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影響研究(2 / 2)

這種不合作極大地刺激了朝廷的行政者,成為一種隱藏的政治力量,如漢魏晉時期的“清議之風”。莊隱帶來了政治上的隱含力量,也衍生出了一種全新的詩派——山水田園詩派,其中以晉朝陶淵明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則是一種莊隱的產物。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故裏。從而將中國古典田園詩推向了曆史舞台。莊子帶給後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還有許多方麵如養生之道,如天人協調的思想,如勇於批判社會的品質就不一一細說了。

此外,劉承華、宋植友認為,莊子反對絕對化、褊狹化、情緒化、程式化,這種思想對人的整體意識、闊大胸襟、寧靜心態和創新思維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有助於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周紅認為,解決當代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可以仰賴莊子的哲學、美學智慧。比如莊子“保身全性”的人生觀可以引導人珍愛生命,以達觀心態看待一切;莊子對死亡的思考有助於人運用理性的力量戰勝對死亡的恐懼,從而創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人生。同時,莊子的逍遙遊可以幫助人建構超脫的心境,使人以樂觀的態度麵對生存的困境。

其次,《莊子》對後世文人的負麵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莊子崇古意識是形成文人乃至整個民族的保守心理的因素之一。麵對當時的社會動蕩和混亂,儒道一樣予以批判,而救治的方案無一例外的是讓人回歸上古社會,儒家言必稱三代,語必言堯舜。道家也讚上古為黃金時代,老子有小國寡民,莊子有“至德之世”的描述,人們無知無欲,無仁無義,無忠無信,“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總之,上古社會都是好的,造成了中華民族文人的崇古,產生了中國的考據派,使得中國文人厚古薄今,造成了文人的循古習慣,乃至整個民族的崇古思想。

二是莊子的“緣都以為經”的行為準則與明哲保身的陰暗性格。社會的動蕩,戰爭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立和緊張,父子相殘,兄弟相戮,軍臣相刃屢有發生,人人自危。莊子也不例外,時刻感到潛在的危機,作為一個智者和一個思想家,他沒有停留在對這種現象的譴責和批判上,而是試圖給我們找到一條遊刃於社會的生存之路,養身全身的方法,即“緣都以為經”。在《養生主》中他提出了“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都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思想”。為善為惡皆不好,隻有“中庸之道”才能養身全生。莊子在《山木》中還教導人們要處於材與不材之間,這些都對於後代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滋生了曲意逢迎、沉沒為金之徒,見風使舵之類。

三是莊子順世哲學的影響。莊子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行安排好的,不必費心去改變它,要“順其自然”“知不可奈何而安其命”(《德充符》),能像至人那樣“遊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外物》),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要做到“壽而不閱,夭而不悲,通達不以為榮。窮固不以為醜”(《天地》),“無以人滅天,無以固滅命,無以得殉名”(《秋水》),不要以人的好惡損傷人性,一切都要順從自然之道。這一切都影響了中國文人,乃至整個民族,形成了文人的保守心理。

綜上所述,《莊子》對中國的影響既有積極向上的超越精神,也有崇古保守、明哲保身的落後哲學,新時代下,我們應注意選擇好其思想中的進步因素,去粗取精,借古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