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忽必烈實行各種思想兼容並蓄的政策,允許各種思想自由發展,對元曲繁榮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當時,蒙元剛剛滅夏、滅金、滅宋,民族矛盾非常尖銳,亡國之人對蒙古統治者的敵對情緒十分強烈。忽必烈對這種敵對思想和情緒隻是因勢利導,決不隨意撻伐,就是有人表示反對政府,或在戲曲等作品中鞭撻社會黑暗和統治階級的腐朽,他也不興文字獄迫害文人,隨便文人隨意嘻笑怒罵、嘲風弄月。忽必烈所實行的這種寬鬆政策,是當時元曲繁榮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元曲的繁榮也有忽必烈的一份功勞。
忽必烈對各種思想兼容並蓄,實行各種文化自由發展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書法和繪畫也隨之繁榮起來。
忽必烈時期的書法繪畫成就很多,其中,趙孟頫的作品影響最大,他是在忽必烈的直接籠絡下發展起來的。趙孟頫,字子昂,號鬆雪道人,是宋太祖趙匡胤嫡傳十一世孫。史書說他天資聰穎,讀書過目成誦,為文操筆立就,而且學習十分刻苦,有強烈的“學以致用”思想,願意為國家興旺發達貢獻力量。但是,還未等到他施展才華,南宋就被元軍滅亡了。趙孟頫作為宋朝宗室後裔,隻好閑居家中。
忽必烈即位以後,為了治理國家,大力搜集籠絡人才,頗有求賢若渴的味道。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他又派遣行台侍禦史程钜夫到江南搜訪賢才和有聲望的人物。程钜夫到達江南,聽說趙孟頫很有才氣,便勸他北上幫助元世祖忽必烈。趙孟頫經過一番思考以後,決心應召北上。
神采秀異的趙孟頫隨著忽必烈的求賢大臣程钜夫來到大都,忽必烈見他才氣英邁,神采煥發,有如神仙中人,非常喜歡,特讓他坐在右丞葉李之上,並想重用他。可有一些人說趙孟頫是“故宋宗室”,不讓忽必烈留在身邊。忽必烈不聽,先後授予趙孟頫兵部郎中、集賢直學士等職,並想讓趙孟頫與聞中書政事,特旨令其出入宮門無禁。趙孟頫受到了忽必烈的特殊優遇。
趙孟頫越受優待,越有人以為他是“故宋宗室”,說三道四。趙孟頫見自己繼續留在京師,不但對自己不利,也給元世祖忽必烈增添了許多麻煩,遂力請外出。忽必烈雖經百般挽留仍然留不住,隻好出其為知濟南路總管府事。
趙孟頫看到自己壯誌難酬,便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書法和作詩寫畫方麵。
在作詩方麵,趙孟頫提倡學習李白和杜甫,作文主張師法韓愈和柳宗元,一掃宋末靡麗纖弱的詩文風氣。他在《嶽鄂王墓》詩中寫道:
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這首詩在眾多的歌吟嶽飛的詩中,別具一番風采,長期為人們所傳誦。繪畫方麵,趙孟頫的成就很大。他擅長山水、花木、竹石、人物、馬牛、禽鳥等。他學習繪畫特別注意博采眾長之後自成一格。他學閻立本的人物畫,學南唐董源的山水畫,學宋人李公麟的馬和人物畫,學花光長老以墨暈作梅花,學趙孟堅用筆輕拂他石。每得到一張紙,總是畫了又畫,才肯丟掉。經過刻苦學習,他的繪畫終於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畫的馬形神兼得,栩栩如生。有一天,他的摯友戴表元看他畫馬,當即題詩說:
趙子奇才似天馬,頃刻飛龍生筆下。
畫成撫卷複長歌,坐客喧喧不停寫。
蹄勢輕鞭秋跌蕩,鬃毛出跣風蕭灑。
似嫌文繡減天真,盡脫鞍韉轡輕把。
趙盂頫的繪畫一掃南宋院體,開一代繪畫新風,成為元代初期畫壇領袖,對元代後期以至明清繪畫都有很大影響。趙孟頫的書法,更是別具一格。他自幼苦練寫字,臨摹各家書帖,僅陳朝智永的《千字文》,就寫了500多張紙。經過長期臨摹,他能做到臨摹誰就像誰。有一次,他與朋友談論書法後,當即臨寫唐人顏真卿、柳公權、徐浩、李邕四家法帖,件件與真跡相差無幾。又有一次,他用唐人褚遂良的筆法寫了一卷《千字文》,他的朋友從市麵上買到了那件作品,以為是唐人真品,拿給趙孟頫看並請他寫跋語,方知出自趙孟頫之手。趙孟頫不但注重學習曆代書法家的書法,而且注重融彙貫通。經過努力,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篆、隸、楷、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用筆圓轉流美,骨力秀勁,世有“趙體”之稱,對後世影響很大。
趙孟頫認為書法和繪畫方法相同,他曾作詩說: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趙孟頫經過多年實踐,悟出了書法和繪畫的真諦,把兩種藝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推陳出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號稱“雙絕”,名揚天下。當時,四方萬裏,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元史·趙孟頫傳》記載說:“天竺有僧,數萬裏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忽必烈時期的書畫等文化成就,與忽必烈鼓勵發展文化是分不開的。
自從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國以來,他們就把馳騁疆場,掠奪人口和稅賦,擴大統治範圍看成是一種光榮而高尚的事業,因此,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曾先後三次發動大規模西征,建立了欽察、察合台、窩闊台和伊利四大汗國。忽必烈奪取政權以後,雖然沒有繼續發動西征,但窩闊台汗國的海都糾集察合台汗國勢力與忽必烈急奪汗位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欽察汗國和伊利汗國則想乘機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忽必烈為了取得對阿裏不哥及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鬥爭的勝利,相繼承認了欽察汗國和伊利汗國對該地區的統治權,但規定他們必須承認元朝的宗主國地位,汗位繼承必須取得元朝大汗許可,並分遣子弟入侍及朝聘往來等,於是,欽察和伊利汗國發展成為元朝的宗藩之國。至於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忽必烈自始至終沒有允許他們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名義上仍為元朝直接統治範圍,所以,忽必烈同窩闊台、察合台後裔諸王的鬥爭,是忽必烈鞏固汗位和鞏固國家統一的鬥爭,不是對外侵略戰爭。
忽必烈雖然沒有發動西征,但他繼承了成吉思汗的事業,仍然把擴大統治範圍看成大汗應有的光榮和高尚的事業,在滅宋期間及其以後的一段時間內,相繼對日本、安南、緬國、爪哇等國發動了戰爭。在對外戰爭及交往中,忽必烈能征者征,能撫者撫。征撫結合,交往頻繁。特別是同歐洲一些國家,采取了和平交往的形式,加強了雙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這種征撫結合、彈性外交的政策,成為忽必烈外交的一大特色。
成吉思汗劃分四子封地時,長子術赤的封地在額爾齊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直到蒙古軍馬蹄所到之處。1235年-1242年,窩闊台派遣術赤第二子拔都率軍進行第二次西征,占領了烏拉爾河以西伏爾加河流域欽察、不裏阿耳等部族,並征服了斡羅思(即俄羅斯)等地。1242年夏,拔都接到窩闊台汗去世的消息,班師回國。1243年初,拔都到達伏爾加河下遊,以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為首都,正式建立了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轄克裏木半島和北高加索的欽察汗國。由於拔都所駐的穹帳使用金頂,故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在欽察汗國境內生活著花剌子模人、不裏阿耳人、莫爾多瓦人、阿速人、希臘人、俄羅斯人、欽察人、康裏人、蒙古人等各族人。
在忽必烈與阿裏不哥爭奪汗位期間,欽察汗國已經進入別兒哥(拔都之弟)統治時期,別兒哥表麵上表示擁護阿裏不哥,但實際上對阿裏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並不介入,隻是向雙方派出使者進行勸和。接著,欽察汗國與伊利汗國為了爭奪高加索地區而發生了戰爭,因為伊利汗國是忽必烈同母弟旭烈兀建立的,所以不能不影響欽察汗國與元朝的關係,欽察汗國開始對忽必烈有所戒備。
忽必烈為了取得對阿裏不哥及西北諸王鬥爭的勝利,表示承認欽察汗對其地區的統治權。至元三年(1266年),別兒哥去世,拔都之孫忙哥帖木兒即位,正式得到忽必烈冊封。海都叛亂,忽必烈為了聯合欽察汗國共同打擊海都,曾先後四次派遣鐵連出使欽察汗國。鐵連是乃蠻人,曾任過拔都王傅,為術赤係家臣。《元史·鐵連傳》說鐵連“魁偉寡言,有謀略”,且善於“雄辯”。鐵連到達欽察汗國,告以海都叛亂之事,請求忙哥帖木兒出兵夾擊,忙哥帖木兒當即表示,“祖宗有訓,叛者人得誅之。如通好不從,舉師以行天罰,我即外應掩襲,剿絕不難矣。”後來,忙哥帖木兒雖曾一度出兵,但不久即與海都和好,曾與海都聯合攻打察合台後王八剌,既而,與海都、八剌在答刺速河畔舉行大聚會,劃分了各自在中亞地區的勢力範圍,並支持八刺進攻伊利汗國。至元十三年(1276年),皇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率兵抵禦海都,由於蒙哥之子昔裏吉叛亂,皇子那木罕被劫送到與海都聯盟的欽察汗國,一拘留就是八年,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脫脫蒙哥即位時,才將那木罕遣送還朝。同時,脫脫蒙哥致書忽必烈,表示臣服。從此,欽察汗國與元廷的關係才走上正常發展軌道。
忽必烈時期,雖然與欽察汗國的關係一波三折,但並未影響雙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這一時期,欽察汗國的主要政治、經濟製度和組織,都是仿照大汗之廷規製的。在元朝通行的驛傳製度開始在欽察汗國生了根,忽必烈發行的紙鈔也開始在欽察汗國的大地上出現,火藥和火器也傳入欽察汗國,俄羅斯等武士均從蒙古人那裏學會了鐵火罐等使用火藥引起燃燒和爆炸的新式火器。不少元朝工匠被遷至欽察汗國,在那裏從事武器製造、銅鏡製造等工作。俄羅斯等貴族開始采用東方服飾,也穿起了皮靴、長衫,戴上了圓帽,紮起了腰帶,配上了樺皮弓和蒙古彎刀等。欽察汗國的人們也普遍形成了飲茶的習慣等等。內地的經濟和文化對欽察汗國的影響實在不小。
欽察汗國的文化對元朝的影響也很大。欽察、阿速、俄羅斯等族的將士和工匠紛紛入居元朝,忽必烈奪權時期,就有一大批欽察人曾經跟隨著忽必烈征伐大理和南宋,為了方便管理,忽必烈還曾經將欽察人單獨召集在一起,組建了一支獨立的軍隊,並將其列入宿衛軍。到了元二十三年(1286年),又為其特別設立了欽察衛,大約有行軍千戶19所,屯田3所,還曾經調集了1512名衛士在清州等地進行屯田。忽必烈也曾將阿速人組建過單獨的軍隊,也將其列為了宿衛軍,到了元九年(1272年),正式設立了阿速拔都達魯花赤,為阿速軍招募將士,編成阿速正軍3000多人,又選阿速揭隻揭了溫怯薛丹軍700人,作為忽必烈的車駕隨行,保衛京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