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及特征(2 / 2)

第三,關漢卿無論是刻畫哪種人物的劇作,往往以大團圓的結局收尾。這正符合了中華民族由曆史積澱所形成的審美心理和審美習慣。老百姓傳統的審美心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中國封建社會是專製勢力極其強大的社會。在強大的專製勢力麵前,處於社會底層的一個個作為個體存在的百姓,又是顯得極其渺小。他們在麵對專製勢力的摧殘時隻能表現出無奈無助任人宰割。當然,他們不甘心這樣,但又沒有任何辦法,於是隻能求助於神秘的力量來替自己懲惡揚善。反映在審美上,就是對善惡終有報的“大團圓”結局的偏好。每當看到惡人遭了報應,好人得了勝利時,人們自然就會獲得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慰藉。《竇娥冤》是一部典型的悲劇,第四折鬼魂訴冤而昭雪這場戲頗引人爭議。有學者指責關漢卿“宣揚封建迷信”,批評有“麻痹人民鬥爭意誌”的消極作用,是嚴重的“敗筆”。實際上,關漢卿這樣結尾是比較合理的。“她(竇娥)的冤魂夜闖官衙,既是‘爭到頭競到底’不妥協鬥爭精神的延續,更是捍衛自己的清白、維護人格尊嚴的萬千意誌的進一步高揚。”而更為重要的是,善良而年輕的竇娥被殺了,雖然天地顯靈,兌現了她在臨刑前立下的三樁誓願,證明她的冤屈的確不淺。但是地痞張驢兒逍遙法外和昏聵的太守桃杌步步高升,這是百姓們不想看到的。“也許在現實中人們無力平反冤獄,但戲曲是百姓們宣泄情緒,表達誌趣的最佳形式,人們希望戲曲能表達出他們的心意,傳遞他們的呼聲。”所以,最終竇娥在為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的父親竇天章的幫助下,使惡人得到應有的懲罰,大快人心。悲劇是一個較為理想的結局,而喜劇自然都是以大團圓結局收尾。關劇今存18種,其中有五種學術界尚有爭議,即:《裴度還帶》、《陳母教子》、《單鞭奪槊》、《五侯宴》、《魯齋郎》。我們如果剔除有爭議的5種和《竇娥冤》,剩下的12種全是大團圓的結局,如下:《救風塵》:宋引章被救;《望江亭》:楊衙內受罰;《西蜀夢》:關羽、張飛托夢給劉備要替他們複仇;《蝴蝶夢》:三個兒子釋放;《金線池》:杜蕊娘嫁給韓輔臣;《謝天香》:柳永與謝天香團圓;《玉鏡台》:溫嶠與劉倩英和好;《單刀會》:關羽安全返回;《緋衣夢》:王閏香與李慶安完婚;《哭存孝》:李存信、康君立被殺;《拜月亭》:蔣世隆與王瑞蘭團圓;《詐妮子》:燕燕大鬧婚場。所以,關漢卿塑造各種人物時始終都堅持懲惡揚善這個準則。或許,這也是其劇作傳誦不衰的藝術魅力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