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營建開平 兩派相爭(1 / 3)

營建開平時忽必烈還沒有做大汗。忽必烈的人生重大轉變,基本上都是在開平完成的。開平北枕龍崗,南瀕灤水,四山拱衛,地處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地上。當時在聯絡和林與燕京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作為都城卻顯得底氣不足,一為新築之城,百姓無幾,二為一塊草地也供養不了急劇增加的各色人等。此外隨著統治重心的南移,開平也有許多不便之處。

和林始建於窩闊台,完成於蒙哥。十分有趣,他們二位一麵殘破行將並入自己版圖的異人國度,一麵卻又依照被摧毀的異域建築樣式興建自己的國都。但經過忽必烈與阿裏不哥的數番爭奪,和林已呈破敗之勢,而且它太靠近敵人海都的領地,實際上已地處前線,成為草原諸王爭奪之地,因其遠離漢地促使忽必烈放棄定都和林的想法。

隻有燕京勉強被忽必烈接受,但燕京卻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缺點:無法滿足忽必烈的草原口味。不過,從政治上考慮,燕京的確有它獨具的魅力。忽必烈的家臣曾向他建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濰,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自古以來燕京就是中原通往遼東和漠北的樞紐,也是中原王朝抗禦北方遊牧民族南牧的軍事重鎮。在爭位戰爭中,忽必烈就是依托燕京,借漢地豐厚人力、財力而取勝的。忽必烈隨版圖的南移與擴大、鞏固,統治中心也勢必要著眼於加強農業城廓地區的控製,李璮之亂也加速了他的選擇。1264年二月,忽必烈開始修複瓊華島,揭開營建都城的序幕。同年,因去年升開平為上都而改燕京為中都。1272年二月改中都為大都(今北京)。

為彌補燕京的遺憾,忽必烈一方麵準備辟城外的農田為牧場,另一方麵一年中仍留一半的時間在上都。這與蒙古諸汗逐水草季節遷徙的習慣相吻合,兩都製逐漸形成。

深究起來,兩都製的內涵不僅僅為忽必烈照顧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和林廢置以後,上都便成為忽必烈籠絡諸王、抵禦海都勢力東窺的基地。照顧草原諸王的情緒尤為重要。實際上,忽必烈正是倚上都駕馭漠北,行使大汗的權力;憑大都君臨漠南漢地,以皇帝的名義向中原腹地發號施令。這也是忽必烈調和矛盾的極妙手法之一。

1266年十二月,忽必烈開始大規模同時營建開平和燕京。他之所以急於修築超越古今的兩都,還帶有炫耀國力、張揚聲名以威震四方的政治目的。這是中原王朝曆代開國皇帝的慣用伎倆,忽必烈的拿來主義的確已臻上乘。

不論蒙古帝國的內部分歧如何,在西歐的教皇及其它外國人眼裏,忽必烈是蒙古汗國的大汗。這個帝國橫跨歐亞,疆域之遼闊在忽必烈逐步確立大汗權威的進程中,他本人也自豪地認為大業甫定、國勢方張、都城宮室,非巨麗宏偉,不足以雄視八荒。因此在這一年開始修築兩都具有特定的政治含義。

此外,蒙古舊俗,也促使著忽必烈,促使忽必烈去營建新城。蒙古人對廢棄的古城極為嫌惡,直接名之為“馬兀”(壞或惡的意思);而對斡耳朵曾經駐營的地方。凡是有過任何燒過火的地方,蒙古人從不再紮帳,甚至連從舊跡上走過都被視為不祥的征兆。自然,金國殘破的宮殿,忽必烈無論如何是不會去觸忌犯諱的。早在新城營建之前,忽必烈駐身燕京,就下榻在瓊華島上的廣寒殿,而不是屈身於金人的廢宮。

忽必烈的堪輿專家劉秉忠選定以瓊華島為中心的湖區及其周圍曠地作為新址,規劃好城池、宮闕後,由張宏略、段天祐等負責工程的具體指揮和組織。築建工程以驚人的速度進展。1272年三月工程峻工,1274年正月宮闕告成,忽必烈十分激動,在禦正殿接受朝賀。

到1287年工程浩大的大都新城全部告峻,它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其氣勢之磅礴,當年成吉思汗不敢仰視的金中都城簡直無法比擬。

大都城坐北朝南、呈方形、南北較長。周圍總計28600米,共計11個門。比明清時的北京城大,同樣它也帶有忽必烈的渾雄氣魄。都城內套皇城、皇城中又置宮城。皇城、宮城是忽必烈的活動區域,皇城以外的城區整齊劃一,共分五個坊,是百姓的聚居地。

與曆代中原王朝的都城相較,其特色顯而易見:第一,城、殿布局一仍漢製。體現了《周禮·考工記》的“九經九緯,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原則,建築風格、形製一效漢製,城門、坊名均從《易經》中命名。因此從總體上它是一座漢城。第二,城內由於水源充足,綠化方麵顯然帶有蒙古草地方麵的特色。各城牆間種植有大量樹木,甚至還辟有草場,飼養鹿、麝等動物。第三,皇宮內部布置基本上照搬蒙古斡耳朵裏的舊製。在正殿大明殿內,忽必烈與皇後座位並設,左右排列諸王、貴族和張薛官的坐床,前方備有巨大酒甕,桌上擺放著各種傳統樂器。因此,從一定意義上它又是一座漢蒙糅合的、體現了忽必烈性格的城市。

忽必烈在大都的生活區間,主要集中在皇宮內的兩個部分:一是以大明殿為中心,這是忽必烈處理全國政務的地方;二是以延春閣為主體的另一組建築,是忽必烈居住、日常生活的地方。

馬可·波羅在大都生活了十幾年,對“人煙百萬”的大都他在回憶錄中作了動人的描繪。他幾乎將人類創造的美好詞句諸如雄偉奇觀、登峰造極、壯麗富贍、氣勢軒昂等等都傾瀉到了大都城上。如果人們懷疑這是馬可·波羅的信口開河,但隨後的鄂多立克和伊本白圖泰對大都卻表示了同樣的驚羨,大都作為13世紀城中雄傑,看來並不真是馬可·波羅的信口雌黃了。

我們再隨曆史的記載去領略一下13世紀末的上都。

上都的建築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劉秉忠所建的漢式城邑,也是由外城、皇城、宮城組成;另一部分是蒙古式的官帳,駐營在一個方園20多公裏的禦花園上。

與大都相比,上都給了忽必烈體昧真正草原生活的樂趣。在禦花園內,溝渠縱橫、草地豐美,許多品種的鹿和山羊在這裏遊食,與它們為伍的還有成千上萬色白如雪的牡馬和北馬,以及200多種飛禽。忽必烈對這些動物禽類,異常珍愛,任何侵犯它們自由的人都將被震怒的忽必烈處以死刑。對忽必烈來說,飛禽走獸比人更可愛。

每年的六、七、八三個月忽必烈駐蹕在氣候溫和的上都。每周他都去巡遊這座天然的禦花園,他騎馬馳騁在這片草地上,帶著鷹及數頭小豹,行獵取樂。當他高興時,忽必烈放出小豹,觀賞豹捕鹿羊的雄姿。

忽必烈另一項娛樂活動,也必不可少,即:饒有興致地觀賞術士的表演法術、魔術。忽必烈最感興趣的節目有兩個:一個是烏雲密布,傾盆大雨即將來臨,但術士們登上宮頂,一陣妖法完畢,天空卻漸漸雲開霧散,由霧轉晴。另一個節目則更不可想象,當忽必烈坐在禦膳殿就餐時,不用忽必烈以及侍衛們動手,術士們就能將酒或飲料注入杯中,然後杯子在空中飛越十數步,直接到達忽必烈手中。當忽必烈飲完後,杯子又會自動飛回原處。忽必烈曾不無得意地問基督徒:“你們會這樣的法術嗎?假如能,我就改信你們的宗教。”

跟隨忽必烈到上都的還有中央機關的首腦們,在這裏忽必烈也處理政事。另外,更重要的工作是舉行蒙古傳統的祭天儀式,除蒙古人外其他族人均不得參加。如果忽必烈的興致高些,忽必烈還會屢屢舉行草原諸王大宴會,宣頌成吉思汗的劄撒,並讓每個與會者都說一段必力格(箴言)。

兩都製將忽必烈一分為二,在上都他盡情表演蒙古舊俗以取悅諸王,放縱他愛好自然的天性;在大都他盡量裝出一副勤政愛民的皇帝樣子,批閱成堆的枯燥奏章,傾聽腐儒們噦嗦的說教。忽必烈留3個月給上都,一麵避暑,一麵遊玩;留6個月給大都,一麵過冬,一麵處理全帝國的政務。另3個月忽必烈要去海濱或大草原行獵取樂。

每當春暖花開,草青地茂,忽必烈便帶領數萬人的各色隨從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進行遊獵大旅行。

每年春季,忽必烈便率領他的後妃、諸王、醫生、星占學家、鷹師和各類官吏、服務人員浩浩蕩蕩地從大都出發,向東北方向前進。因為忽必烈早在中年時就患風濕病,他的坐騎不是馬而是從安南等地進貢的大象。四頭大象共載一個木製亭子,這個亭子忽必烈稱之為“寶盆”。其高度可想而知,這簡直是一座移動的宮殿,亭子精雕細琢,裏麵襯著金線織的布作墊,外麵則掛著獅子皮。忽必烈的舉足一動都帶有他的個性,其胸襟之開闊由此亦可見一斑。

忽必烈坐在寶盆裏,兩旁有12名最寵幸的侍衛、官員站在他的身旁,攜帶著12隻帝國最凶猛的大隼。在4隻大象的兩旁是騎馬的隨從。當騎馬的衛士觀察到鶴或其它鳥類飛近時,便馬上稟報忽必烈,忽必烈拉開寶盆門簾,看到獵物後,便命令放出大隼,而他則躺在寶盆的睡椅上,觀賞空中鷹攫獵物的搏鬥。

隨從忽必烈的還有多達一萬人的鷹師和兩萬人的猛犬看管者。狩獵不同的動物忽必烈豢養有不同的獵具。他用豹和山貓,追逐野鹿;用獅子襲取野豬、野牛、驢、熊、鹿、獐等;用鷹專門訓練捕狼;用隼搏擊飛禽。他養的許多獅子,皮毛光澤,顏色美麗,將它們關在籠內用車運至狩獵地;他養的鷹體大有力,犀利凶猛;他還養有最少5000頭猛犬和獵狗。忽必烈十分喜歡觀賞獅子追逐野獸,獅子凶猛的氣勢和捕獲獵物的敏捷靈活,給忽必烈帶去許多樂趣和啟示。但給他帶去啟示最多的是圍獵的壯觀景象。

忽必烈將數萬人的狩獵隊伍分成許多小分隊,從左右兩個方向突進,猶如撒開大網,然後合圍,將所攜的猛犬、獅子、豹、鷹一起放出,而忽必烈則安然地坐在他的高大寶盆上,置身於圍場中央,欣賞圍場內從四麵八方撲來的獵人們的奮勇搏擊。鷹犬的迅猛追逐,其震憾人心的盛況,恐怕連忽必烈本人也難以用語言描述。由此,我們想到忽必烈的滅亡南宋,其場景與這圍獵有著驚人的相似,隻是獵物由猛獸換成弱宋的臣民、江山而已。

忽必烈的一切似乎都是氣勢非凡的代名詞。大行獵的官帳其大而豪奢也令人難以置信。這頂帳幕寬敞異常。據馬可·波羅說,一萬名士兵能在裏麵排列成陣,而且還留有高級官員和草原貴族們的坐席地。帳幕的入口處朝南,東邊另有一帳幕與它相通,構成一個寬敞的廳堂。它的後麵是一間華麗漂亮的大房間——忽必烈的臥室。每間廳堂或臥室,用三根雕花並鎦金的柱子支撐,帳幕外麵用白、黑、紅條紋相間的獅皮覆蓋、縫結緊密,既不進風,又不透雨。裏麵則襯以貴重的貂皮和黑貂皮。這是忽必烈的寢宮,也是召見官員、議事,處理緊急政務的地方。如果將它比之為移動的宮殿簡直是恰如其分。整個春天,忽必烈就消磨在令現代人無法想象的遊獵生活裏。然後,他去上都避暑。

如果人們覺得忽必烈在大都的生活過於沉悶,那麼,忽必烈用大朝宴和萬壽節、白節彌補了它。

白節(指蒙古族的新年)這一天是新年伊始,所有在京的官員及各類公務人員都齊聚在皇宮的殿前向忽必烈磕頭拜年。之後,忽必烈一除中原皇帝的小家子氣,他不是檢閱軍隊而是檢閱由5000頭大象組成的象隊。全部大象都披上用金銀線繡成鳥獸圖案的富麗堂皇的象衣,每頭大象的背上都放著兩個匣子,裏麵滿裝著宮廷用的金屬杯盤和其它器具。象隊後麵緊跟著龐大的駱駝隊,同樣也馱裝著各種生活器具。整個隊伍排好後,列隊從忽必烈前走過,接受忽必烈的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