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我們雖然從現存的書信中,再未見有楊鍾健提到李大釗撰銘的事,但從“大約不日可以送來”一語來看,李大釗撰好銘文的時間已是1923年5月26日之後不久。其銘如下:
銘曰公實炎農之苗裔兮宅居於華之龍潭躬耕耘於隴畝兮神遊乎樸茂之自然勵子孫之學行兮宏庠序於閭閻緬樹木樹人之前修兮永垂遺愛於百年
在五四運動以後,李大釗和蔡元培能夠應允為學生楊鍾健祖父撰寫碑文,是有一定原因的。
1919年3月,楊鍾健在李大釗等人的影響下,積極發起組織了早期進步學生團體。他自述道:“我在北大第二年的生活比第一年活躍。……那年頭,陝西局勢一日壞似一日。在北平的陝西學生組織起來,對陝西時局深表關心。在這些活動中,我出的力氣頗不小。此時國內尚沒有什麼學生會的組織,而我卻組織了‘陝西省旅平學生聯合會’。”②《楊鍾健回憶錄》,24、25頁。楊鍾健的這一創舉,在北平影響很大。1919年3月,在李大釗的指導下,由鄧中夏、許德珩、黃日葵等發起組織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楊鍾健參加後,經常到城內、長辛店、趙辛店、通縣等地宣傳講演,還擔任了該團的總務幹事。1919年,楊鍾健參加了陳獨秀、李大釗等組織和領導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他自述道:“我雖然隻是個平凡的學生,然而情緒卻很激昂。那天隨隊伍到天安門開會之後,接著遊行,我的口號喊得特別起勁;……從此以後,我參加的社會更多……”②1919年7月1日,在李大釗等人的領導下,“少年中國學會”正式成立,楊鍾健原通過鄧中夏認識了李大釗,並經鄧中夏的介紹於1921年加入學會,同年9月被李大釗等人推舉為執行部主任。1919年秋冬,楊鍾健主編陝西學生在北京創辦的《秦劫痛話》,1920年又主編了《秦鍾》月刊,1921年還擔任了《共進》半月刊的主編,選登了1922年6月15日《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這一重要文獻,1922年楊鍾健加入了李大釗領導的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1月,楊鍾健在黨領導下的驅彭挽蔡運動中表現特別積極。他自述道:“學校因蔡孑民先生不滿意當時教育部總長彭允彝而辭職,發生了驅彭換蔡風潮。這次風潮雖然為我在北大學生生活中最活躍的時期,但我始終對過份公開的活動不感興趣。有一次,學生會主席辭職,大家要我擔任,我堅決未就。此時,我擔任北大學生新聞編輯及校刊的工作,每天至深夜始睡。”《楊鍾健回憶錄》,29頁。
對於這樣一位追求進步而又踏實刻苦的青年學生,蔡、李二位先生能夠應楊求請,為其祖父——一個農民撰寫碑文、碑銘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由蔡元培撰文、李大釗撰銘、湖北大冶黃福藻書、陝西長安劉暉篆額的楊耀海墓碑,原立於華縣龍潭楊鍾健家幾代之祖塋地,於1982年移入西安碑林。
原載《文博》雜誌1985年第5期
作者附記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陝西師範大學副教授楊芝芬同誌的幫助,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