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在貝殼裏的海93(1 / 1)

將感恩刻在“石頭”上

文/程應峰

年少時的感覺中,一個人去了,別人將他(她)的名字刻在墓碑上,是銘記和懷念。隨著歲月的推移,驀然領悟到,這不僅僅是銘記和懷念,還是一種感恩的方式。

每當麵對凝重的碑刻,我總會想起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在海邊沙灘上結伴而行的朋友發生了激烈爭執,其中一位對另一位甩手就是一耳光,被打的很傷心,一言不發,隨手在沙灘上寫道: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們繼續前行,一個浪頭打來,挨了耳光的那位被突如其來的浪頭卷入了海水中,打了他一巴掌的那位憑借極好的水性把他救上了岸。平靜下來後,他找到一塊大石頭,用另一塊鋒利的石頭在上麵刻下了這樣一行字: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

被人傷害時,把傷害寫在沙灘上,讓時光之水隨時帶走;在得到別人的幫助時,將感恩刻在石頭上,永遠銘記。這是人生應有的一種境界。

西方有一個節日叫感恩節,每到那一天,有心之人,都會懷著感恩的心情,感謝所有關愛自己的人。然而,實際生活中又是怎樣的呢?

一位天命之年的農民,為供兒子完成高中、大學學業,不得不賣血換錢。

連續多年,賣出的血量能裝滿兩個汽油桶。然而,明知父母艱辛的兒子從上大學那天起,就沒回過一次家,整日沉迷於網吧,荒廢了學業,直至被勒令退學。

這種情況下,農民接受了電視台的采訪,他滿含熱淚,呼籲別人不要像他兒子一樣,迷戀網吧,誤了學業。麵對一腔辛酸的農民,滿座學子無不動容。事後,記者在網吧找到農民的兒子,他卻滿懷怨懟地說:“我爸在電視台這樣糟蹋我,他有病,他是一個殘酷無情的人。”在這裏,兒子對父親不僅沒有感恩之心,還抱著一腔莫名的怨恨。

還有一位孤寡老人,用自己每月三百來元退休金和每天早出晚歸拾荒賺來的錢,資助三個貧困大學生。在他們求學的幾年中,每人都獲得了老人幾千元的資助。得到這些錢時,他們言辭動聽。可是在他們大學畢業,找到很好的工作後,竟無一人上門對這位孤寡老人表示感謝。“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做人的常理。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是誰都會懷著感恩之心,將感恩的情愫往心坎裏銘刻。總有那麼一些健忘的、不知道感恩的人,在他們心裏,親朋好友乃至別人的給予都是順理成章、無須記住的事情。

由此看來,學會感恩,學會將感恩刻在“石頭”上,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對於不會感恩,不知道將感恩往“石頭”上刻的人,我們不能武斷地說他(她)泯滅了良知,但至少可以這麼說,他(她)是一個在人生詞典裏隻寫著“索取”二字的人,任何時候都不配擁有人類美好而溫馨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