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討伐安南 肆意征戰(1 / 3)

安南本為唐朝安南都護府的管轄地,五代後晉時獨立出去,建立了瞿越、大越等國號。北宋開寶八年(975年)的時候,被封為交趾郡王,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的時候,又改封為安南國王,此後該國便獨立,地處現今的越南北部。忽必烈即位前後,安南國的統治者為陳氏家族。

元憲宗蒙哥三年(1253年),忽必烈就命令手下的大將兀良合台率領蒙軍平定雲南,雲南平定以後,忽必烈親自率軍北返,兀良合台則留下,繼續征服其餘並未歸降的小國。憲宗七年(1257年),兀良合台率領蒙軍準備進攻安南國,出兵前他先派出了兩位使者出使安南商議歸降的事情。安南不但不從,還用酷刑扣押了蒙古使者。兀良合台不見使者回報,遂驅動大軍,攻破王都,安南國王陳日無逃竄海島。兀良合台從獄中找到二位使者,解其縛,一人已死。兀良合台大怒,立誓要抓住陳日無,滅亡安南。但由於天氣炎熱,蒙軍難以適應安南的氣候,遂殘破王都而返。憲宗八年(1258年),陳日無將王位傳於長子陳光昺,陳光昺攝於蒙古大軍威力,遣使向兀良合台貢獻方物,以求緩和關係。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後,派遣孟甲和李文俊等出使安南,令其稱臣人貢。忽必烈在國書中寫道:

“祖宗以武功創業,文化未修。朕纘承丕緒,鼎新革故,務一萬方。適大理國守臣安撫聶隻陌丁馳馹表聞,爾邦有向風慕義之誠。念卿昔在先朝已嚐臣服,遠貢方物,故頒詔旨,諭爾國官僚士庶:凡衣冠典禮風俗一依本國舊製。已戒邊將不得擅興兵甲,侵爾疆場,亂爾人民。卿國官僚士庶,各宜安治如故”。

孟甲等人到達安南,說明世祖忽必烈之意,陳光咼表示願意稱臣納貢,派遣使者隨孟甲等人來朝,請求三年一貢,忽必烈當即允準,遂冊封陳光昺為安南國王。

中統三年(1262年),忽必烈命訥剌丁為安南國達魯花赤,負責監控安南並往來於元朝和安南之間。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又下詔安南,“諭以六事:一、君長親朝;二、子弟入質;三、編民數;四、出軍役;五、輸納稅賦;六、仍置達魯花赤統治之。”又詔封皇子忽哥赤為雲南王,往鎮大理、鄯闡、安南諸國,企圖進一步控製安南。

陳光昺不願意接受這些苛刻條件,“每受天子(指元朝皇帝)詔令,但拱立不拜,與使者相見或燕(宴)席,位加於使者之上”。又上書請求罷去元朝在安南國設置的達魯花赤,接著又請免赴“中原拜獻”等六事。忽必烈雖然不太高興,但未馬上用兵,僅僅派遣使者反複磋商而已。

至元十四年(1277年),陳光昺死亡,其子陳日炬沒有請準元朝就自立為王。次年,忽必烈派遣禮部尚書柴椿等人由江陵經邕州直抵安南,譴責陳日炬不修六事及不請命而自立之罪,並要陳日炬入朝受命。陳日炬稱,自己“生長深宮,不習乘騎,不諳風土,恐死於道路”,托故不朝,隻遣使臣隨同柴椿等赴元報命。至元十六(1279年)。樞密院臣上奏說:“日炬不朝,但遣使臣報命,飾辭托故,延引歲時,巧佞雖多,終違詔旨,可進兵境上,遣官問罪”,請求出兵迫使陳日炬來朝。這時,忽必烈比較沉著冷靜,未允其請。複遣柴椿等人出使,再諭陳日炬來朝。陳日烜仍然推托有病不來朝覲,僅遣其叔陳遺愛人元覲見忽必烈。忽必烈十分生氣,於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立安南宣慰司,以卜顏帖木兒為參知政事、行宣慰使都元帥以控製安南。接著,忽必烈又,“詔以光既歿,其子日炬不請命而自立,遣使往召,又以疾為辭,止令其叔遺愛人覲,故立遺愛代為安南國王”。忽必烈要廢棄陳日炬,另立陳遺愛,兩國關係開始緊張起來。

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準備遠征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遣使安南征兵征糧。陳日炬上表,謂安南自從其父“歸順天朝,三十年於茲,幹戈示不複用,軍卒毀為民丁”,已無兵員可供驅使;至於糧穀,也因國小民貧,“五穀所產不多”,“加以水旱,朝飽暮饑,食不暇給”,隻能於欽洲界上永安州之地提供少量供應。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忽必烈封皇子脫歡為鎮南王,令其領兵往攻占城。脫歡與大將李恒率軍出發,請求假道安南,並向安南征糧餉以助軍食。陳日炬以其從兄興道王陳峻領兵迎於境上,婉言拒絕元軍假道。脫歡大怒,兵分六路大舉進攻安南,於萬劫江大敗陳峻的部隊,乘間綁縛木筏渡過富良江。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初,陳日炬聽說陳峻兵敗,親自率軍十萬來援,沿江布防兵船,樹立木柵,見元軍至岸,即發炮大呼求戰。然安南軍隊多年不諳戰事,很快又敗下陣來,陳日炬慌忙率軍退走,元軍乘勝攻陷安南國都大羅城。陳日炬退守天長,再退長安。這時,元朝大將唆都和唐兀禋率領征伐占城的軍隊北返,遂與脫歡的軍隊合為一處,軍勢大盛。於是,脫歡令李恒、烏馬兒和寬徹、忙古禋分別率領水、陸大軍,分兩路追擊陳日炬。陳日炬不敵元軍,屢次失敗,最後退至安邦海口,丟棄舟楫甲仗,藏匿於山穀間,又遁入清化府。元軍雖然屢次獲勝,但長期征戰,師老兵疲,又因暑雨疾病,戰鬥力減弱,再加上地形生疏,蒙古兵馬無法施展騎兵長技,在安南軍隊不斷集結的形勢下,開始逐步失利。脫歡見形勢不妙,隻好放棄大羅城北撤。安南軍隊見元軍撤退,乘機追襲。當元軍撤至冊江搭浮橋準備渡江之際,林間伏兵四起,箭發如雨,元軍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弄得暈頭轉向,不知往哪兒躲避才好,死傷無數,李恒也中了毒箭身亡,脫歡在幾位士兵的保護下,狼狽逃回恩明州。當時,唆都大軍與脫歡大軍的營地相去二百餘裏,不知道脫歡北撤的消息,後來聽說脫歡兵敗,也率軍北撤,於北撤途中在乾滿江被殲。忽必烈第一次征伐安南,以大敗而宣告結束。

忽必烈聽到征南大軍失敗的消息,惱羞成怒,下詔取消原定的第三次征伐日本的計劃,專力討伐安南。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忽必烈詔諭安南官吏百姓,曆數陳日炬拒絕來朝、戕害叔父陳遺愛及不納達魯花赤不顏鐵木兒等罪行,以陳益稷來投,特封為安南國王,賜給符印。陳日炬毫不理會,繼續與元朝為敵。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詔發江淮、江西、湖廣三省蒙古漢軍七萬人,船五百艘,雲南兵六千人,黎族兵一萬五千人,第二次大規模征伐安南。征南大軍以皇子脫歡為總帥,兵分三路以進,脫歡與奧魯赤率領東路軍進攻女兒關等地,程鵬飛率領西路軍進攻永平等地,烏馬兒、樊楫由海路率舟師配合進攻。又以海道運糧萬戶張文虎等人運糧十七萬石以供軍食。元軍氣勢洶洶殺向安南,初戰連連告捷。安南軍見元軍來勢凶猛,有計劃退卻,誘敵深入。元軍順利渡過富良江,進逼安南京師大羅城,陳日炬於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再次逃走入海。同時,安南人民有計劃堅壁清野,藏糧逃遁,以困元師。這時,張文虎所率的運糧船在綠水洋受到安南軍阻擊,所運糧米全部被沉於海,隻好退還瓊州。元軍長驅深入,糧餉得不到接濟,再加上連日行軍,疲勞過甚,天氣轉熱,疾病發生,元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脫歡見處境險惡,士氣低落,難於進兵,於是下令全師北撤。這時,安南軍已作好截擊元軍北歸的準備。當樊楫等由水道先行退到白藤江時遭到安南軍隊襲擊,全軍覆沒。安南又在女兒關、丘急嶺一線集結重兵三十萬,連亙百餘裏,切斷元軍退路。脫歡率軍且戰且退,死傷慘重,脫歡本人也被毒箭傷了腳,勉強從單己縣趨盂州,間道撤至思明州,曆盡艱辛,返回雲南。忽必烈第二次征伐安南又以失敗而告終。

安南反擊元朝雖然獲勝,但畢竟是一個小國,懼怕元軍,為了緩和和元朝的關係,戰後,陳日炬即遣使人元,歸還俘虜,並進獻金人自代以贖罪。

忽必烈兩次征伐安南都以失敗告終,這讓幾乎沒有戰敗過的忽必烈非常惱怒,責令領兵征戰的皇子脫歡改鎮揚州,沒有宣召,終身都不能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