才說:“你在我心目中是有些份量,但不是一切。我的心靈平靜更重要,我的孩子幸福也很重要。”我說了許多話回應他這席話;他則盡可能少說。兩人一直吵,一直吵,最後累了才鳴金收兵。那天晚上我們根本沒吃晚飯;兩人都沒胃口。
接下來幾個星期我們又談過幾次,但大半時間都避著對方。其間有一次我明確告訴他,我不願在這種情況下放棄自己的工作去P城。
在他動身之前兩個禮拜,我們又吵了一架。那次吵得太可怕,他搬到公司裏去住了。走前隻回來過一次,收拾他的衣物。我想談我倆的事情,看看我們是不是還有一線希望,能不能找出解決之道,但他始終不讓談話轉到這個話題上。於是,我忍著淚水強作鎮定。他離開時我非常開朗地說了聲“拜拜”(我覺得自己活像個小醜,因為通常我從不這麼說),然後湊上去讓他吻別。
他走了,我像個死人似的枯坐在那裏過了許久。那是二月初的事。接下來的一個月 ,我們通過幾封信和電話。連周峰傑也有痛苦的時刻,有時候他無法否認內心的愁苦和渴望,設法回頭,但最終沒有結果。
好心的吳丹(我的前夫)想幫助我。我想他甚至以為我可能會覆水重收。但是我決定離開那兒,遠離一切。我在B城有幾個不錯的人脈,我寫信給他們。終於有一家廣告公司因為我擅長發行答應提供一份工作,我立刻接受。四月,我來到那兒,找了一層公寓,開始工作。
我得知此地私人心理治療開始盛行,於是決定認真試試,看看能不能找出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我來到這兒不到半年,接受治療僅四個月,但是我學到許多,正走出陰霾。兩個月前我開始約會,近來甚至覺得可以跟男人共度良宵了。
我從別人那裏聽說,峰傑已工作穩定,經常與孩子和他的前妻相處,但心情消沉時仍飲酒過量,沮喪之情可見一斑。
我們原本有一份成長中的偉大愛情,但是被我倆各自帶著的未解的老問題消蝕。我常常幻想,如果他跟我一樣能設法解開心結,有一天我是否要再跟他再度試試?
你近況可好?念念,請告知一二。
羊子
盡管周峰傑和羊子故事的結局不盡如人意,但仍有半數左右婚外情終於成為成功婚姻的例證,其中不乏出奇的成功。如果性格堅強而耐久,能克服婚外情後婚姻中的諸多障礙,在沒有嚴重心理失調的情況下,一雙情侶所願望和期待的或許會得到滿足。他們的愛情在婚後失去了較之婚外情期的些許濃度和強度,但他們知道事情就是這樣。然而他們也驚喜地發現,一些更深入、圓滿的力量竟然超出他們的預期,支撐了他們婚外情後婚姻的成功,例如,沒有束縛和衝突;對彼此有安全感;社會接納;內心平靜無波。他們終於可以在無障礙的情況下體驗在婚外情期間淺嚐輒止的感情。下麵是一個例子:
“一位銀行家的老婆為了暫避奄奄一息的婚姻,到外地訪友。在一次晚宴上,她旁邊坐的是個皮膚黝黑、言語嘲諷、年紀稍大的男子,他是個畫商和演說家,來到這兒是為了次日要演講。兩人都知道對方已婚,也都知道這天晚上他們遠離自己已不愛的配偶。在他倆之間產生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她對他那一行幾乎一無所知,而且知識上也比他差一截)。當天晚上,就在他們下榻的旅館房間內做愛。淩晨五點道別,沒有淚水也沒有允諾。不過,過了幾個禮拜後的某一天,他到她家附近辦事時找到她,兩人再度見麵。這樣見麵四次以後,他們互戀上了對方。
以後是她與丈夫的離異;畫商帶她一起出差。在旅途中,他們一起逛街、吃飯、洗澡,漸漸對對方的背景、嗜好、習慣等有了更深的了解。為了跟他住得近一些,她遷居了,兩人開始在她的公寓每周見麵若幹次,每次短暫而秘密。盡管見麵有諸多限製,但她成了他所有思想和感受的傾吐對象;她則給予他所需要的愛和鼓勵,欣然聆聽他描述新畫買賣情形。半夜趁他太太熟睡後,他打電話把新擬定的演講稿念給她聽。他帶她一起去外地演講,覺得有她坐在觀眾席上他的表現會好得多。她已深陷愛河中不能自拔;而他卻極度恐懼離婚會造成太太的過激反應,這段關係似乎較前暗淡了許多。正當這段關係險些為此以悲哀收場時,他下決心跟太太提出離婚。幾個禮拜的艱苦奮戰後,他終於搬出家門。之後的半年,他為了離婚條件鏖戰。他不敢讓她去他的住處,或在她的公寓久留,也從不在她那裏過夜,擔心有私家偵探監視。
接獲離婚協議書那天,他收拾行李搬到她整潔的小公寓。“前三年我倆已相愛至深,但自從他搬進去住以後,情況變得更好。清早醒來他總是在我身邊,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遠比我希望的還好。每天他出門去畫廊,我又期待著他回到我身邊。那種強烈而美好的感覺超出了我的預期。他帶我參加派對,介紹我認識他的朋友,我頭一回覺得他承認我。而這一點在我是重要的。
半年後我們結了婚,情況再次改變,變得更好。之前,在情感上,一直是“他和我”,如今卻是“我們”。他介紹我認識朋友時,並不把我當作挽在臂彎裏的女孩,而是他的另一自我。再也沒有考驗,沒有觀察,沒有衡量。假如他在派對上跟某個女人說話,我從不會猜測他喜歡她是否勝於我;而我若認識某個男士,也從不思量他是否是一個更好的人選。如今我兩倆親密無間。我們天天見麵,但是我始終喜歡聽他白天打電話給我的聲音。如果我進市區順道去畫廊,他總是既驚奇又變得喜出望外的開心。我們經常開口討論同一個話題,好像心有靈犀似的。不管他白天有什麼經曆,晚上總要跟我分享;而我也一樣。在家裏,如果我在燒飯,他喜歡到廚房裏來陪我聊天。我在浴缸泡澡,他喜歡在這個時間刮胡子,好跟我在一起。
我們的再婚生活中也有瑕疵,那就是他的兒子們似乎不喜歡我。這並不奇怪。但過去一年來,他們經常跟我們相處,如今和我在一起已自在了好多,也開始喜歡上了我。也許不隻喜歡。他的小兒子才七歲,上個月說他認為我是他“第二個母親”,而不是繼母。大兒子十歲,上星期問我們要不要生孩子,因為他想要個小妹妹。我們說不一定,他一本正經地說:“唔,你們應該生孩子,因為你們在一起這麼快樂,當你們的孩子一定很開心”。我們摟住他,說不出話來。
結語:有話要說
現代情感專家普遍認為,婚姻的維持和完滿少不了性愛。“愛情像水泥,性愛是鋼筋,和一起叫混凝土。”結婚首先是文明社會必要的一種程式,結婚證是進入性愛王國的一種官方護照,它的存在表示這對男女可以自由地進行性活動。但也正因為自由,才使得夫妻性愛中的精神滿足和肉體快感逐漸減少,因為婚前那些美好的幻覺慢慢消失了。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合法結婚之後的性行為並不能對婚前性生活受到限製作出足夠的補償。一般而言,它僅許可夫妻間少數的幾種能導致生育的動作來尋求滿足,因為這樣一個緣故,婚後美滿的性生活隻能維持幾年時間。”
因為社會觀念的開放,現代人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很多都開始對性生活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婚姻中的性愛變得單調乏味,是導致現代都市白領走向婚外情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在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性文化可以說遍及電視、書報、網絡等等各個領域,人們己開始從“禁錮”中解放出來。新浪網以題目“中國是否發生了性革命”的大型調查中,其中人們對“處女膜”的重視程度:六十年代75%,七十年代65%,八十年代58%。可知其重視程度以每年一個百分點在降低。要知道:在一切情感中,最易變化的是男女之情。
婚外性行為的“成本”即婚外性行為所付出的代價大大降低,如輿論對婚外情越來越寬容,使當事人的負罪感降低;過去發生婚外情,大多會在單位受到行政處分,而今卻少有人來管。而婚外情的“收益”卻大有提高,如當事人可以演繹一場愛情故事,並能得到莫大的性滿足;當雙方的經濟實力不平衡時,弱的一方常可獲得一定的金錢或財物。
現代情感道德和性道德也給婚外情帶來某些倫理上的依據。在電影《第三者》裏,妻子麵臨著一種尷尬的邏輯推理:麵對婚姻,情人無疑是第三者;而麵對感情,妻子卻成了不折不扣的第三者。這種感覺和感情至上的倫理觀念,讓某些人可以打著追求愛情的幌子,去追逐婚姻之外的情和性。
我們的調查同時表明了婚外情還可以理解為以下種種:
補償心理。有的人因為夫妻分居,寂寞難耐,或者因為夫妻一方有生理缺陷,生理上得不到滿足,或者夫妻關係不和,因而主動尋找第三者或樂意接受第三者予以補償,從而形成婚外戀。其實,性生活並非夫妻生活的全部內容,隻要夫妻之間加強聯係,感情上多溝通,心裏想念對方,生活照樣充實,又何須補償;
欠情心理。有些情人最終未能成眷屬,雙方各自成家,或一方成家後另一方不願成家依然暗戀著對方,當一方生活困難或夫妻感情不和時,另一方覺得還欠著對方的情因而主動投入舊情人懷抱,舊情複萌,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有情人未必都能成眷屬,既然雙方已各自成家或對方已成家,就應麵對現實,珍惜夫妻感情,當對方生活有困難或夫妻感情不和時,用婚外戀來報答對方的情,與其說是幫助對方,倒不如說是損害對方,實乃於事無補;
貪財心理。有的人因為貪圖對方的錢財,不顧自己的人格,主動委身於對方,以換取幾個銅板,從而形成婚外戀,其實,人格是無價之寶,錢財乃身外之物,多則多用,少則少花,又何必以無價之寶換取幾個銅板?另外,有財者也應切記,既然對方貪圖的是你的錢財,又何必為對方付出真情,產生戀情;
圖貌心理。有的人因為貪圖女方的美貌或男方健美的身軀,主動示愛,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外表美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然消失,隻有心靈美才是永恒的,像美酒一樣,時間越長越醇香。因此,最要緊的是要善於發現配偶的閃光點,獻出自己一片真情,這樣,情人的眼裏自然會有西施出現;
報恩心理。有的人因為生活有困難而得到對方幫助,或者因丈夫長期在外,家庭長期得到對方照顧,自己無以為報,隻好獻上身體,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既然對方誠心幫你,就不圖你的回報,對方對你有恩,你心裏記得就行了,何必獻上自己的身子?如果因此影響對方的家庭,豈非好心辦壞事;
報複心理。有的夫妻因為一方有外遇,又不聽規勸,另一方為了報複對方,主動尋求第三者,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既知對方有外遇是錯誤的,自己為何去尋找第三者,豈不是知錯犯錯?況且,婚姻自由,離婚也自由,如果感情確已破裂,且無和好可能,不妨離婚算了,好合好散,做個朋友也比報複對方強;
好奇心理。有的夫妻生活平平常常,覺得平淡無味,而影視男女主人公卻與情人愛意纏綿,浪花迭起,過得有滋有味,瀟灑自在,自己也想體驗一下這種生活,於是,在這種好奇心理的驅動下,產生婚外戀。其實,平平安安就是福,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身在福中不知福;
享樂心理。有的人受性解放思想的影響,或者受淫穢影視書刊的影響,認為人生在世,吃喝玩樂,趁著年輕,及時行樂,因而濫交異性,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性解放及淫穢影視書刊是害人的毒素,我們每個人都應自覺予以抵製,樹立正確的道德和人生觀,不能錯將砒霜當白糖;
相悅心理。有的男女因為工作上相互幫助,支持,久而久之,雙方均有好感,兩情相悅,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工作上的好幫手,未必能成為生活中的好夫妻,既然雙方在工作上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為何不像兄妹、姐弟一樣相處呢;
互利心理。有的人因為工作上的製約關係,互相利用,互相勾結,合夥作案,成了一根線上的兩隻螞蚱,雙方誰也離不開誰,從而產生婚外戀,其實,俗話說得好:“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一旦東窗事發,鋃鐺入獄,這樣的婚外戀隻好到監獄去“戀”了。
婚外情並非隻有男人。在我們的調查中,情感出軌者稱“觸電的浪漫”是她們嚐試外遇的主要原因。在本次問卷調查中,受訪的已婚者認為婚外情的主要目的依次是:追求新奇刺激、生理需要、感情需要和婚姻的調味品。盡管婚外戀的結局各不相同,但男女的最終抉擇常呈現各自的性別特點。有婦之夫在熱戀時往往會信誓旦旦地許諾要與妻子分手,而與情人重結良緣。然而,現實生活中真正履行諾言的守信男子仍屬罕見,不少人以種種借口拖延時間,遲遲不把諾言付諸實踐,他們婚外戀的一般曆程往往是從“喜新而不厭舊”到“不厭舊而棄新”。不可否認,確有一些男子為了滿足一時私欲或追求感官刺激,而把情人當作臨時替補,其中不乏玩弄女性的道德騙子;更有甚者在情人危及自己的仕途鴻運而無法解脫時,為徹底清除障礙而大開殺戒。但更多的有婦之夫在雙重困境中掙紮,在兩難抉擇中徘徊,實有其社會、心理和道義的原委,僅用倫理標準對其做價值判斷難免失之偏頗。
首先,盡管社會對男子性越軌行為的認同較女子寬容,然而道德價值至今仍是評價個人品格的主要尺度,即使在性觀念高度開放的西方發達國家,私生活也依然左右著社會名流的仕途、前程。況且男子總是更看重自己的社會角色和事業價值,婚外戀常常隻是他們七彩人生中的一段浪漫小插曲,假若能兩全齊美、相得益彰的話,他們自然奢望魚與熊掌兼得,不想遊出這令人陶醉卻又險象環生的旋渦。然而,一旦與聲名、事業發生衝突,他們常權衡利害激流勇退、忍痛割愛,很少有為情人而犧牲自己好丈夫、好父親的名譽,甚至背負違反家庭道德的罪名以至自毀錦繡前程的癡情男子。
其次,男子的性價值觀雖傾向多元、開放和博愛,但他們在做決定性選擇時往往較女子更理智、更現實。他們向往浪漫、刺激的婚外戀,卻更難舍踏實、清淡的婚內情,況且有婦之夫在偷嚐禁果時,大多沒有與情人結為並蒂蓮的預期目標,因此,婚外戀常常隻是為他們超負載的、緊張的社會角色增添些快樂、鬆弛一下神經,為他們製式化的乏味單調生活添加些調味品和點綴而已,一旦麵臨兩者必居其一的選擇時,他們大多寧願放棄這鋌而走險的浪漫愛情,而回到世俗、平靜的現實中來。
最後,一旦東窗事發,妻子往往把攻擊目標指向第三者而寬恕丈夫,甚至以加倍的柔情去感化丈夫,這更讓丈夫汗顏、愧疚,以至頓然悔悟並“棄新戀舊”。其中,也有些丈夫雖與妻子性情不合,但由於妻子平時含辛茹苦充當賢內助又無甚過錯,或者妻子曾為自己做出過犧牲,而如今自己地位變化,不忍傷害處於弱勢的發妻,或迫於規範壓力,無勇氣衝出婚姻圍牆。
當所有的美麗都經不起現實的磨礪,當所有的期待都如肥皂泡般在風中破裂,人生便隻剩下平平淡淡的現實。生命渴望的新鮮事物,包括現代人的婚外戀情,都會與婚姻等許多看似美好的事物一樣,美麗、多彩,卻脆弱、短暫。在像肥皂般綺麗,煙花般絢爛之後,重新歸於平淡、歸於庸常。現代人是一群躁動而現實的人,多數人的婚外情隻不過是婚姻生活中的一個小小插曲。經過了種種無主題變奏之後,這些出過軌的丈夫或妻子,最終多又回到了家庭及“結發”配偶的身邊。
由婚外情與婚外性日益膨脹引發的思考是沉重的,為此,筆者呼籲:這種現象若再不引起有關專家和人們自身的高度重視和強烈關注,愈演愈烈的趨勢將會使得人們迷失自我迷失方向而走向另一種自造的可怕深淵……一切的一切若能給人們一種警示,一種覺醒,一種自我意識的強大與共鳴,那將是本書筆者的心願之一。
首先,應該承認每個人都會有愛的情感經曆,都能體會那種說不清道不明、不期而至始料未及、自己用理智很難解釋很難控製的對某個異性的好感。而且婚前、婚內都可能發生,即使是道德很優秀的人有時也不能幸免。如果把這種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發生的美好感情都作為醜惡現象、肮髒心靈去批判,無異於否定我們人類自己。道德不是真理判斷,而是因地域、時間而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情感是性生活的惟一理由,惟有此才是道德的。兩相比較,我們看到道德觀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讓其向著現代文明的方向發展。
其次,是否不再將婚外戀與社會穩定視為負相關關係,逐漸將其作為“個人私事”來看待比較客觀。人們囿於“家國同構”的傳統觀念,囿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穩定關係到社會的穩定”的說法,常常把離婚率與社會穩定聯係起來看,同時把婚外戀當成離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得出婚外戀越多,離婚率越高,社會越不穩定的結論。從而主張扼製和製裁婚外戀。那時許多人自願充當“偵緝隊員”,專門刺探別人的私情,大概也是出於這種“責任心”。 實際上,這種負相關關係是虛構的因果關係,我國曾出現的社會不安定,沒有一次是因為離婚率上升。從世界各國的情況看,離婚率高的國家,社會不一定不穩定,如歐美諸國;離婚率低的國家,社會不一定就穩定,如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相比之下,就業狀況、人口素質等對於社會穩定是更重要更直接的因素。因此,近年來,人們不再把婚外戀看得那麼事關重大,而是逐漸將其看做個人私事。這也是人們對婚外戀逐漸寬容的原因之一。
第三,充分認識和承認人的“喜新厭舊”的本能。任何一個健全的人,對美好的事務總是追求和想往的,人有了“追求”才能進步!試想一個有婚姻裂痕的人,一旦找到了“知已”,不會紅杏出牆嗎?!從審美角度來看,那一個男人不愛美女;那一個女人不喜歡才郎!一個在欠發達狹窄地區結婚的人一旦進入開放的大都市,情感是很容易變化的,例如在1949年革命取得勝利,進入城市後,許多共產黨幹部同原來的妻子離婚另有新歡,就是證明。“情”最喜歡捕捉的是新鮮,“新鮮”對情有一種魔鬼般的誘惑。
“權利”、“金錢”、“成就”是性激素。人一旦地位發生了變化;或成了大款;或有了成就,其思想意識是要發生變化的!情感屬於思想範疇,當然會發生變化。在曆史上,上到皇帝、總統,下到縣官小吏,己作出了明確回答。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在懲處的貪官當中有98%的人有情人。那麼沒犯法的當官中,又有多少呢?!隻有天知道!
第四,理性反思婚內問題,不再一味譴責對方“道德敗壞”,而是客觀全麵分析。過去隻要聽說誰有婚外戀,就會不加分析地把其看成道德敗壞,對其施加社會壓力,進行道德譴責,而其配偶就成了受害者,成為人們同情的對象,由此助長了其委屈的心理。在一邊倒的社會輿論中,如果原諒對方,人們反而會不理解,覺得怎麼可以再與“壞人”生活在一起,辜負了大家的同情,因而弄得當事人“騎虎難下”,常常不得不離婚。
現在人們遇到婚外戀時,能先冷靜下來,反思並承認婚內的問題,進行客觀全麵的分析,既批評移情別戀者的錯誤,又內省自身的缺點,思考改善婚姻質量的必要和可能,以挽救婚姻。不再用簡單的直線的方式分析複雜的問題,這確實是人們認識的提高和思維方式的進步。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真正完美的夫妻關係,就是夫妻之間既要有經久不衰的親密性,又要有持續不斷的調適性,還要有高度充分的獨立自由性,這三者構成了現代家庭鞏固的基礎。但是,中國婚姻家庭的質量總體不高,其中婚內性生活的質量尤其不高。
結婚時倆人沒有摩擦,隨著文化素質、年令、身體健康狀況的變化,雙方不進行調整,其中一方會厭煩對方,從而感情破裂。現在許多人已認識到:“相處容易,相愛難”的道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社會在進步,人們對婚姻質量也在提出新的要求。“性”作為一種生育手段在下降,而作為一種享樂手段在上升。人們己默認了“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最說明問題的是城市離婚率高於農村;發達地區高於貧窮地區。我國離婚率呈逐年增長趨勢。 這種離婚現象大多發生在三十歲到四十多歲的年令段,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十年代結婚的人,雖然年令均在六十多歲,但仍有個別人拋棄了‘維持會’舊的觀念,出現了離婚現象。
最後,兩難選擇。當今在我國婚姻當事人解決婚姻與婚外情這一兩難選擇困境的方法不一而足,每一種方法都各有其利弊:在某些人看來是唯一正確或明智的選擇,在另一些人看來看法正好相反。選擇保持忠實的人,付出的代價和獲得的饋益各有不同。有的人即使對婚姻生活非常不滿,卻囿於社會的、道德的,甚至宗教的原因,拒絕離婚和不忠,認命地奉行“從一而終”的理念。他們對婚姻中自我認同嚴重信心不足,消極地接受婚姻中挫折和不快是命中注定;他們壓製情欲,依靠幻想和虛構來滿足情欲。這樣做的人在另一方麵也獲得了選擇符合良知、內心不安獲得紆緩的某些饋益。
尚有一些人雖然同樣受到需要和不滿足之苦,卻采取了較為積極的做法,即將空置未用的情色精力強製性地轉化在工作、學習或專心管理家庭上麵。這種選擇難免留下壓抑情感之嫌,在忘我工作和學習之餘也常伴隨著難耐的寂寞和無奈,但饋益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他們看來,不倫之愛和性愛歡愉是不容許的,心無旁騖的工作、學習或做公益事業不但給個人帶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社會倫理的普遍認同和尊重。
能從婚姻中得到快樂和滿足,且未滿足需要也極少的人,在當下這個“第三次離婚浪潮”侵襲我國社會時無疑是一批幸運兒,他們能因此毫不費力地保持忠實。即使時光荏苒使他們渴望新鮮和變化,但這股身心內的欲望始終相當微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日益增多趨勢的中國男女選擇了兩難中的另一端,他們開始背離社會普遍認同的婚姻規範,那就是經過離婚後再婚,社會學家有時把這種特殊的調適戲稱之為“後續式多婚”,也有人被稱之為“後續式不忠”。
解決兩難選擇困境的方法不可能用來適合每一個個體的具體特殊的情況。由於時代和文化的急邃變遷,單一用婚姻或婚外情作為“對”與“不對”的評判標準顯然已失之簡單和偏頗。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正處在開放和全球一體化的當下,“西方示範效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人,傳統的戀愛觀、婚姻觀、性愛觀以及對婚外情的看法都發生了極為深遠的嬗變。這種嬗變被進一步注詮為,上一代認為不容置疑的準則在下一代看來並不一定正確。由於當代家庭製度鑄造的人格結構的異同,在心理上必然形不成“一個模子”。殊異成為時代的通則,單一規範可能導致更大的不幸。因此,許多人悄悄地逾越那些終生獨沽一味的行為規範的樊籬。一九四八年當美國第一部《金賽性學報告》出籠,揭露了大量不為人知的情感出軌的事實時,全美上下震驚了。一九六八年範斯?派卡(VANCE PACKARD)的調查報告《性荒原》(THE SEXUAL WILDERNESS)指出了更多的婚外性行為的事實時,人們早已變得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因為從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六八年的二十年間單一規範已開始出現裂變,許多不為傳統所接受的性形式以及感情行為變得不那麼離經叛道,不那麼隱秘,不那麼被社會視作洪水猛獸,美國社會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選擇。
近年來,這一多樣化選擇趨勢正在“西方示範效應”下裹挾著我國“第三次離婚浪潮”而下,雖然讓人放心不下,但卻是一個誰也無法阻擋、誰也無法否認的趨勢,因為最健全的性倫理可能是一種多樣性的倫理,一個成熟而情感健康的個人,在考慮過本身、配偶和子女需要以及他/她的行為可能帶給所有與他/她相關者的影響之後所作出的選擇,可能比社會替他/她越俎代庖做出的選擇更適合他/她自己。性態度可能發生的最有益的改變大概莫過於涵括更公開而廣泛的承認我們的感情和性的需要是多樣化的,以及更包容我們滿足這些需要的各種殊異方式。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二000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共受理1321件離婚案,原告為女性占了六成,這些女性提出的離婚理由很複雜,往往是很多因素交叉,不過最常見的理由是性格不合,有關專家說,性格不合的另一種含義往往是男女雙方中的一方有婚外情,這個原因在女方提出離婚時隱而不言,女方因自己有情人而堅決要求離婚的屬於極少數,多數是男方有外遇。調查同時表明,八成人願意資助前夫或前妻,七成人對婚外情表示容忍,四成人認為“作風問題”是隱私。所有這些都說明了現代中國人對婚姻采取了越來越開放的態度。1
這項對多樣性更大的包容是否在我國會繼續發展,無人確知,但至少現在的情況是如此。將來如何?回答是,極有可能。這項預測是對當下情況的一種未來趨勢的推演。本書的作者並非為婚姻張貼訃聞,宣布性自由時代的到來。婚姻內容和樣式雖然在改變,婚姻本身可以說比往昔更受歡迎。即使比以往任何年代多高的離婚率,且離婚率還在朝著未知的高點不斷攀升,但這絲毫都不表明人們對婚姻已經唾棄,他們不讚成的正是令人不滿足的婚姻。在我們的調查中,有將近七分之六離婚者再婚,這一事實也從另一側麵說明了愛情的重要性並不遜於往昔。
我們對婚外情增多事實的調查也不表示婚姻行將作古。事實上,婚外情仍然沒有比婚姻本身更好地解決人的需求“不滿足”的問題。由於它對家庭和社會負麵效應太大,它常常引發社會混亂和人際衝突,引發社會輿論的反彈。
今日我國的新生代是我們的下一代。盡管鋪天蓋地的文字和可視文化正對他們未來婚姻觀和婚姻行為形成前所未有的衝擊,但以我們對他們所作的可靠認識顯示,性行為的未來情況不太可能有什麼根本性的轉變。唯一真正值得注意的變化是他們的態度。相比前一兩代,今日的新生代對於性不再那麼神秘、羞於啟齒,他們隨遇而安,並且不把性視為重大問題和焦慮的焦點,他們包容人的性行為,對別人的行為要比對自己寬大得多。基於心理和社會理由,為數眾多的男女會繼續尋求忠實的一夫一妻關係的親密和安適。然而,基於我國社會進一步開放以及“西方示範效應”的擴散,新生代在婚姻結果失敗的前提下,會越來越多地覺得應有更多以離婚結束關係的自由,或尋求試婚獨居、同居、婚外情以及其他更新的方法來拓展除婚姻以外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