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等地相繼失守,南宋朝野震動,群臣紛紛上疏,要求賈似道親自出兵抗元。賈似道被迫無奈,隻好勉強出兵。但他畏元如虎,沒有出戰,就故伎重演,又派遣宋京使元,企圖用奉幣稱臣的辦法,再次同蒙古議和,被伯顏嚴辭拒絕。沒有辦法,賈似道隻好裝腔作勢,布置起軍隊來。他令泰州觀察使孫虎臣以精兵七萬駐在池州附近的丁家洲,令淮西製置使夏貴以戰船兩千五百艘停在長江攔阻元軍,自己則帶一部分軍隊駐在蕪湖以南的魯港。明令建立都督府,號稱雄兵百萬。表麵上威力十足,實際上宋軍內部矛盾重重。夏貴因在陽邏堡被元軍打敗,害怕別的將領打勝仗治他的罪,又擔心孫虎臣搶功,所以沒有鬥誌。而元軍乘勝而來,士氣旺盛。伯顏令元軍造大船十餘艘,船上放滿幹柴,揚言要燒宋人戰船,以威嚇宋軍,然後率軍猛攻丁家洲。阿術和孫虎臣對陣激戰,用炮火猛轟宋軍,宋軍頓時大亂。戰未多時,宋朝大將夏貴先逃,賈似道倉惶失措,急忙鳴金收兵,元軍乘勢衝殺過去,宋朝十三萬大軍頃刻潰散,主力全部瓦解。
元軍乘勝追擊,三月,攻下建康(今江蘇南京)。伯顏以行中書省駐建康,阿塔海、董文炳以行樞密院駐於鎮江,鞏固了長江防線,為元軍最後滅宋奠定了基礎。
伯顏在建康,有人告訴他宋朝大臣汪立信曾向賈似道獻過上、中、下三策,如今自殺而死。伯顏聽後,非常驚訝地說:“宋有是人,有是言哉!使果用,我安得至此。”宋朝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以賈似道為首的統治集團太腐朽了。
伯顏率軍打響滅宋戰役以後,忽必烈一直關心戰事的發展,當他聽到前線不斷傳來捷報,心情無比激動和喜悅,仍然像往常一樣,對戰事的發展不斷做出布置和指示。但他由於未能親人宋境,不知道宋朝腐朽的速度會那麼快,以為宋朝還有一定勢力,再加上西北諸王在北邊不斷騷擾,忽必烈對伯顏進軍如此神速有些擔心,曾幾次以“士卒不習水土,遣使令緩師”,“以北邊未靖”,命令“勿輕入敵境”等。至元十二年(1275年)五月,又因為西北諸王騷擾,將伯顏從南方前線召回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特意商議是否繼續進攻南宋的問題。
伯顏攻宋,連連獲勝,正欲率軍直取臨安,忽接回都命令,遂打馬飛行,很快趕回上都。這時,西北諸王海都等人乘元軍攻宋之機,對忽必烈發動了新的攻勢,忽必烈有意暫時停止攻宋,令伯顏北上平定海都叛亂。伯顏向忽必烈詳細彙報了攻宋情況,並說,宋朝現在十分腐朽,正是滅宋的大好時機,建議繼續進兵,一舉滅宋。忽必烈聽了伯顏的話,對宋廷的腐朽有了新的了解,當即批準了伯顏的請求,令其領兵迅速攻克臨安,滅亡宋朝。同時,為了不讓西北諸王占到便宜,忽必烈又令右丞相安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輔佐皇子那木罕率大軍北征海都。
諸事安排妥當以後,南北兩支大軍同時向對手發動了進攻。
伯顏晝夜兼程,迅速趕回建康。十一月,伯顏從建康、鎮江一線分兵三路直攻臨安。以行省參政阿剌罕等為右軍,從建康出四安攻餘杭縣西北的獨鬆關;以董文炳、張弘範等為左軍,自江陰取海道經澉浦、華亭攻入臨安;伯顏與行省右丞阿塔海為中軍,從建康出發經常州進攻臨安。一聲令下,三路大軍水陸並進,氣勢洶洶地殺向臨安。
這時,臨安城內,慌作一團。賈似道因為丁家洲戰役不戰而逃,以及鄂州城下私訂和約和扣留郝經等事暴露,群情激憤,被貶往循州,途中被押送人員鄭虎臣殺死。賈似道雖然被殺,但他把宋朝搞得混亂不堪,流毒甚廣,已經無法挽回了。朝中大小官員,聽說元軍三路來攻,紛紛離職逃走;外地守臣,也紛紛丟印棄城而去。輔佐幼帝的謝太後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忙寫了一張詔令,貼到朝堂上,全文曰:
“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時艱,內則畔(叛)官離次,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亦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乎?天命未改,國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書省即與轉一資,負國逃者,禦史覺察以聞。”雖然謝太後苦苦哀求,既有對未逃者晉升一級的獎賞,又有對逃者進行懲罰的恫嚇,仍然無濟於事,棄官而逃者不見其少,日見其多。
這期間,謝太後知道形勢危急,沒有辦法,隻好下了一道哀痛詔,令各地趕快起兵勤王。謝太後在這道哀痛詔裏,承認“田裏有愁歎之聲,而莫之省憂;介胄有饑寒之色,而莫之撫慰”。要求“文經武緯之臣,忠肝義膽之士”大起義兵,來挽救垂死的宋王朝,並答應將來“不吝爵賞”,重重酬報。
詔書發到各地,那些平時“食宋君之祿”的大小官員和將領連理都不理,隻想逃跑或投降元朝,去食新主子的俸祿了。隻有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文天祥和郢州守將張世傑率兵人衛臨安。文天祥是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年)考中狀元,後被任為贛州知州。他接到謝太後勤王詔書,不顧一切,拿出家財招募一支軍隊星夜趕往臨安保衛王室,卻遭到宰相陳宜中的拒絕,派他到平江(今江蘇蘇州)去作知府,又讓他去守餘杭附近的獨鬆關,然而,還未等文天祥去上任,兩地均已失守,陳宜中隻好同意文天祥去臨安。這時,宋朝大勢已去,無可挽回。
陳宜中和謝太後沒有辦法,隻好派出使者向忽必烈搖尾乞憐,請求退兵修好,表示可以稱侄納幣,稱侄不許,可以稱侄孫,最後願意稱臣,求封為小國。然而,事到如今,再搖尾乞憐也沒有用,毫無疑問,每次都遭到了拒絕。不過,伯顏受忽必烈之命,並不拒絕宋使前來談判,他怕把宋人逼急了,宋人或戰或逃,使臨安的公私財富在戰火混亂中焚毀散失,因此,利用宋人委曲求全的心理,假意談判,緩緩進兵。
和議不成,文天祥主張讓謝太後、全太後(宋度宗後)、恭帝人海,留下自己背城一戰。陳宜中不許,但又拿不出任何辦法,後來幹脆撒手不管,逃到溫州去了。
伯顏三路大軍進展順利,至元十三年(1276年)年初會師臨安。謝、全兩太後手足無措,隻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去元營談判。文天祥到達元營,不顧伯顏的威脅利誘,始終堅持先撤軍後談判的立場。伯顏見文天祥臨危不懼,知為難得人才,遂打破元軍從不扣留使者的慣例,將其拘留營中,意欲使其投降。
文天祥被留,謝太後、全太後、宋恭帝無可奈何,隻好捧著傳國璽和降表向伯顏投降。伯顏接受降表,入臨安巡視,觀潮於浙江,而後駐於湖州。接著,伯顏在臨安設立兩浙大都督府,命忙兀台、範文虎管令大都督府事宜。又命張惠、阿剌罕、董文炳等人入城點核倉廩及軍民錢穀簿冊,收繳百官誥命官印等。又命人收取禦用器物、符璽、宮中圖籍和珍寶等。
董文炳等人入城之後,將南宋的職官全部罷免,解散了南宋的軍隊,封存南宋政府的國庫,收集了所有的禮樂器皿及圖籍等。又向翰林學士李槃提出了續寫曆史的建議。於是文官們便開始收集宋史及諸注紀多達五千餘冊,將所有的文獻資料都完好地保存起來,送到了國史院,這樣就將宋朝的大量典籍都保存了下來,為後來修撰《宋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伯顏牢記著忽必烈出征前“以曹彬為榜樣,不嗜殺人”的教誨,因此入城之後便“奉揚寬大,撫戢吏民”的政策,這就致使宋朝都城內風平浪靜,形成了“宋民不知易主”,“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華如故”的情形。當臨安市民得知易主的消息後,感恩與蒙古帝國的額寬大政策,並沒有過多地反抗,人民很快便又安定下來。
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伯顏留下董文炳、阿刺罕等人在浙閩未下州郡進行管理,命令阿塔海等人進入宋宮,向恭帝趙瀲及兩房太後宣旨下詔,免除了他們係頸牽羊的禮節,跟隨著大軍北上。五月的時候宋恭帝等人便到達了上都,忽必烈親自召見,將原宋帝的封號廢除,重新封為瀛國公。
元軍能夠如此迅速地攻占南宋的首都臨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忽必烈精細的戰爭策略,以及他運籌帷幄、不失時機發動進攻的結果;忽必烈本身就是一個善於用人、能夠虛心聽取別人建議的人,這樣就使忽必烈在整頓內政、發展經濟,如何確保前線物資宗族的問題上得到了更多人的幫助,這就使得忽必烈在攻打南宋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當然忽必烈改變了蒙古人入侵漢地後的政策,安撫百姓、不嗜殺人讓他得到了更多漢人的支持,再加上南宋政權本就腐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所有的這一切都為忽必烈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就在伯顏進圍臨安、宋恭帝準備投降之際,宋度宗之子益王趙禾焦、衛王趙罡等從臨安出走,經婺州抵達溫州,張世傑和陸秀夫等人,後來也越城逃走,聽說二王在溫州,趕來相會,並輾轉來到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