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舉攻宋 一統天下(3 / 3)

後來,元軍把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都押到大都,表示,隻要文天祥一屈膝,家人立可團聚。文天祥確實想念妻子兒女,但他更重氣節,寧可不見親人,也不屈膝。

忽必烈聽說文天祥誓死不屈,更加重視其骨氣和為人,更想引為己用,於是親自召見文天祥說:“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文天祥回答說:“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忽必烈又說:“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文天祥說:“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忽必烈親自勸降不成,仍然不想殺害,有意釋放,可謂愛才切切,這在古代帝王之中,實在少有。

就在這時,有位僧人說:“土星犯帝坐,疑有變。”中山地區又有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揚言“欲取文丞相”。大都亦有匿名書,“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丞相可無憂者”。元人懷疑丞相即指文天祥,他們害怕釋放文天祥以後,文天祥“複號召江南”,因此,建議處死文天祥。忽必烈雖然覺得有些可惜,但考慮到元朝江山的穩固,還是含淚下達了殺死文天祥的命令。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東四大街府學胡同;一說在宣武門外菜市口)從容就義,當時他隻有47歲。

忽必烈滅亡南宋,擺酒慶賀,論功行賞,那個高興勁兒,用語言是沒有辦法形容的。

是的,忽必烈滅亡南宋,建立了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比擬的大統一王朝,他怎能不高興呢?

中國自唐朝末年以來就進入了五代十國的紛爭時期,戰亂頻繁,人心惶惶,苦不堪言。後來出現了宋太祖和宋太宗兩位英主,南征北討,終於統一了中原和南方,但北方仍有遼、西夏政權的並立,西方和西南方又有未能直接管轄的吐蕃和大理等。到了南宋時期,雖然金人興起,滅了遼朝,但這種民族政權對立的格局並沒有打破。成吉思汗興起於蒙古草原,雖然滅掉了西遼和西夏,但未能滅掉金和南宋,仍然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人世。窩闊台繼承了成吉思汗的遺誌,終於滅掉了他們以前認為天上人統治的金王朝,但對於曆史悠久的南宋王朝仍是無能為力。隻是到了忽必烈時期,才迅速滅掉了吐蕃、大理和南宋王朝,真正實現了全國的大統一。這個大統一,比起人們嘖嘖稱讚的漢唐王朝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漢朝的統一,可謂大矣,但北方的匈奴、東北的挹婁等地區,他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直接控製。唐朝的統一雖然有所發展,然北方的突厥、契丹和蒙古等民族的向心力還差一截。隻有到了忽必烈的統一,這些地區才和內地一樣,渾然成為一個整體,再也沒有辦法分割了。基本上保證了我國元明清以來的大統一,再也沒有出現分裂割據的現象。《元史·地理誌序》說忽必烈統一南宋以後的領土是“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大體上與清朝乾隆全盛時期的疆域相等,奠定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基礎,功不可沒。

漢人最願意講正統,認為隻有漢人建立的政權才是正統王朝,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是正統王朝,是僭越。忽必烈有時也覺得少數民族總是受漢人直接或間接管轄,有些自卑。後來,蒙古的鐵騎踏碎了漢人的河山以後,他又有些洋洋自得了,以為漢人也不過是那麼回事,也不見得比自己高明多少。特別是契丹和女真人進入中原以後,他們開始改變漢人的正統觀念,提出了誰入中原誰就是正統的思想。忽必烈覺得這種正統思想很適合自己,因而也拿來作為對付漢人的武器。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忽必烈以為,不應該總由漢人來管我們少數民族,其實,少數民族中的傑出人物出來管漢人也不是不應該的。有了這種思想,忽必烈不再自卑了,不但為其一統天下而高興,也覺得心安理得了。

有時,忽必烈也想,不管你漢人怎麼認為,自己總以為大統一還是比分裂好。大統一的局麵,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比較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首先,對我們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來說,要獲取我們喜愛的絲綢、瓷器和糧食等,就十分方便了。其次,對他們漢人來說,也不是一點好處也沒有,他們要想得到我們少數民族的牛羊肉、皮革製品、弓箭、馬鞍等,不也是非常方便嗎?在大統一的條件下,各族都把自己的優秀產品拿來交換,不但可以互通有無,還可以推廣先進技術,對發展經濟和文化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當然,忽必烈進行武力統一,並不是想給各族人民辦多少好事,而是為了自己更多地索取。但客觀上確實起到了促進經濟發展和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作用。

忽必烈一統天下,對於國內民族融合也起到了促進作用。隨著蒙古大軍南下,一大批蒙古人和色目人湧入內地,他們有的因為當官而擇地卜居,有的因為鎮戍而定居營家,有的則因為經商、僑寓、罪徙或充工匠、奴仆等而隨處與漢人混雜而居。在天下一統的形勢下,也有一大批漢人來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各族人民都雜居在一起,還提倡蒙漢之間通婚,在長時間的相處中互相學習,互相了解和幫助,不僅增進了兩族人民之間的感情,也讓促進了民族文化的逐步融合。早先進入中原的契丹人、渤海人和女真人,此時的生活生產方式已經與漢族沒有太大區別了,而且還有不少人都改稱了漢姓,所以人們大多把他們視為漢人。特別是一批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波斯和阿拉伯人也來到我國定居,與本國的維吾爾人、漢人互相通婚,他們學習漢族的語言和文字,遵循漢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回民族,為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增添了新的血液,做出了更多的貢獻。

所以說忽必烈統一全國,雖然在蒙漢兩族之間發動了無數戰爭,但客觀上,他起到的作用要大於帶來的傷害。

忽必烈的個人生活十分節儉,從來不鋪張浪費,這樣的優良品質或許是由於草原財物匱乏,因此遊牧民族在生活方麵都很節儉的緣故。當忽必烈介紹到蒙古的習俗時,他告訴大家在蒙古人的意識裏,他認為浪費是一大罪孽,蒙古人刷碗一般是用肉湯,洗完之後仍將湯倒回鍋內,下一頓接著再喝。骨頭也是一樣,在吸盡骨髓之前,絕不會將骨頭拋給狗。

王惲介紹忽必烈時說:“臨禦以來,躬行儉素,思複淳風,如輕紵衣而貴繒,去金飾而樸鞍履。”至衣服等物裝飾華貴的東西之類,一切禁止。王惲的話應該是可信的,他追隨忽必烈多年,曾擔任禦史台的第一任監察禦史。

忽必烈的節儉有時候也表現在他對親人的嚴格要求上。一次,他的兒子真金有病,忽必烈前去看望,發現鋪的竟是織金臥褥。忽必烈十分生氣,責備他親自選定的兒媳婦闊闊真:“我總認為你賢淑,為什麼這麼奢華呢?”闊闊真趕忙跪下分辯道:“平時不敢用,隻是太子病了,恐有濕氣,才鋪了它。”說完,馬上撤下。另有一次,他最寵愛的皇後察必從太府監支取繒帛表裏各一,忽必烈批評妻子:“這是軍需品,是屬於國庫的,不是私人的,你怎能隨意支取?”因此,察必以後非常勤儉,常常親率宮人利用舊弓弦緝蘭由成衣,將廢置的羊臑皮縫成地毯。

最為有趣的是忽必烈在大都的新宮中,從草原移種了一片思儉草,常常自警、警人。教育子孫要勤儉為家持國,不要忘了祖宗創業的艱難,更不要背離祖宗的淳樸作風。

這種幾乎天真的做法也許令人們掩口偷笑,一方麵豪奢無度,另一方麵又節儉到吝嗇的程度。這就是忽必烈的矛盾性格。

讀曆史常常使人感歎萬千。中國的繁華似乎總給人以過眼煙雲般的感覺。杜牧筆下秦始皇的阿房宮,其壯觀那麼震憾人心,項羽一把火燒掉了。洛陽城人數不清死了多少次,而貞觀、開寶年間,世界的大都會長安經過安史之亂與唐末的戰火,凋蔽得令人不堪忍受,重讀唐詩中的繁華尤如剜心般的疼痛。宋代士大夫的樂園,八方輻湊、萬商雲集的汴京,經過靖康之難,其富庶蒸騰,也蕩然無存。燕京,金國的首都,成吉思汗將它變成了殺人的戰場。1213年,在居庸關外,“殺的人如爛木般堆著。”到忽必烈進入燕京時,燕京的破敗猶如古城牆外的鬼市,但見“野花述輦路,落葉滿宮溝”,已無複舊觀。

燒了再建、毀了重修,中國的黎民將精力都用在了重建家園上。每一次改朝換代都將是京城的劫難之時,從沒有人敢居於亡國者的豪華宮殿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蒙古人屠了城後,卻又不得不由其後人重建並尋找百姓。曆史將忽必烈推到這矛盾的渦流,而忽必烈隻好以矛盾的態度去處置。營建開平與重築燕京便充分揭示了忽必烈的矛盾心理。

為了給自己找一個棲身的高枝,忽必烈曾煞費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