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龍
“白龍”是五方龍中之西方龍。“白龍”係五代十國的南漢創建人劉?的第二個年號。《五國故事》稱:“乾亨(劉?的第一個年號)九年八月,白虹入其偽三清殿見,頗憂畏,中外震懼。會有詞臣王宏欲悅岩,乃以白虹為白龍見,上賦以賀之。岩大悅,乃改元為白龍,更名?。”可見劉?是十足的龍迷,不僅改元“白龍”,而且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帶有“龍”字的名稱。據記載,南宮三清殿白龍(白虹)出現後,他最初改名為“?”。不久,有一個胡僧說,讖書裏有一句話:“滅劉氏者龔也。”於是他又連忙改名為“?”。《康熙字典?亥集下》:“?”字下引《南唐書》雲:“南漢劉岩改名龔,複改名?;古無?,岩取飛龍在天之義,創此名,?音儼。”
(四)龍朔
“龍朔”是唐高宗李治的14個年號中的第3個年號。改元“龍朔”也是因為“龍見”,以為祥瑞。《舊唐書?高宗紀》:顯慶六年“二月乙未以益,綿等州皆言龍見,改元曲赦洛州,龍朔元年三月丙申朔改元。”何謂“龍朔”?“朔”古有多義,其一,古稱陰曆初一為朔日或朔;其二指平坦或天明時;其三意為初、開始;其四意為生、出現;其五指北方。《後漢書?馬融傳》載馬融所上《廣成頌》:“……大明生東,月朔西陂。”注雲:“朔,生也。《禮記》曰:‘大明,日也。’言池水廣大,日月出沒其中也。”故“龍朔”即龍見、龍現之意。不過,唐高宗“龍朔”這一年號也隻用了三年,便改元為“麟德”。
(五)神龍
“神龍”為武則天稱帝後使用的13個年號中的最後一個年號。此年號當出自《帝王世紀》所載安登感神龍而生炎帝的傳說。唐中宗繼承武則天的帝位之後,沿用“神龍”年號。武則天之年已改元“神龍”,史無明載。女皇以“神龍”為年號,除了希望吉祥平安之外,尚有其他隱意。當時武則天已83歲,大概是希望自己像神龍一樣,永生不老,或者希望像黃帝一樣,乘龍上天成仙。隻是事與願違,如漢宣帝一樣,改元當年即駕崩。《舊唐書?則天皇後紀》:“神龍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十一月壬寅……是日崩於上陽宮之仙居殿,年八十三。”
(六)景龍
“景龍”為唐中宗李顯的第二個年號。此年號當出自《宋書?符瑞誌?上》:“燧人氏沒,宓犧代之,受龍圖,畫八卦。所謂河圖者,有景龍之瑞。”所以,景龍即祥龍之意。唐中宗在位六年,使用的兩個年號均為龍年號,一為“神龍”,二為“景龍”。可見李顯也是個龍迷。隻是龍不呈祥,景龍四年,李顯被韋後及其同黨謀害毒死。
(七)龍紀
“龍紀”為唐昭宗李曄的七個年號中的第一個年號。公元889年,唐昭宗即帝位時,沿用僖宗“文德”年號。據《大唐雜記》所載,改元“龍紀”的原因,亦是因為龍見:“唐昭宗文德二年正朔,禦武德殿有紫氣出於昭德殿東隅……令大內留後司尋其所出,得金龍子一枚,長五寸許,群臣稱賀。帝曰:‘朕不以金龍為祥瑞,以偃息幹戈為祥瑞。卿等各宜盡忠,人體朕懷。’門下奏,請改文德二年為龍紀二年。”但此年號亦隻用了一年,次年即改元“大順”。
(八)龍飛
“龍飛”為東晉十六國後涼的建立者涼太祖呂光的年號之一。所謂龍飛,比喻皇帝的興起或即位。《易?乾》:“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雲:“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呂光為氐族,字世明,略陽(今甘肅莊浪西南)人。初為前秦苻堅將領,率兵攻西域,破龜茲等國。還軍時,趁淝水戰後中原大亂的機會,割據涼州。公元396年,自稱天王,改元“龍飛”。傳說呂光生時,“夜有神光之異,故以光為名。”率兵攻打龜茲國時,呂光“營外有一黑物,大如斷堤,搖動有頭角,目光若電,及明而雲霧四周,遂不複見。旦視其處,南北五裏,東西三十餘裏,鱗甲隱地之所,照然猶在”。呂光笑曰:“黑龍也。”部將杜進對呂光說:“龍者,神獸,人君利見之象。”易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斯誠明將軍道合靈和,德符幽顯,願將軍勉之,以成大慶。”呂光聽了“有喜色”。西北一國,以“龍飛”為年號,表明呂光誌氣不小,意在一統天下。
(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