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神農氏誕生地的爭議(2 / 2)

林文還說:在神農氏這個形象問世之先,古籍中就記載了不同時代、不同名稱的農耕發明者。諸如: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昔烈山氏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國語·魯語上》)。柱乃烈山氏之子,烈山氏又稱列山氏、厲山氏,指炎帝。據傳炎帝曾都於此,故以為氏。《括地誌》雲:厲山在隨州隨縣(古縣在今湖北隨縣北百裏)。《煙台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筆者翻閱我國史家、學者的一些論著,較為一致的說法是炎帝神農氏誕生於陝西渭水一帶。除上引徐旭生的著作外,翦伯讚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上冊)中指出:據古書記載,古代黃河流域分布著不少的部落。在陝西一帶有姬姓黃帝部落和薑姓炎帝部落,他們之間世代通婚。這些部落對太古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都有不同的貢獻。古書上說黃帝發明衣服、舟、車,炎帝又稱為神農氏, “斷木為耜,揉木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均見《易係辭》)。黃崇嶽在《黃帝、堯、舜和大禹的傳說》一書中指出:炎帝的最先的活動地域當在今陝西偏南的寶雞一帶,現寶雞城南外有一個地方叫薑城堡,附近有一個很大的神農廟,也就是炎帝廟。李紹連在《炎帝和黃帝探論》一文中指出:從《國語·晉語四》、《水經注》、《帝王世紀》、《史記·五帝本紀》、《輿地誌》這些古籍來看,我們可知炎帝最初在陝西渭水流域,後沿著渭水、黃河向東發展到河南、河北中南部和湖北一帶。不僅如此,文章還說:據古籍記載,在炎黃時代後期,由於不同部落聯盟的出現以及彼此爭奪地盤的結果,使我國的原始部族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華夏集團以炎、黃二帝為代表,主要順著黃河兩岸活動於中原地區;東夷集團以太?、少?和蚩尤為代表,在華夏集團的東方,主要活動於今山東、安徽和豫東、蘇東一帶;苗蠻集團以祝融、?兜為代表,主要活動於今湖北、湖南兩省及豫南部分地區。這三個集團中以華夏集團最強大。《中州學刊》1989年第5期。

近年來,從我國著名曆史文物修複和興建的報道來看,也認為炎帝神農氏誕生於陝西渭水一帶。1986年7月17日,《光明日報》刊載的《炎帝陵修複工程在湖南開工》一文以及同年10月10日《光明日報》刊載的《寶雞市正在興建炎帝園和炎帝祠》一文,其觀點均為炎帝神農氏誕生於陝西渭水一帶。還報道了陝西寶雞市正在興建炎帝園和炎帝祠,畫於炎帝園門廳長廊的大型壁畫“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炎帝”於最近落成。炎帝園和炎帝祠的興建,將使炎黃子孫可以既祭“黃”又祠“炎”了。

從以上論爭來看,認為炎帝神農氏誕生於湖北隨州的論據顯然不是很充足的,若要想成為一種定論,還需要從民族誌、農業史、考古學、曆史學、婚姻史等方麵作進一步的考察和論證。

原載《學術動態》1991年第6期,出版時有補充

作者附記

本文隻是一般的提出關於神農氏誕生地的爭議,沒有從曆史研究的角度去梳理有關炎帝、神農氏、烈山氏的曆史傳說。所幸的是,在本文發表四年之後,陝西省寶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了一本《炎帝論》的專題研究論文集,並於1996年3月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張豈之先生在為這本書寫的序中評介說:“這本論文集包含42篇論文,有些研究炎帝肇興之地,有些研究薑炎文化的內涵,有些研究炎帝族的遷徙,有些 研究炎帝與農業,有些研究薑炎文化與中國文明的起源,有些則研究炎帝和薑炎文化的曆史作用,等等。這是一本包含有豐富內容的論文集,為全國炎黃文化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成果。”的確如此,特作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