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天風吹我不能立”(2 / 3)

解縉怔住了。

這場麵如果搬上京劇舞台,肯定會有下列對話:

“當真?”

“當真。”

“果然?”

“果然。”

喝著這位警察局長殷勤滿上的酒,他不禁湧上當年洪武爺麵諭的回憶:你這個小小的解縉,先回去讀十年書,再來為官。於是,學士不禁忽發奇想,也許,應了萬歲爺的話,難道,這是我長劍出匣,剖璞為玉的一天來臨?

總是容易往好裏想,往有利的方麵想,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致命傷,尤其統治者將他往死裏整的時候,這種機會主義的自慰心理,麻醉得他刀架在脖子上,還感恩戴德。

如果在百分百必死的可能性中,有百分之零點一的幾率,可能不至於死,可能有存活下來的一絲生機,會全身心地撲過去,會構想出圓滿,會幻畫出美麗,會信以為真,會陶醉其中。嗚呼,這位忒聰明的才子啊!死到臨頭尚不覺,坐久了牢的那張蒼白的臉,竟出現一絲潮紅。

他一個勁地把喝罄的杯子,伸到紀綱手中的酒壺嘴邊。“滿上。滿上!”

其實,解學士自己的詩句中,“天風吹我不能立”,倒是相當準確地描寫了此時此刻的朱棣。大紳先生,陛下已不是跟你對聯湊句,附庸風雅的那個帝王了,而是相當討厭你,嫌棄你,覺得你實在多餘,要吹得你“不能立”的那個“天風”了。

但是,喝得醉意盎然的解縉,想起朱元璋的期以父子的恩榮,想起朱棣的不恥下問的寵遇,對著這位不知殺了多少人的禁衛軍頭子,不禁滿臉淚水,涕泗滂沱起來。

文皇嚐謂解學士曰:“有一書句甚難其對,曰‘色難’。”解應聲曰:“容易。”文皇不悟,顧謂解曰:“既雲易矣,何久不屬對?”解曰:“適已對矣。”文皇始悟。“色”對“容”,“難”對“易”。上為之大笑。(明·蔣一葵《堯山堂外記》)

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主政《四庫全書》的紀昀,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是以善對聯、好諧謔的才子形象出現的。因此,凡寫到這位解學士者,無不提及他自小就表現出的這種才能。不過,紀曉嵐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解縉《文毅集》的簡介,論及此點,是不以為然的。“縉才氣放逸,下筆不能自休,當時有‘才子’之目”,他持相當肯定的態度。但是,對於那些演義戲說之類,他認為:“迄今委巷流傳其少年夙慧諸事,率多鄙誕不經。”

然而,天對地,水對火,驕陽對明月,馬桶對恭盆……等等既有趣,又無聊,耍小聰明,無大智慧的文字遊戲,確是舊時中國文人一門必備手藝。做四六文章,玩詩辭歌賦,還真需要一點不但善對,還要敏捷,還要出彩的基本功。因此,智商高,反應快,擁有的文化資源多,而且具有幽默感的這兩位大學問家,成為佼佼者,也就不稀奇了。

雖然,這是一張退了色的老照片,但卻是解縉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

現在來看,紀曉嵐進四庫館,別看他幹活最多,身份地位,總在人下,很難直接麵覲萬歲爺,獲得展現才華的機會,頂多遠遠地朝乾隆磕個響頭,謝主龍恩而已。可據《明史》:“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壬子,侍讀解縉、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尋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入直,並預機務。”按永樂對解縉說:“代言之司,機密所係,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書下也。”這大明王朝的第一任首輔,是從他這兒開始的,可見,“春風得意馬蹄疾”,解學士該是何等的紅得發紫了。

他的老鄉歐陽修,也曾在仁宗、神宗朝入閣擬製,隻是比較親信,遠不如永樂對他如此倚重。試想,朱元璋認為跟他“恩猶父子”,那麼朱元璋的兒子,還不將他視作小兄弟麼?自從明太祖廢宰相後,時正三十出頭的解縉,以翰林學士身份入值,還是個領銜的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風頭出盡,那個紀大煙袋,是沒法比的。

雖然一部電視劇,把紀曉嵐說得神乎其神,其實,愛新覺羅·弘曆,是個很驕傲的滿族帝王,對下屬,尤其是文人,不會假以詞色的。從來就是吩咐下去,這樣做,或者,那樣做。做好了,大家都有賞,極少單獨賞紀曉嵐,做錯了,卻是要打他屁股的,雖然沒有當真打過,但犯了事,照樣將他充軍烏魯木齊,喝西北風去。但據明人蔣一葵所記,永樂卻正經地與解學士,拊掌抵膝,探討對對子的學問。至少在他沒有惹煩朱棣以前,君臣之間,甚相得也,大抵也是事實。

解縉早熟早慧,才華橫溢,如果此生隻當一個純粹的文人,第一,不會死得那麼早,第二,多活若幹年的話,文貴老成,也許不低於歐陽修,沒準後來居上。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情結,說來也是一種痛苦的自虐。明知是杯苦酒,但一個個卻巴不得地端起來一飲而盡。於是,隻要卷入政治漩渦之中,這個文人,縱使滿腹經綸,縱使才高八鬥,也就統統付諸東流了。

文人搞政治,有三等。

一等,聰明一點的,淺嚐輒止,見好便收,急流勇退,金盆洗手。

二等,不那麼聰明的,越喝越深,越飲越亂,不能自拔,無法收場。

三等,覺得自己聰明,其實並不聰明的,進退失據,內外交困,搭上腦袋,血本無歸。

解學士,大概屬於三等,說不定還是等外的,一個成也政治,敗也政治的文人。因為像他這樣聰明,機智,有眼力,善應對的知識分子,風雲際會,一路揚帆,朝野矚望,誌在必得,要他絕緣政治,疏離官場,告別權力,息滅欲望,是根本做不到的。表現欲,強出頭欲,露一手欲,發出高分貝的聲音欲,成為他的本性。

應該說,解縉二十多歲,登上政治舞台,一亮相,一出手,還是得到一個碰頭彩的。在那個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與朱皇帝玩的時候,早晨上朝,晚上能否活著回家,是打著問號的。但是,這個年輕人就敢給朱元璋上萬言書。《明史·解縉傳》中,保留著上書的部分章節,文章一開頭,直戳這個殺人狂的最敏感處。

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嚐聞陛下震怒,鋤根翦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賞延於世,複及其鄉,終始如一者也。

臣見陛下好觀《說苑》、《韻府》雜書與所謂《道德經》、《心經》,臣竊謂甚非所宜也。

按老朱以往的脾氣,每一個字都足以殺他一次頭。

但是,在官場中,在政壇上,又有幾個不是呼盧喝雉的賭徒呢?解縉賭齡不長,但敢投機,敢下注,敢出手,把腦袋押在牌桌上的勇氣,不亞賭場老手。顯然,他揣摸出朱元璋要收刀入鞘,不想再當屠夫下去。自他洪武元年登基起,屠滅功臣名將,殺害勳戚親貴,鏟除膀臂股肱,血洗儒林文士,一直到洪武二十幾年,所殺掉的人,據明史專家吳晗統計,當不亞於他打江山時,南征北戰所消滅的敵人總數。於是,冒一下險,拋出幾句石破天驚的話,讓世人對他解學士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