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01(1 / 2)

序言

時下,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或者在一起見麵時就會將談話的議題自然而然地地轉向家庭和他們的孩子身上。下麵是一些談話的片言隻語:

“我家的那位每天都在我耳邊聒噪,說我從來都不陪她,她好寂寞!”

“在家裏呆著心裏好煩,兩個人在一起就是針尖對麥芒地吵架。”

“我正是羨慕死你的孩子了。我家的一凡(女兒名)讀書不好,讓我心老是為她擔著。也不知道這個孩子將來的出路是什麼。”

“你不又來了!每次我隻要跟你一打電話,你就拚命地抱怨、數落你的兒子。你煩不煩!以後你再老是提起孩子,我就不給你打電話了!”

可見家庭與孩子(特別是孩子)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份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福的家庭卻各有不同。”人們期盼著家庭幸福美滿、期盼孩子的茁壯成長。但期盼歸期盼,在實際操作上,還是出現了許多我們不願看到的小小家庭悲劇

場景一:一對夫婦在教他們5歲大的女兒許晶玩新買來的電子遊戲。小晶開始玩的時候,他們都急不可耐地要“幫幫”她,他倆一個說東,一個說西,相互矛盾。 這邊廂,媽媽穀敏一個勁兒地催促:“往右,往右──停住,停住,快停!”她越說越著急,而小晶咬著嘴唇,瞪大雙眼,直盯著屏幕,努力照著媽媽的話做。

那邊廂,爸爸許維剛卻粗聲粗氣地直喊:“你看看,沒按對,往左按,快往左按!”

這時,穀敏無可奈何地翻了翻白眼,衝孩子大叫:“停住,停住!”

小晶對爸爸媽媽的話無所適從,繃著臉,十分緊張,不知所措地望著他們,眼淚都快掉下來了。而這時,許維剛和穀敏卻爭吵起來,絲毫沒有注意到小晶已快要哭了。穀敏怒氣衝衝地說道:“她按得太慢了!”

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從小晶臉頰上滾了下來。而許維剛兩口子似乎半點兒也沒注意到。在小晶抬手擦眼淚時,許維剛還厲聲道:“這就對了,把手放那個按鍵上,準備射擊。好,打中了!”這時,穀敏也在一旁助喊:“對,你稍稍動一點點就行了!”

這時小晶卻痛苦至極,孤單單地小聲抽泣起來。

這種時候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極深。對小晶來講,這場痛苦的經曆給她的唯一印象或許就是爸爸媽媽以及其他人都毫不關心她的情感。如果類似的情形在兒童身上多次重演,那最基本的情感信息將在孩子心上留下終生難忘的烙印。這些情感信息往往決定著人生的方向。

家庭是情感習得的啟蒙學校,在這個關係親密的熔爐裏,家庭成員學會認識自己、觀察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如何看待自己的情感、如何作出反應、怎樣理解及表達自己的希望和擔心。這種情感學習通過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而且也通過父母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及夫妻間情感交流時所樹立的榜樣來進行。這不禁使我聯想到另外兩個場景:

場景二:一天傍晚,我正要進一家餐館,恰好碰到一青年男子滿臉慍色、餘怒未消地從裏麵衝出來;一位少婦則緊跟其後,氣急敗壞地用拳頭捶打著他的背,哭叫著:“你這個王八蛋!你難道就不能對我好一點?”

場景三:這時發生再一對夫婦在家裏的簡短對話:

唐若水(丈夫):“你把我乾洗的衣物取回來了嗎?”

周怡然(妻子):(語調譏諷地說)“你把我乾洗的衣物取回來了嗎?滾你的蛋!當我是誰?是你的傭人?”

唐若水:“當然不是。你要是傭人,至少還會洗衣服。”

前一種描述那位丈夫的冷漠無情和那位少婦痛心疾首的場景,概括了一對對冤家夫妻的典型行為方式。這種夫妻關係多少反映出一種支離破碎的婚姻現象。而後一種場景裏,這種尖酸刻薄的唇槍舌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許多婚姻夫婦的交談中。無論是上述的哪一種,用不了幾年,他們就會恩斷義絕,各奔東西。這種結果並不令人驚奇。

直到最近,有可靠的證據表明,父母的情感智商越高,對子女的幫助也越大。夫妻怎樣處理他們自身的感情以及怎樣處理與子女的感情對子女有著深刻的影響。有關父母對待子女的研究多達幾百項。這些研究發現,父母對待子女,無論是嚴厲懲罰還是同情諒解,是漠不關心還是關懷倍至,都會給孩子情感生活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不過,孩子十分擅長學習,他們極善於對家庭情感變化察言觀色。華盛頓大學的卡羅爾?胡文(Carole Hooven)和約翰?戈特曼帶領一個研究小組,就夫妻關係與父母對待孩子方式之間的聯係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結果,他們發現,能妥善處理夫妻情感關係的夫婦,幫助孩子處理情緒波動的效果也最明顯。

近些年來,我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婚姻與家庭課程,一邊創辦了家庭教育谘詢中心。在2005年至今的5年多時間裏,我們中心的同事與一萬多人接觸,與3千多個家庭一起探討當代家庭之謎,探究人應該如何生活得更像人一樣的課題。家庭生活就宛如冰山,大多數人隻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看到聽到的一角常常又被人想像成冰山的全貌。但也有人猜測著隱藏在冰山背麵的真麵貌,卻又不知道如何繞過冰山找到它。就像航海的人命運操在埋伏水底的冰山一樣,家庭的命運操縱在了解每日家庭事件下所蘊藏的感覺、需要和溝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