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夏國的創建者夏世祖赫連勃勃的第一個年號。赫連勃勃係鐵弗匈奴人,原在後秦供安北將軍等職,鎮朔方。公元407年,“僭稱天王、大單於,赦其境內,建元曰‘龍?’署置百官。自以匈奴夏後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匈奴崇龍習俗當源於夏後氏,故其以“龍?”為年號亦不足怪。
(十)龍興
“龍興”喻新王朝的興起。漢孔安國《尚書序》:“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疏雲:“言龍興者,以《易》龍能變化,故比之聖人九五飛龍在天,猶聖人在天子之位,故謂之龍興也。”曆史上曾最早以“龍興”為年號的為東漢公孫述。公孫述原為蜀郡太守,當劉漢與新莽在中原混戰之際,欲自立為帝。為了使百姓相信自己是天帝,自己是龍的化身,便讓人製造輿論說:“有龍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其意即公孫述是龍的化身。於是公孫述說這是上天降下符瑞,讓自己稱帝,在自己掌上刻文曰“公孫帝”。“建武元年(25)四月,遂自立為天子。號成家,色尚白,建元曰龍興元年。”
以“龍興”為年號的還有:其一為十六國時期的侯子光。晉成帝鹹康三年(337)七月,安定侯子光稱佛太子,聚眾杜縣,稱大皇帝,建元“龍興”,但龍並不保佑他,不久,被石虎部將擊殺。其二為唐代南詔第八世王勸龍晟(烏蠻)。勸龍晟又名龍蒙盛,烏蠻人,元和四年(809)受唐封襲南詔王,五年(810)改元“龍興”。在位期間,數遣使唐朝進貢。因淫虐失道,上下怨疾。於龍興七年(816)被殺。其三為段正興。又名段義長,今雲南大理人(白族),係第十六世國王段正嚴之子。段正嚴因諸子內爭外叛,禪位為僧,子段正興繼位。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改元“龍興”。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仿其父禪位為僧。子段智興立。
(十一)龍鳳
“龍鳳”為元末韓林兒和宋代田九成的年號。韓林兒父為直矗韓山童,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韓山童起義失敗,韓林兒隨母逃至武安山中。至正十五年(1355),隨其父起義的紅巾軍領袖之齊福通迎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小明王,國號宋,建元“龍鳳”。田九成係明初沔縣人,明洪武十三年(1380),田九成、王金剛奴等在沔縣(今陝西勉縣)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田九成自稱“漢明皇帝”,建元“龍鳳”。名稱、口號都與元末紅巾軍相同,後為明將耿炳文所鎮壓。
韓林兒和田九成都是起義軍首領,之所以用“龍鳳”年號,當是使人們相信起義首領有帝王之相,起義必能成功。因為“龍鳳”舊指帝王之相,《舊唐書?大宗紀?上》:“有書生自言善相,謁高祖曰:‘公貴人也,且有貴子。’見大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
(十二)見龍
“見龍”為唐代南詔第六世王異牟尋的年號。異牟尋係烏蠻人,知書,有才智,善撫眾。他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即王位,次年建元“見龍”。他曾聯吐蕃攻唐,為唐將李晟所破。後行棄蕃歸唐政策,與唐聯合大敗吐蕃受唐冊封為南詔王。曾屢遣使進貢,並屢派貴族子弟到成都學習漢文化。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卒,唐特派太常少卿武少儀赴南詔吊祭。
異牟尋所用“見龍”年號,四年後(784)改元“上元”。異牟尋所建“見龍”和“上元”年號,當是仿唐代年號。唐代有四個與龍有關的年號:龍朔、神龍、景龍和黃龍;另有四個帶有“元”字的年號:開元(唐玄宗)、乾元(唐肅宗)、上元(唐肅宗、唐德宗)、負元(唐德宗)。
(十三)龍德
“龍德”為後梁末帝朱友貞的第三個年號,並且是最後一個年號。《舊五代史?梁末帝紀》記其為梁大祖第四子,而《新五代史?梁末帝紀》則稱他是梁大祖第三子。史稱他“為人美容貌,沉厚寡言,雅好儒士”。梁末帝之所以改元“龍德”,未見有記載。不過,龍神並不護佑他,龍德三年(923),國被唐所滅。
(十四)龍啟
“龍啟”為五代十國閩惠帝王延鈞的第一個年號。王延鈞係閩王王審知次子,天成三年(926年)受後唐封為閩王。長興四年(933)稱帝,建閩國第一個年號“龍啟”,並改名?。二年後又改元“永和”。永和元年(935)被子王昶及皇城使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