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解讀情商(1 / 2)

發現情商

1990年,美國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和約翰·梅耶首次提出情商的概念,這個心理學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熱烈爭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情商對於一個人成敗的作用,甚至美國總統布什也說過:“你能調動情緒,就能調動一切。”

那麼,情商到底是如何定義的呢?

情商又被稱為EQ,其實它是英文情商一詞Emotion Quotient的縮寫,翻譯成漢語的話就是情緒智慧。人們都知道的是,人是擁有極高智慧的動物,那麼,情緒智慧說的是什麼呢?

情商指的是人在情緒、情感、意誌、耐受挫折等方麵的品質。一個人擁有高智慧,並不代表他一定擁有很高的經受挫折和坦然麵對失敗的勇氣,但是高情商的人就可以。

魏永康被媒體稱作“天才”、“神童”。他的傳奇是,兩歲時就能認識2000多個漢字,13歲讀大學,17歲時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20歲從中科院輟學回家。

魏永康從中科院輟學回家以後在華容縣人大上班,每天早上7點鍾起床,8點準時趕到華容縣人大,下午以後的時間自由支配。

邀請他去的華容縣人大副主任王佩群說:“要他來是盡一份愛心,讓他多接觸人,鍛煉他的社交能力,也讓他心情舒暢一些。”人大工作人員的電腦有病毒或壞了,他都能很快修好。

華容縣人大辦公室秘書周瑩初說:“他幹什麼都很專心,隻要鑽到裏麵去了,其他的一概不管。他的專業知識十分精湛,也坐得住。”“如果讓他做一般性的工作,不讓他讀書,真是浪費!”“在這兒不能解決什麼根本問題,主要讓他補補社會交往這一課。在外麵有人把他看成書呆子,在這兒不會。”

如今,天才兒童的事件似乎並沒有消失的跡象,更多的家長還在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就開始準備給孩子報補課班了,甚至胎教也恨不得比別人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培養出了一個高智商的孩子,而孩子的情商卻遠遠跟不上步伐。

1991的盧剛事件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應,眾多媒體眾口一詞,紛紛指責盧剛惡劣的行徑。然而,美國愛荷華大學副校長,也就是受害人之一的安·柯萊瑞的三位兄弟及其家人,向盧剛的家人發去了這樣的一封信:

致盧剛的家人:

我們經曆了突發的劇痛,我們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輝的時候失去了她。我們深以姐姐為榮,她有很大的影響力,受到每一個接觸她的人的尊敬和熱愛——她的家庭、鄰居,她遍及各國學術界的同事、學生和親屬。我們一家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裏,不但和姐姐的許多朋友一同承擔悲痛,也一起分享姐姐在世時所留下的美好回憶。

當我們在悲傷和回憶中相聚一起的時候,也想到了你們一家人,並為你們祈禱。因為這個周末你們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驚的。

安最相信愛和寬恕。我們在你們悲痛時寫這封信,為的是要分擔你們的悲傷,也盼你們和我們一起祈禱彼此相愛。在這痛苦的時候,安是會希望我們大家的心都充滿同情、寬容和愛的。我們知道,在此時比我們更感悲痛的,隻有你們一家。請你們理解,我們願和你們共同承受這悲傷。這樣,我們就能一起從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會這樣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