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在貝殼裏的海102(1 / 1)

生命的缺失 做最好的那個自我

文/崔修建

繪畫是父親一生的熱愛,但大半生寒微的家境,連很一般的學習機遇也無法給他提供。一直很業餘的繪畫水平,成為父親一生的遺憾。她三歲時,父親便開始培養她的繪畫興趣,並給她講了許多著名畫家的成功經曆,希望她能夠像他們一樣在繪畫方麵有所成就,能實現自己未圓的畫家夢。

起初,她在父親的指點下,還畫得有模有樣的。時間一久,她對繪畫的興趣便漸漸地淡了下來,可是一向乖巧聽話的她,不忍讓父親失望,盡管心裏不大情願,還是放棄了自己的其他愛好,走進了各類繪畫輔導班,一遍遍地在畫板上,被動地塗抹著自己也越來越不清晰的夢想。

因繪畫占用了太多的時間,她的其他功課落下許多,複讀了一年後,她才勉強地考上了一所普通的藝術院校。

是大一的一次“校園模仿秀”大賽,改變了她後來的人生走向。

大賽的初賽,她輕鬆地過關;複賽前,她也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臨場發揮也很正常,結果她竟然沒能入圍最後的決賽。

帶著很大的失落,她獨自來到校園裏的人工湖畔,心情黯然地望著波光瀲灩的湖麵,不時地喃喃歎息:“我真笨啊,真的太笨了,我連模仿都做不好。”

“為什麼非要模仿好別人,而不去嚐試著做一個最好的自己呢?”那位學生們都十分敬仰的老教授不知何時站到了她的背後。

“做一個最好的自己?”她仰起頭來。

“對啊,即使你模仿得再逼真,那你也隻能是他人的一個影子,失去了自我。別忘了你要擁有自己的人生,知道你心中最想要的是什麼,去做最好的那個自我,才是最最重要的。”老教授微笑著點撥她。

“做最好的那個自我。”她輕輕地重複了兩遍,仿佛有一股清新的風陡然吹入幽閉的心扉。帶著豁然醒悟的激動,她向老教授深鞠一躬,笑容滿麵地跑開了。

後來,她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將繪畫隻當做自己的一個業餘愛好,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自己喜歡的寫作。大學讀書期間,她便成為有名的網絡作家,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並如願地留在省城的一家出版社。

她叫顧天天,網名雲淡風輕。在談到她今天的成功時,她的父親愧疚地說:“我差一點釀成了一個大錯,我隻想著讓女兒模仿別人,成為優秀的‘他人’,卻忘了告訴她成為一個最好的‘我’。”她卻安慰父親——那不過是人生難免的一個彎路,也許隻有經曆過一些挫折以後,經過冷靜思索之後,才會明白自己心中最想要的是什麼,才懂得在成長的路上怎樣才能不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