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計除奸佞 立誌革新(2 / 3)

忽必烈又特地召見郭守敬,對他說:“國師劉秉忠一生有誌於修改舊曆,不幸早逝。臨終時仍念念不忘這件事。你是國師的門生,理應擔負此重任,完成他未竟的大業。”郭守敬說:“陛下,臣定萬勞不辭,嘔心瀝血,編製新曆。請陛下放心!”並建議說,“編製曆法要靠實地測驗。測驗靠儀器,而我們現在的儀器都很簡陋。像司天渾儀,是二百多年前宋仁宗皇祜年間,在汴京(今開封)製造的,與當今大都靈台(即天文台)的天度不相符合。測算南北極,大約誤差四度。這些儀表古老陳舊,不可靠,需要重新製造。”

忽必烈同意了郭守敬的意見。並命張文謙與樞密張易、左臣許衡等,幫助郭守敬和王恂辦好這件事情。

郭守敬自己動手,重新製造和改製天文儀器。他針對渾儀的缺點,製造了一種新的儀器——簡儀。

元以前的渾儀很複雜。用它測量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地平線坐標的讀數,每個係統都要有一個專門的圓環。這樣,就有八九個大大小小的圓環相套,不但移動不方便,而且也妨礙觀察。郭守敬大膽改造,精簡了黃道坐標,而把赤道坐標和地平坐標分製成兩個獨立的裝製:一個是赤道裝置,一個是地平裝置。這兩個裝置構造既簡單,使用又方便。

另外,郭守敬還製造了日食儀,月食儀,候極儀,日晷定時儀,日出永短圖,量天尺(現完好地保存在河南登封郜城觀星台)、以及玲瓏儀、靈台水渾等,二十多種觀測天象和表演天象的儀器。

一天,郭守敬把製成的儀器(包括量天尺模型。量天尺是大型天文儀器建築,不能搬移),一件件都擺在官內,請忽必烈過目。忽必烈很有興致地看著,不時地問著。郭守敬詳細地介紹每種儀器的原理和作用。忽必烈聽得津津有味,簡直入了迷。他整整不知疲倦地看了一天。

第二天,忽必烈在太和殿召集文武大臣,盛讚郭守敬學問淵博,製作精巧,有創造精神。

郭守敬奏道:“唐代天文學家一行法師,在開元年間,叫南宮說測量日影。從書中的記載看,當時在全國設有十三個觀測點。現在,我們的疆域比唐代大多了。假若不設更遠更多一些的觀測點,則全國各處日月交食的時間不同,白天黑夜長短不一樣,各地與日月星辰的距離遠近不等,這就測驗不準。要想測準確,需在全國建造二十七個觀測站,派人日夜守候。”

忽必烈非常支持他的意見,馬上任命了十四名監候官,到各地觀測點去,建站進行工作。郭守敬就以河南登封觀星台為中心台站,東到高麗(今朝鮮),西去滇池(今雲南晉寧縣東),南過朱崖(今廣東瓊山東南),北至鐵勒(在北極圈附近,相當於今蘇聯圖拉河到黑海一帶),縱橫四海,跋山涉水,踏爛鐵鞋,風餐露宿,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規模宏大的測驗活動。

郭守敬不辭勞苦,奔波於全國各地的觀察站,收集第一手資料,日日夜夜守候在觀測儀旁。經過四年的辛勤勞動,終於在1280年編成了新曆。忽必烈親賜名為《授時曆》。

1281年,《授時曆》正式頒行全國。《授時厲》推算出:一年為365日5小時49分12秒。它比今天我們測量出來的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隻差26秒,這是世界曆法史上的第一次準測。《授時曆》比國際上通行的格利哥裏曆早三百年!

元世祖忽必烈雖然出身於文化發展比較落後的蒙古民族,但他的思想非常先進,一進入中原,就將接觸到的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和科技向蒙古地區傳播。他認識到了蒙古民族文化和科技的落後,因此,即位之後迅速做出決定,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蒙漢民族的融合,大力發展科技和文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其在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作。

八思巴就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他本是土蕃(藏族)薩斯迦人,出生於佛教世家,七歲的時候就能誦讀數十萬字的佛經,國人們都將他稱為“聖童”,因此家人就給他取名為“八思巴”(“聖者”的意思)。

窩闊台在位的時候,蒙古發動了對西藏地區的戰爭,八思巴的伯父薩斯迦·班彌怛·功嘉監藏代表西藏地區的僧俗人民向蒙古表示歸順,從此,他們就和蒙哥汗與忽必烈等人往來密切。1253年,忽必烈親征大理,勝利凱旋,八思巴在六盤山謁見忽必烈,對答如流,深受忽必烈喜愛。後來,忽必烈讓他管理天下佛教和西藏地區政務。

蒙古初興之時,沒有文字,據《蒙韃備錄》、《黑韃事略》、等書記載,那時,凡發命令,遣使往來,皆用口傳或刻木記事,很不方便。成吉思汗攻滅乃蠻,擄獲了乃蠻的掌印官塔塔統阿。塔塔統阿精通畏兀兒(維吾爾)文字,成吉思汗就讓他創製蒙古文字。塔塔統阿受任之後,以畏兀兒字母書寫蒙古語言,用來教育成吉思汗的子侄等,正式創立了畏兀兒字體的蒙古文字,後世稱為回鶻式蒙古文。但這種文字簡略,表情達意不能盡如人意,用起來不算太方便。後來,成吉思汗又用金國降臣幫助他用漢字書寫對金對宋公文,在其他少數民族中仍然使用本民族文字,如契丹文、女真文、畏兀兒文以及波斯文等。這種情況,不利於突出蒙古人的特殊地位,不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也不利於大蒙古國的統治。

忽必烈即位以後,充分意識到這一問題,他說:“我國家肇基朔方,俗尚簡古,未遑製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以達本朝之言。考諸遼、金,以及遐方諸國,例各有字,今文治寢興,而字書有缺,於一代製度,實為未備”。因此,特任命八思巴重新創製蒙古文字,以便能夠“譯寫一切文字,期於順言達事”。

八思巴受任之後,遍閱藏文、畏兀兒文和漢文字書,仿照藏文字母創造了蒙古新字字母41個(後來又增加2個字母),行款仿照畏兀兒文字,以音節為單位自上向下拚寫,行序從左到右。八思巴創製的蒙古新字是一種拚音文字,這些拚音字母按相關字母組合成新字的,叫韻關之法;以二合、三合、四合組成新字的,叫語韻之法。41個字母按不同的方式組合,可以組成新字1000多個。用這種蒙古新字拚寫蒙古語,比原來的畏兀兒字準確得多。比如,畏兀兒體蒙古文,一個讀s音的字母,又可以讀作sh、ds、c、z、zh,一字六音,太容易混淆。而在八思巴創製的蒙古新字中,這六個音是用六個字母表示的,分得很清楚。用這種蒙古新字來拚寫漢語,就當時的水平來說,也是比較精確的。

八思巴創製蒙古新字以後,上奏忽必烈,忽必烈見了新字,非常喜歡,當即定名為“蒙古新字”。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下詔以新製蒙古字頒行天下,規定,“自今以往,凡有璽書頒降者,並用蒙古新字,仍備以其國字副之”。後來又下詔,禁止把這種蒙古字稱作“新字”,隻稱“蒙古字”,目的是要確立這種蒙古新字唯一的合法地位。八思巴所創製的這種蒙古新字,後人習慣上稱為“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拚音方案,其字母表的設計,特別是它的整個文字係統的建立,都是中國文字史上的一個創舉,在中國民族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思巴文字是由忽必烈親自提出,並在他的直接關懷下創製成功的,是忽必烈以武力平天下轉向以文治國的措施之一。八思巴字創製以後,他大力推廣,至元六年(1269年)七月,在諸路設置蒙古字學,第二年設蒙古字學教授。至元八年(1271年)又立京師蒙古國子學,以八思巴字教習諸生,於隨朝蒙古、漢人百官及怯薛官員的子弟中選拔學員,用八思巴文譯寫《通鑒節要》,作為教本等。忽必烈在推行八思巴字的同時,並不禁止蒙古等其他少數民族人員學習漢文,當時,許多蒙古人對漢文都很精通。

忽必烈任用八思巴創製蒙古新字,方便了蒙古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和經驗傳播,促進了民族教育的發展,特別是為蒙古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元曲與唐詩、宋詞齊名,共同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名揚古今中外。

一般認為,元曲的發展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格調清新,最為興盛活躍,後期則遠遠不及。即是說,元曲的最高成就在元代前期。元曲前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四大家,其中,關漢卿死於1300年,比忽必烈晚死6年,毫無疑問,與忽必烈是同時代人;王實甫雖然生卒年不詳,但從零星史料分析,可知他是由金入元之人,主要活動在忽必烈時期;白樸大約死在1306年,在忽必烈死後又活了12年,其元曲創作的輝煌時期亦當在忽必烈時期;唯有馬致遠死的晚一些,大約在1321年左右,比忽必烈晚死了27年,但他在忽必烈統治時期正值10-45歲風華正茂的時期,其主要成就恐怕也在這一時期。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元曲發展的最高峰是在忽必烈統治時期。尤其是關漢卿,他基本上與忽必烈同時代,所取得的主要成就都在忽必烈時期,可以確信無疑。關漢卿是大都人,終生從事雜劇創作,被譽為“梨園領袖”、“編修帥首”、“雜劇班頭”。他才高風流,能吟詩寫畫,會彈琴吹簫,也能歌唱舞蹈,有時心血來潮,親自登場演出,是一個能編、能導、能演的大戲劇家。

他一生寫了60多種劇本,現存10多種,其中,《竇娥冤》是他最出色的代表作。

《竇娥冤》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極高,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早在1838年就被澤成法文傳播到歐洲各地,後來又有日譯本,原蘇聯還演出過全劇。關漢卿本人也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而載入世界史冊。

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的成就也很高,名揚海外。

忽必烈時期,元曲為什麼會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固然是關漢卿等劇作家努力的結果,但與忽必烈的統治政策也不無關係。

由於忽必烈實行了一係列發展經濟的措施,使元初的農業、手工業,特別是城鎮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就為元曲的繁榮準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適應統治階級欣賞宴樂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大批的伎藝人和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特別是大都和杭州,最為興盛。同時,農村也經常開展戲曲活動,節日、廟會等成為農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員也經常到各地作場。元曲的這種繁榮隻有在天下安定、經濟發展的形勢下才會出現。這種天下安定、經濟發展的形勢與忽必烈精心治國是分不開的。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忽必烈雖然把人分成四等,但不反對民族間的交往、學習、通婚和融合。正是在民族不斷交往的形勢下,漢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各民族的樂曲逐漸融彙,才出現了元曲這一新興的文學藝術形式。據專家研究,元曲雖是在唐詩宋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吸收了許多契丹人、女真人、蒙古族的樂曲和文學精華,到了忽必烈建立元朝,正好為這種民族文化融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會條件,促使元曲迅速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