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討伐安南 肆意征戰(2 / 3)

到了元二十七年(1290年),安南王陳日炬死去,他的兒子陳日燇也沒有得到元朝的任免,因此並沒有即位,忽必烈在元三十年(1293年)的時候,下令劉國傑率領元朝水軍第三次出兵安南。戰爭剛剛開始,忽必烈就因病去世。元成宗鐵穆耳即位,他的治國方式不同於忽必烈,為了安定朝野上下的不滿情緒,他下旨召回出征安南的軍隊。這使得元朝和安南國恢複了和平交往的關係。

忽必烈發動對宋的戰爭,一直到了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軍才攻陷南宋的首都臨安,進軍閩廣地區,將宋朝的殘餘勢力全部清除,至此才宣告了宋朝的滅亡。

元朝的大將唆都在掃蕩宋朝殘餘勢力期間,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的時候就派遣了使者進入占城,進行當地的招撫工作。使者從占城回來以後,說占城的守將有歸附之意。於是,忽必烈下詔,將虎符頒布給占城國王並授以榮祿大夫的稱號,封其為占城郡王。一直到至元十七年(1289年),占城國王才遣使奉表到元朝覲見,從此正式歸順,向元朝稱臣。

占城臣服以後,為了加強對各國的統治,忽必烈頒布了行省製度,命唆都在占城設立行省機構,統一管理。當時,占城國王攝於元朝威力,甘願稱臣,可占城王子補的不服,不願意受治於元朝。就在占城國王正式向元朝稱臣的那一年,元朝派遣何子誌、皇甫傑出使暹國(泰國),派遣尤永賢、亞闌出使馬八兒國,進行招撫。當元朝使者之船經過占城時,均被占城王子補的所扣留。

忽必烈聽說自己派出的使者被扣,大怒,立即發江浙、福建、湖廣兵五千,海船百艘,戰船二千五百艘,由唆都率領,自廣州航海,大舉征伐占城。忽必烈聲稱“老王無罪,逆命者乃其子與一蠻人耳。苟獲此兩人,當依曹彬故事,百姓不戮一人”。占城聽說元朝大軍來攻,“兵治木城,四麵約二十餘裏,起樓棚,立回回三梢炮百餘座”,嚴陣以待。占城國王也親率大軍屯於木城之西,以為應援。

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月,唆都指揮元朝大軍三麵進攻木城,占城兵雖然奮力抵抗,仍然不是元軍對手,木城很快被攻破,占城國王退保大州西北的鴉候山,一麵集結兵力,一麵遣使詐降。前來詐降的寶脫禿花聲稱,“吾祖父、伯、叔,前皆為國王,至吾兄,今孛由補刺者吾(即占城國王)殺而奪其位。斬我左右二大指,我實怨之。願禽(擒)孛由補刺者吾、補的父子,及大拔撒機兒(占城大臣)以獻。請給大元服色”。元軍信以為真。後來,居於占城的唐人曾延前來元營說,占城國王逃於大州西北的鴉候山,聚兵三千餘,並招集他郡之兵,遣使安南、真臘、閣婆等國借兵,不日將與官軍交戰。害怕唐人泄漏其事,將盡殺之。因此,曾延等人才逃出來。元軍不相信曾延等人的話,將其交於寶脫禿花,寶脫禿花誣蔑曾延為占城奸細。元軍又相信不疑,並隨寶脫禿花進討占城國王,寶脫禿花並非真降元軍,而是占城的奸細,他誘使元軍深入大州城西林地,突然不見,元軍方知上當受騙。這時,占城軍兵蜂擁而出,截斷元軍歸路,元軍殊死戰鬥,方得突圍而出,駐守待援。忽必烈又令皇子脫歡與李恒等率兵增援,並領導征伐占城之役。脫歡等假道安南,安南不允,於是,脫歡等變征伐占城為征伐安南。征伐占城的唆都以接濟困難,領兵撤還,與脫歡會合共伐安南,結果為安南所敗。

唆都撤離占城以後,江淮行省派遣的援軍由忽都虎率領到達占城,忽都虎見營舍燒盡,才知唆都大軍已經撤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忽都虎派遣百戶陳奎招撫占城國王來降。占城軍隊雖然一度打敗元軍,但損失慘重,自知難與元軍對抗,遂派遣王通事使元,表示願意納降。忽都虎見占城願降,很高興,但仍按忽必烈的旨意,令占城國王父子奉表進獻,占城國王表示來年派遣嫡子入朝。不久,占城國王令其孫奉表歸款。占城再次臣服於元朝。

後來,忽必烈曾想再次出兵征伐占城,但沒有施行,雙方一直保持和平相處的關係。

緬國,即今緬甸。在忽必烈即位前後,緬國勢力逐步強盛起來,緬王聯合建昌、金齒諸部,成為雄踞西南的一個比較強大的政權。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派遣使者出使緬國,詔諭蒲目王朝那羅梯訶波王歸附納貢,沒有結果。至元十四年(1277年),金齒千額總管阿禾歸附元朝,緬王十分不滿,遂提兵進攻,金齒千額阿禾見緬王派兵來攻,自知難敵,趕忙告急於元朝。

忽必烈得訊,即派遣大理路蒙古千戶忽都和大理路總管信苴日出兵增援。忽都與信苴日晝夜兼行,很快與緬軍相遇於一條河邊。當時,緬軍約有四五萬人,戰象八百,馬萬匹,而忽都和信苴日的軍隊則隻有七百人,力量十分懸殊。緬軍很快擺開陣勢,乘馬在前,接著是象隊,最後是步兵。大象皆披鎧甲,背負戰樓,兩旁夾大竹筒,竹筒內放置短槍數十,乘象者可以隨意取出擊刺。整個布陣嚴整雄偉,排列有序。元軍從來未見過這樣的象隊,有些害怕。忽都認真觀察緬軍象隊,下令說:“賊眾我寡,當首先衝擊大河北邊的軍隊,等到河北軍隊一亂,乘勢衝殺,可以敗敵。”於是,忽都將軍隊分成三隊,他親自率領281騎為一隊,信苴日率領233騎傍河而陣為一隊,脫羅脫孩率領187人依山進攻為一隊。當各隊進入有利地形之後,忽都一聲令下,與緬軍衝殺起來。元軍善射,一排排箭支有計劃地飛向象隊,象隊很快死傷過半,負傷者奔逃,散入林中,樓甲等一切戰具盡毀。緬軍狼狽敗退。信苴日率軍追擊三裏多路,到達一寨門前,突然從南麵湧出萬餘緬軍,繞到元軍背後,有形成前後夾擊之危險。信苴日打馬飛快返回忽都處,報告了這一消息,忽都認真分析了兩軍利弊,又把軍人列為三陣,進至河岸,以騎兵快速出擊,大敗緬軍,接著,乘勝追擊三十餘裏,連破十七寨。緬兵與象馬自相蹂踐,死者無數,裝滿三條大壕溝。元軍雖然受傷者較多,但死亡者極少,據《元史》記載,僅死一個蒙古人。

隨後,雲南行省又派遣納速刺丁率軍3840餘人征緬,兵至江頭城,招降磨欲等三百餘寨。

至元十七年(1280年),納速刺丁上奏說,“緬國輿地形勢都在我的眼中。原來奉旨,如果重慶諸郡平定,然後有事緬國。現在四川已經平定,請增加兵力征討緬國。”忽必烈征求大臣們意見,皆謂緬國可伐。於是,忽必烈開始積極進行大規模征伐緬國的準備。

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準備就緒,特命宗王相吾答兒、右丞太卜、參知政事也罕的斤等率領軍隊大舉進攻緬國,相吾答兒派遣一軍取道阿昔江,到達鎮西阿禾江,順流而下,主攻江頭城,以切斷緬軍水路。又遣一軍從驃甸直驅其國,與另一支由羅碧甸進軍的部隊相會合,攻破江頭城,接著又拔太公城。元軍進展順利,建都及金齒十二部望風而降。緬王一看形勢不好,遣使赴元營準備納款請和,孟乃甸白衣頭目禋塞則反對納款,阻其道路,不準通行。緬王納款請和的願望落了空。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反對向元朝納款請和的緬王庶子不速速古裏囚係其父緬王,害死緬王嫡子三人,並殺死雲南王所命朝官阿難答等。忽必烈一聽大怒,又以禿滿帶為都元帥、張萬為副都元帥,輔助雲南王也先帖木兒,再次進軍緬國。雲南王也先帖木兒與諸將報仇心切,中了緬軍誘敵深入之計,進至蒲甘,為緬軍伏兵偷襲,死亡7000餘人。

緬軍雖然小獲勝利,但區區小國難以長期與元朝大國為敵,遂乘機遣使向元朝謝罪納款,表示願意三年一貢。從此,緬國與元朝建立了朝貢關係,開始走上和平交往的道路。

爪哇國,古稱闍婆或訶陵,元時改稱爪畦。

忽必烈即位以後,不斷派遣使者通好南海諸國,逐步與各國建立了友好往來關係。在通好南海諸國時,忽必烈曾經派遣孟琪出使爪哇,結果,爪哇不願意向元朝稱臣,將孟琪刺麵以後遣送歸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