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域鼠壤墳的傳說(2 / 2)

故事發生的地點在西域瞿薩旦那國。據資料,瞿薩旦那國,《史記》作於?,《漢書》、《後漢書》、《魏書》、《梁書》、《周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法顯傳》、《洛陽伽藍記》、《續高僧傳》等皆作於闐,即今之和闐(地處今新疆和田縣)。研究者認為,“瞿薩旦那當為梵文化的名稱,原文應為Gostana……藏文文獻中通常稱和闐為Li―Yul,意為‘李國’”。又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瞿薩旦那國周四千餘裏,沙磧大半,壤土隘狹,宜穀稼,多眾果。”這樣的地理環境和農作物的生態環境正是鼠類繁衍的溫床。

在於闐國王城(於闐古都約在今和田縣西麵的約特幹村一帶)以西一百五六十裏的地方為一片大沙漠,沙漠的正路中央有一座小山阜,稱之為“鼠壤墳”。據傳說,此地的鼠大如刺蝟,毛色黃白分明;鼠王領頭,一俟出洞,眾鼠隨之而行。鼠多鼠巨且成群活動,而且與人的一切活動密切相關,是這一地區的顯著特色,也是鼠壤墳傳說得以產生的文化與民俗背景。

西域鼠國對鼠的信仰也是有來由的。故事說的是古時候發生在鼠壤墳旁的一次故事。傳說匈奴率幾十萬大軍進攻隻有幾萬兵力的於闐,在軍事力量懸殊、難於取勝的情況下,於闐國王求救於沙漠神鼠。鼠神率眾把匈奴大軍的馬鞍、衣服、弓弦、甲?的係帶統統咬斷,驚恐萬狀的匈奴將士還以為神兵天降,隻好束手就擒。神鼠立功,於闐獲勝。傳說瞿薩旦那王感鼠厚恩,建祠設祭,以衣服弓矢、香花肴膳為供品,祭以祈福;人過鼠穴,必下馬禮拜。傳說把匈奴慘敗於闐取勝的原因統統歸功為鼠神之助,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而敬鼠祭鼠之俗便自此世代相沿。

西域鼠國的鼠信仰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鼠的神聖性,鼠被奉為神,其神性不僅表現在軍事作戰方麵,也能造福於民。換句話說,鼠是以護軍神、地方保護神和施福之神的多重身份出現的。二是已形成一整套敬鼠祭鼠之俗,其俗已帶有鮮明的佛教色彩。諸如建祠設祭,有固定的祭品,人過鼠穴,必須下馬致敬,等等;而且,對鼠不敬祭者必遭鼠的報複。三是鼠信仰的全民性、普遍性和延續性,在西域鼠國,上自君王,下至百姓莫不視鼠為神,不敢怠慢。直到20世紀初,斯坦因在新疆和田地區考察得知,鼠壤墳即今之Mazar,俗稱“鴿子麻紮”,現仍為當地居民膜拜之所。

鼠壤墳的傳說告訴我們,自東漢以來,於闐鼠便成為崇拜的對象;西域鼠國的故事也因西域與內地的交通逐漸傳入中原,而由於玄奘《大唐西域記》的傳播,西域鼠國的故事便更加廣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