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薑寨出土的動物骨骼,除極少數(兩枚出自墓葬的豬牙和七件出自甕棺葬的麝鼴骨骼)是隨葬品外,絕大部分出自窖穴、灰坑、壕溝及當時的地表,是薑寨人曾經儲存或者食後扔棄的食用動物的遺骸。薑寨出土的29種動物,如按它們和人的關係可分兩大類,一是經馴養的,如狗、豬、牛等;另一類是野生動物。還有一小部分是由於其本身的穴居習性,在遺址廢棄後進入遺址所在地的,如中華鼢鼠便是。
竺可楨根據半坡、殷墟遺址動物群中有大量竹鼠,山東曆城龍山遺址中發現炭化的竹節,以及殷墟甲骨文中有關下種日期的記載,推斷“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來,竹類分布的北限向南後退緯度1-3度。”
北首嶺遺址位於陝西寶雞市區內,在1958-1978年間的曆次發掘中,出土了大量動物骨骸。經鑒定有獸類等5大類21個種,其中就有中華竹鼠和中華鼢鼠。專家認為,北首嶺的動物群與半坡、薑寨等時代相當的遺址中出土的動物種類很相似。按動物地理區劃分,北首嶺屬於華北區的黃土高原亞區,是森林草原環境。這裏的中華竹鼠,在渭河平原上的仰韶時代遺址中,有較多的發現。這種中華竹鼠現代在本地區減少或絕跡,很可能是這個地區人類文化活動較早,經過長年開墾農田,天然森林減少,使動物的分布受到影響。
在考古發掘中,大量發現鼠遺骸的事例,首推1968年河北滿城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的發現。在劉勝墓中的1:3502號陶甕中,發現有130多隻岩鬆鼠和4隻黃鼬的全身骨骼,還有許多社鼠的骨骸,經鑒定是社鼠和褐家鼠,僅2:2205號罐中就有百隻之多。特別是在南耳室放的一件有蓋的2:2024號陶壺中,儲藏的鼠有百隻左右,全身骨骸保存完整,有社鼠、褐家鼠和大倉鼠三種,以社鼠為多。據報告作者分析:“曆來發現的漢墓中,把鼠類作為隨葬品,這還是第一次發現。關於吃鼠肉的習俗,戰國時代已有記載,當時居住在河南洛陽一帶的周人,曾把未臘過的鼠肉稱為‘璞’,並拿到市場上去賣。所以,壺內盛放鼠肉,可能是作為食品隨葬的。”
我們在上文介紹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鼠遺骸時,指出半坡、薑寨、北首嶺等遺址出土的中華竹鼠、中華鼢鼠,經鑒定是作為食物被儲存,或食用後被扔棄的,人類以鼠為食已經有了十分悠久的曆史。然而,以鼠作為食品陪葬,這種有意識的行為是在靈魂觀念出現以後才有的。據考古學家的發現,在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墓發掘中,也曾在東耳室的銅提筒中,發現有鼠類骨骸,經鑒定為竹鼠。
由於鼠與人關係密切,我國先民很早便製作鼠形的裝飾品和藝術品,考古學家宋兆麟收藏的一隻戰國時期鄂爾多斯的青銅鼠,是一個可以佩帶的掛件,可能有求吉辟邪的作用。1976年陝西興平縣出土了一件可能是西漢時期的銅鼠吃葡萄,這件精致的青銅鼠塑長13.3厘米、高3.4厘米,四肢蜷曲,肥胖的身軀團成弓狀,長喙前伸,大口暴張,正吞食眼前的一粒葡萄狀食物。它短耳上翹,小眼圓瞪,長尾後揚,十分生動活潑,表現出漢代匠師高超的寫實功力,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