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子節。廣西隆林西林彝寨彝族定臘月初一為耗子節。傳說古時大旱,人快要餓死,臘月初一,鼠從洞中給人送種子和糧食,故人把這一天定作耗子節,以生肉飯菜喂貓,不讓貓抓耗子。
送鼠節。貴州平塘毛南族於每年臘月初一舉行送鼠節,又稱過小年。送鼠是追趕滅鼠的意思。冬月三十開始,家家掃糧倉,曬穀穗,傍晚收穀穗進倉,並把視做“米魂”的穀穗掛在中央。然後祭祖、敬米魂。小年三十夜,全家吃團圓飯時,老人給子孫講述民族傳下來的《人鼠爭米魂的故事》,唱教《送鼠歌》。臘月初一清晨,全村到山野一指定地點,由寨老和祭司共同主持送鼠儀式,集體唱《送鼠歌》,後生們用石子砸石鼠比賽,成為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毛南人的《送鼠歌》是這樣唱的:“送老鼠,除老耗,大家都來呀,今日過小年。家家齊開倉,穀穗掛成排,米魂掛中央。不許老鼠竄進屋,不許老耗鑽進倉!”為什麼毛南人要過送鼠節呢?這裏還有一個故事。傳說從前,人和鼠是兄弟,分家時,鼠要了全部家產,隻把梁上掛著的一把穀穗給了大哥。分家後,鼠好吃懶做,吃完了倉裏的又到地裏亂竄亂咬。大哥靠勤奮,年年豐收。這就是人鼠爭米魂的故事。鼠偷吃成性,人人都恨,人人都打。這就是毛南人送鼠節的來曆。
吃鼠節。貴州黔東南鎮遠、施秉、黃平一帶龍姓苗族每年臘月初一為吃鼠節。傳說以前有龍姓苗人,攜家逃荒至黃平落戶。一年大旱,龍家僅有的糧食被鼠偷光,龍家追至鼠洞,捕鼠百餘隻,臘月初一全家以鼠肉為食,由此相沿成俗。據說這天他們以鼠祭祖,此俗是對過去殺牛祭祖的變革,起到滅鼠的作用。
蒸瞎老鼠,青海歲時風俗,流傳於樂都、民和、平安、湟中、互助等地。每年正月十四日晚,家家用麵捏成12隻瞎老鼠,以椒仁作眼,七竅俱備,用蒸籠蒸熟。待元宵節拂曉獻於供桌,點燈燒香,叩首祈禱,求鼠食草根,勿傷禾稼,保證年歲豐稔。
熏鼠火,東北地區朝鮮族歲時風俗。農曆正月第一個子日,孩子們在田埂上撒稻草點火燒雜草,謂之“熏鼠火”。農家根據火勢之大小占卜當年豐歉。此俗有滅鼠、滅蟲及增加地力的意義。
河南一些地區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是老鼠節。俗話說:“初七娶(媳婦),十七嫁(閨女),二十七添娃娃。”這三天都吃餃子與鼠同樂。(詳見本書第十章鼠婚俗信)
可以看出,與鼠有關的歲時風俗與鼠節大部分都在臘月和正月,春天正是鼠繁殖的高峰期,無論是祈求或驅趕,都反映了種田人滅鼠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