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雷明白了忽必烈話中的含意,他是說蒙哥他們哥幾個還小,沒有經過戰事曆練,而且自己手下的親軍太少,沒有辦法同三位兄長抗衡。拖雷輕輕一歎,道,“正因為如此,我才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呢。”
唆魯禾帖尼在一旁接著道:“總這麼拖著也不是辦法呀,忽必烈說得對,流言也能殺死人,別人會說我們不守信用,違背父汗的遺願呢。”
忽必烈點頭道:“父親,我們蒙古人講究的是一個信字,一個義字,若是我們背負了這個汙名,在大草原上就很難有立足之地了。”
拖雷麵色凝重地道:“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違背父汗的旨意,隻是連日來戰事不斷,加之有幾個王爺興風作浪,才推遲了忽裏台會議。當然要說我心有不甘,那也是實情。”
忽必烈抓住父親的手,放在自己的肩上,道:“父親,您看我的肩膀是不是堅硬寬闊?”拖雷露出自豪的笑意,點點頭。
“那父親就放心吧。用不了多久,我就會長大成人,用我的肩膀就能馱起萬重山峰。”
拖雷看著自己有出息的兒子,開心地笑了。窩闊台心裏非常鬱悶,因為他巴望著早一天登上汗位,那樣他登高一呼,整個大草原都將為之應和,但拖雷怎麼不遵父親旨意召開忽裏台會議呢?他急於想登上汗位,父汗在臨終前與他密談時,曾告訴他“如果想在汗位的寶座上坐穩,須得二人力助,一是拖雷,一是耶律楚材。”並分析兩人的情況道:“耶律楚材為一契丹人,深受漢儒文化熏陶,他信奉君君臣臣,會忠心耿耿輔佐任何一個汗王的,拖雷手中有財富和封地,不宜強迫,拖雷為人仁厚,會屈從於良信與忠誠,你要善待他,感動他,這樣他才會盡心盡力幫助你。”
不久,窩闊台把耶律楚材請到了自己的帳內。
“耶律先生,我乃行軍之人,恐是無法擔當父汗留下的汗位。”窩闊台首投石問路先屈尊降貴,謙虛地向耶律楚材道。
耶律楚材跟從成吉思汗多年,深深折服於成吉思汗的雄才偉略,他得到成吉思汗的密囑,要扶窩闊台登汗位。他明白窩闊台請自己來此的目的,沉吟一刻道:“我明白您的意思,我盡快去找察合台與拖雷,您放心吧。”
窩闊台輕舒一口氣,又道:“我無法支撐沒有你幫助的局麵,事成與否,希望你都留在我的帳前。”
耶律楚材聽出了窩闊台話中的許諾,便急忙起身,找拖雷去了。
拖雷接受了耶律楚材的勸說:“您必須幫助窩闊台當大汗。蒙古族是個驍勇、崇尚英雄的民族,違背父命會被人們視為小人行為。您肯定不想失去大家對您的尊敬與崇尚,忠誠的名譽是無價之寶,望您三思啊。”
迫於各方麵的壓力和形勢所趨,經過一番籌備以後,1229年,在成吉思汗始興的鄂嫩河和克魯倫河的蒙古中心地區隆重召開了忽裏台。這時,術赤已死,在拖雷和察合台等人的“推戴”和“支持”下,窩闊台被選為大汗,正式即位。窩闊台就是元太宗。
成吉思汗將汗位交給了窩闊台,沒有交給拖雷,無論是按照漢人的皇位繼承習慣,還是按照蒙古人汗位的繼承習俗,作為拖雷次子的忽必烈都將失去汗位繼承權。但幼年忽必烈的聰明和才智,博得了成吉思汗的讚譽,成吉思汗對幼年忽必烈仍然寄予厚望。據17世紀蒙古族曆史學家薩囊徹辰在《蒙古源流》一書中記載,成吉思汗臨危時曾說:“幼年忽必烈之言,足使吾人注意。其言謹慎,汝輩盡應知之。彼將有一日據吾寶座,使汝輩將來獲見一種命運,燦爛有如我在生之時。”不知這段神話式的預言是真是假,但有一點是可以相信的,那就是幼年忽必烈的才能已經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賞識,這種所謂神話式的預言,隨著曆史的發展,也就變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實。
成吉思汗戎馬一生,統一蒙古,滅掉西遼、西夏、花剌子模等,就是沒能實現滅金夙願,深為遺憾。臨死前,他留下遺言說:“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縣),直搗大梁(今河南開封)。金急,必征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裏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滅金戰略。
窩闊台即位之後,遵照成吉思汗的“臨終遺言”,製定了具體的滅金戰略計劃。
1231年,窩闊台兵分三路,大舉攻金。他自己親率中路軍經山西進駐鄭州;斡赤斤率左路軍進兵山東;忽必烈的父親拖雷率領右路軍按照成吉思汗的遺言,從陝西借道宋地,由唐、鄧進入金境。三路大軍約定,來年春天會師大梁。拖雷所率右路軍一路過關斬將,自風翔渡過渭水,連破寶雞、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進入宋境。接著,沿漢水東下,進入金鄧州境,兵鋒直指大梁。
金人聽說拖雷已經迂回包抄過來,急忙調潼關守將完顏合達率精兵堵截。拖雷留一軍牽製金軍,主力分道殺向大梁。金哀宗又急令完顏合達援救大梁,拖雷則派出軍隊不斷擾襲,使金軍不得休息,疲憊不堪。1232年初,在鈞州(今河南禹縣)西北的三峰山大戰中,拖雷把金軍打得大敗,金軍精銳部隊幾乎全被消滅。
接著,拖雷率軍北上與窩闊台會合,共攻大梁。由於大梁城防堅固,一時難以得手。三月,窩闊台留下大將速不台繼續包圍大梁,自己則與拖雷北返。
蒙古軍圍大梁,一圍就是七八個月。十二月,金哀宗再也忍受不住糧盡援絕的痛苦煎熬,偷偷逃往歸德(今河南商丘)。接著,又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
窮途末路的金哀宗,眼看國家無望,隻好硬著頭皮派遣使者到宋朝求援說,蒙古“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聯合,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然而,金人的高談闊論絲毫沒有打動宋人之心,仍然遭到了宋人拒絕。
這時,蒙古也派遣使者請求宋朝協助滅金,宋人提出滅金之後收回河南之地等條件,蒙古人沒有表示反對,宋人答應即刻出兵。
蒙古包圍蔡州,三個多月,還是攻不下來,眼看糧食不多,難以繼續圍城。正在危急時刻,宋朝大將孟珙帶領2萬大軍和30萬石糧食趕到了,馬上就要挨餓的蒙古軍頓時有了精神,與宋軍南北呼應,共同攻城。
金軍哪裏抵擋得住這般猛攻,1234年初,外城已被攻破,金哀宗一看大勢已去,急忙傳位於內族完顏承麟說:“我身體肥重,騎馬不便。你平日矯捷,又有謀略,萬一能活著逃出去,一定要繼續樹起金國這麵旗幟,使國家不能至此滅亡,我的心願就滿足了。”完顏承麟即位大禮還未行完,南城已被宋軍攻破。接著,蒙古軍攻破西門。金哀宗眼看難逃一死,不願做階下之囚,含淚上吊而死。完顏承麟也被蒙古亂兵所殺。
統治一百多年的金王朝,至此滅亡。蒙宋聯合滅金以後,宋人趙範、趙葵、全子才等人“謂非扼險無以為國”,提出“守河拒關”,收複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的建議。宋廷因在蒙宋聯合滅金時曾提出收回河南等條件,便在沒有同蒙古商量的情況下,於端平元年(1234年)派遣趙葵、全子才率軍北上收複三京之地。
這時,蒙古軍主力北還,河南空虛,宋軍很快進占開封,接著進兵洛陽。蒙古聞訊後,派兵來攻,宋軍由於糧餉不濟,兵敗而退。宋軍於端平元年出兵三京之地,史稱“端平入洛”。1235年,窩闊台召集蒙古宗王、貴族大會,以宋人“端平入洛”為借口,決定大舉攻宋。
窩闊台派遣次子闊端率領西路軍進攻四川,派遣三子闊出率領中路軍進犯漢水流域和長江中下遊,派遣宗王口溫不花率領東路軍入侵江淮。
三路大軍殺人宋地,所過之處,燒殺搶掠,對宋人著實蹂躪一番。直至1241年窩闊台暴死,攻宋戰爭才暫告一段落。
在蒙古滅夏、滅金和伐宋的動蕩年代裏,忽必烈已從12歲長到27歲。在這段時間裏,忽必烈是否也參加了滅夏滅金和伐宋的戰爭,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1252年忽必烈初次被任命為方麵軍統帥時,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才,這說明1252年之前,忽必烈不但掌握各種武藝,且精通軍事指揮知識,並有很高的指揮藝術。毫無疑問,忽必烈的軍事知識及其指揮藝術都是這一階段學會的。
這一時期,忽必烈不但深入地學習了各種武藝及各種軍事知識,也學習了蒙、漢文字等文化知識,特別是在父母的培育和影響下,形成了堅韌不拔的頑強性格和顧全大局的寬廣胸懷。
忽必烈的父親拖雷是一個在成吉思汗親自培養和熏陶下成長起來的英勇善戰的軍事統帥,常跟從成吉思汗出征,成吉思汗視他為“那可兒”(意為伴當),人們尊稱他為也可那顏(意為大官人)。1213年拖雷從成吉思汗伐金,親率中路軍攻入河北山東等地。1219年從成吉思汗西征,攻陷不花刺、撒麻耳幹等地,1221年單獨率領一軍進入呼羅珊境內,攻陷馬魯(今土庫曼共和國馬裏)、你沙不兒(今伊朗尼沙普爾)、也裏(今阿富汗赫拉特)等地,成為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後來,在汗位爭奪鬥爭中,拖雷雖然有心繼承汗位,但還是遵從成吉思汗旨意,顧全大局,違心地擁戴窩闊台為大汗。窩闊台繼位之後,分兵伐金。拖雷率右路軍在三峰山大敗金軍以後,與窩闊台軍會合。不久,即與窩闊台北返。北返途中,窩闊台突然患病,百般調治,不見好轉,隻好請來薩滿巫師為他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