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討伐安南 肆意征戰(3 / 3)

忽必烈如何受得了這般侮辱,下決心用兵爪畦。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命史弼、亦黑迷失、高興等率領福建、江西、湖廣三省兵二萬,戰船千艘,運載足夠一年的口糧,大舉征伐爪哇。征伐爪哇大軍帶有“虎符十、金符四十、銀符百、金衣段百端”,用以獎賞作戰有功人員。亦黑迷失等人披掛整齊,向忽必烈辭行,忽必烈對他們說:“卿等至爪哇,明告其國軍民,朝廷初與爪哇通使往來交好,後刺詔使孟右丞之麵,以此進討”。元軍於十二月從泉州出發,遠涉重洋,經萬裏石塘(東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島)等地,至元三十年(1293年)二月至爪哇杜並足,然後兵分兩路以進,由史弼、孫參政率領都元帥那海、萬戶寧居仁等水軍,從水路進軍;由高興、亦黑迷失率領都元帥鄭鎮國、萬戶脫歡等馬步軍,從陸路進軍。兩路大軍約於八節澗相會。

這時,爪哇國王哈隻葛達那加刺被鄰國葛郎國王哈隻葛當所殺,其婿土罕必閣耶為了複仇,率兵進攻葛郎國,沒有成功。正在氣惱之際,聽說元軍到來,便派遣使者出使元軍,表示願意歸降,並奉獻當地山川、戶口及葛郎國地理等圖籍,請求元軍幫助攻打葛郎國。元軍見未廢一兵一卒,就使爪哇國投降了,非常高興,立即答應了土罕必閣耶的請求,幫助爪哇兵打敗了葛郎兵,一直追至葛郎國境,包圍了葛郎的答哈城。葛郎國雖經力戰,但仍然打不過元朝和爪哇的聯軍,沒有辦法,隻好出降。

葛郎國投降以後,土罕必闍耶借口回國準備貢品,脫離元軍,先行回國。其實,土罕必閣耶並非真心投降元朝,隻是迫於兩麵作戰的不利形勢,才假裝投降元軍,然後借助元軍之力打敗自己的仇敵。當自己的仇敵被打敗以後,土罕必閣耶又來對付元軍。他在歸國途中號召士兵反元,設下埋伏,乘元軍不備,襲擊元軍歸路。元軍遭此突然襲擊,還沒有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就被爪哇軍隊打敗了。元軍死傷慘重,難以再戰,遂倉惶撤退。海行68日,回到泉州。

忽必烈聽說征伐爪哇的軍隊失敗而歸,大失所望,處罰了史弼、亦黑迷失等人。曾想再次出兵征伐爪哇,但因年老體衰,最終沒有出兵。

元朝時期,南海地區分布許多國家,主要有印度的馬八兒、俱蘭、須門那(孟買以北索帕拉)、僧急裏(科達吉羅)、來來(古查提特),肯尼亞的馬蘭丹、那旺,蘇門答臘的南無力(亞齊)、蘇木都刺,馬來西亞的丁嗬兒(丁加奴)、急蘭亦禋(吉蘭丹)等。其中,馬八兒和俱蘭影響最大。兩國分處在印度次大陸南部的東西兩側,馬八兒在印度東海岸,臨近孟加拉灣;俱蘭在印度西海岸,麵臨阿拉伯海。《元史·馬八兒等國傳》記載說:“海外諸蕃國,惟馬八兒與俱蘭足以綱領諸國,而俱蘭又為馬八兒後障,自泉州至其國約十萬裏。其國至阿不合大王(指伊利汗國)城,水陸得便風,約十五日可到,比餘國最大。”

忽必烈即位以後,在遣使通好各國的同時,積極進行南海諸國的招撫工作。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忽必烈在基本滅亡南宋的形勢下,開始實施他的招撫南海諸國的宏偉計劃。他以唆都行省事於泉州,負責“招諭南夷諸國”,特意詔告唆都和蒲壽庚等人說:“諸蕃國列居東南島嶼者,皆有慕義之心,可因蕃舶諸人宣布朕意。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州拍。於是,唆都等人奉璽書十通,招諭南海諸國。占城、馬八兒等國俱奉表入貢,惟俱蘭等國未下。”

為了招撫俱蘭等國,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忽必烈又派遣廣東招討司達魯花赤楊庭璧出使俱蘭。楊庭璧受任之後,乘船出海,於次年三月到達其國。俱蘭國王必納的見忽必烈遣使來招,既有受寵若驚之感,又有十分懼怕之意,因令其弟用回回字書寫了回書,表示來年遣使入貢。

忽必烈見到俱蘭回書,非常高興,又授哈撒兒海牙為俱蘭國宣慰使,令其與楊庭璧再次出使俱蘭。至元十八年(1281年),哈撤兒海牙和楊庭璧等人自泉州入海,由於中途遇風乏糧,改從馬八兒借路而行。馬八兒國宰相見元使來臨,曾說道:“官人來此甚善,本國船到泉州時,官司亦嚐慰勞,無以為報。今以何事至此?”楊庭璧等說明原因,指望通過馬八兒,經陸路前往俱蘭。馬八兒宰相聽說元使準備借路,乃托以不通為辭。楊庭璧等人迷惑不解。後來才知道,當時馬八兒與俱蘭關係緊張,正在備戰,因此不予借路。楊庭璧等人沒有辦法,隻好折回。

楊庭璧等人回國向忽必烈彙報了情況以後,忽必烈又派楊庭璧率領使團第三次出使俱蘭。此次出使,比較順利,至元十九年(1282年)二月到達俱蘭,受到俱蘭國王的盛情相待,表示願意與元朝結好,正式向元朝稱臣納貢。

當時,也裏可溫兀咱兒撒裏馬及木速蠻主馬合麻等也在俱蘭,聽說元使來到,“皆相率來告願納歲幣,遣使入覲”。蘇木達國也遣使通過俱蘭向忽必烈臣服。其餘小國聽說俱蘭向元朝納款稱藩,歲歲通貢,也表示願意向元朝稱臣,加強經濟文化往來。於是,須門那、僧急裏、南無力、馬蘭丹、那旺、丁嗬兒、來來、急蘭亦裎、蘇木都剌等國都遣使入貢。此後,元朝同南海諸國的交往更加頻繁了。

忽必烈在東方連續發動了對日本、安南、占城、緬國、爪哇等國的戰爭,意欲統一東方,作一個整個東方的大皇帝。而對西方,他知道隔著欽察和伊利汗國,已經沒有辦法征服任何一個國家,因此,與西方各國采取了十分友好的態度,頻繁與歐洲各國進行往來。忽必烈與歐洲各國友好往來影響最大的事件就是歡迎馬可·波羅來華。

馬可·波羅是意大利威尼斯人,著名的旅行家。他的父親柯羅和叔父馬菲奧都是威尼斯巨商。在馬可·波羅出生前不久,尼柯羅與其弟馬菲奧就從威尼斯啟程前往東方經商去了。兩人從君士坦丁堡渡黑海,經克裏米亞半島上的迷克克,進至欽察汗國都城薩萊(今俄羅斯阿斯特拉罕附近),留住一年。後來準備返國,惟逢欽察汗別兒哥與伊利汗旭烈兀發生戰爭,歸路已不安全,他們索性東行,來到不花剌(今烏茲別克布哈拉),又在那裏留居三年。後來遇到旭烈兀派往忽必烈處的使臣經過那裏,便應邀與其一起東行。約於至元二年(1265年)到達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忽必烈高興地接見了他們,並詢問了許多西方之事,“先詢諸皇帝如何治理國土,如何斷決獄訟,如何從事戰爭,如何處理庶務。複次詢及諸國王宗王及其他男爵。”“已而大汗詳詢關於故皇、教會及羅馬諸事,並及拉丁人之一切風俗”。忽必烈聽了尼柯羅兄弟對西方的介紹以後,很感興趣,決定派遣使臣隨同他們西返,並致書羅馬教皇,請求派遣一百名熟知基督教律、通曉七種藝術的教士到東方來,還要他們取回一些耶路撒冷聖墓長明燈的聖油。途中,元使因病停留。尼柯羅兄弟持蒙古國書繼續西行,至元六年(1269年)到達地中海東岸阿克拉城(今海法北),適逢教皇死,新教皇未立,遂向教廷呈遞了蒙古國書,而後回到威尼斯,尼柯羅第一次見到自己15歲的兒子馬可·波羅。

兩年以後,尼柯羅兄弟二人攜帶17歲的馬可·波羅準備到元廷複命,他們先到阿克拉覲見新任教皇格雷戈裏十世,教皇派兩名教士隨同他們東行。接著,又到耶路撒冷取來聖油,與教皇派遣的教士尼古勒和吉嶽木等正式踏上了東行的旅程。途中,兩名教士畏難不前,將教皇致忽必烈的書信和出使特許狀委托給尼柯羅兄弟和馬可·波羅以後,便折返而去。於是,馬可·波羅等三人取道伊利汗國境內,經過其都城桃裏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裏士),至波斯灣口忽裏模子,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越過巴達哈傷高原和帕米爾高原,進入元朝轄境,跋山涉水,曆盡艱險,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到達上都,向忽必烈複命。忽必烈非常高興,讓他們三人作了元朝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