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13(3 / 3)

?持續關注孩子的日常所需。一天、兩天育嬰對父親來說並不難,難的倒是隨孩子成長持續負起“為人父”的職責。近年來,有關母親與孩子共度“高品質時間”的話題不絕如縷,說明了與孩子共度高品質時間的重要性。“高品質時間”理論認為,孩子與母親相處時間的長短已越來越讓位於育兒中以何種方式進行溝通與交流。“高品質時間”理論同樣可以用諸於父親身上。不管父親與孩子共度了多少個夜晚和周末,期間,父親隻要是疏於溝通、坦首自身工作、或與孩子在電視機前發呆的,就失去了高談“高品質時間”育兒的意義。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勞勃?布朗夏赫(Robert Rlanchard)和亨利?比勒(Henry Biller)的研究中將三年級男孩分成不同組群,一些父親不在家、一些父親在家易於與孩子接近的,和一些父親在家但難於與孩子接近的。考察所有組別男孩的學業成績可以發現,父親不在家的男孩子成績最糟,而父親在家也易於接近的男孩成績最優秀,至於父親在家但難於接近的男孩成績則介於兩者中間。他們說:“如果一個能幹的父親不能常常讓孩子接近,又或者父親與男孩之間呈現負麵品質關係的話,孩子智力的發展將得不到幫助。”

要父親成為孩子生活中一部份的最好方法是參與心理學家朗勞?勒方所謂的“家庭工作”,即參與孩子每日的喂食、洗澡、穿衣和養育等瑣碎工作。“通過執行這些傳統女性的差事,男人才能真正成為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員。”勒方說:“父親在育兒過程中不隻是提供物質需要,它的廣義內容還包括給孩子提供持續變化不斷身體和情感上的需求。”

要踏入並占有孩子世界的一角,是需要時間,並在觀念上來一番改變。做一個成功父親,就是要將腳步放緩、花時間與孩子一對一的交流。這個育兒道理,是我不斷嚐試失敗後才悟出的。還在女兒任靜2、3歲的時候,我已決定將辦公地點從學校轉到家中來,這樣我至少可以一邊寫作,一邊看著她的動向。但後來,我改變了這種“父親在家但難於與孩子接近的”的育兒方式,我決定:除非她年紀大到有自己的需求,否則共處應當是一起嬉戲、一起大聲閱讀、一起做家庭雜務。

我果然進入了孩子世界中去。從任靜和我研究組裏的孩子身上,我看到小孩如何在嬉戲的情況下接納大人,願意討論一些在其它孩子的情況下不會說的話題。我和任靜一些最具意義的談話發生在她4、5歲時,那是我和她一起上圖畫顏色、玩芭比娃娃的時候。有時,她會很突然地冒出一些諸如“為什麼你的朋友康娜要搬去深圳?”“媽咪是否對你很生氣?”之類的話來。這些關於孩子最深層次的思考和感覺,有關她的擔憂、恐懼和夢想的親密對話,就是在她與家人共度輕鬆時刻、做些自享自娛事情的時候發生的。

當孩子漸大,有更多在家以外的活動時,父親可能越來越難找到單獨與他/她(們)相處在一起的時間了。然而,不論孩子年齡有多大,他/她(們)與父親一對一的交從來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極力主張父親將自已的工作時間表調整成他們可以定期與孩子有單獨相處的時間。這些獨處的時間可能是每星期六送子女去上課外課時在車廂內的對話,也可能是父親與孩子分享一項共同業餘愛好(如收集郵票)或業餘運動(如打壁球)時的對話。有時候,最佳的對話時段是當家人分擔做家務,如洗碗筷、晾曬衣物、除園子裏雜草的時候發生的。

對話首先需要熟悉孩子的情緒感受,而孩子的情緒感受主要來自生活與熟悉的環境、人和事。盡量了解孩子社交生活和他/她(們)的朋友,結識孩子們的家長,邀請家長來你家開派對舞會,自願開車送孩子去保齡球館、滑冰場;跟孩子聊談當今的時尚與潮流;傾聽他孩子高談闊論心中的明星偶像,孩子每天所關心的事。

與孩子獨處的機會無限,問題是你願不願意決定麵對孩子。比如,當你想坐下來看書或寫書時發現孩子房間內傳來震耳欲聾的音樂聲響,你無法靜下心來做事。你想請他把音量調低一些,一開始的話是這樣說的:“我真不敢相信這種鬼叫就是音樂。”試著換一種口吻對孩子說話:“這個樂團我以前從未聽過,他們是誰?”如果說第一句話是帶侮辱性的,那麼第二句話則是一種引起關注的口吻,一個連接你們差別的橋梁,讓你順利進入到孩子世界的極佳機會。

?在工作與照顧孩子之間找出平衡點。有與孩子獨處的足夠時間和精力,意味著那些父親們要減少自己的工作,這是因為假如你一星期工作60個小時,你難有與孩子獨處的時間。即便你能夠脫身,你也因工作上的壓力而無法專心致誌在孩子身上。工作與孩子是一對矛盾,你必須尋求變通。而變通的前提是工作條件上製度上的改革。近年來,有關彈性工作、兼職兼差、雇主單位托兒服務、帶薪家庭長休製度,都在廣泛地討論之中。上海已率先實行鼓勵兼職兼差的改革。而網絡時代的到來,也為在家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這些改變無疑使那些希望與孩子有更多接觸的父親大受其益。一項對科學技術員工做的有關英國的研究報告發現,采用彈性工作製使雙職工家庭中的父親花在照料孩子的時間上大相逕庭。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彈性工作製職工並不一定與孩子相處更多時間,但在家庭生活(包括育兒)與工作之間的責任問題上較少發生衝突了,這直接導致家庭內壓力減少,使孩子擁有一個較為寬鬆而愉快的家庭生活環境。

減少工作時數固然能增加與孩子獨處機會,但仍存在著被減少工作時間後工作壓力對與孩子獨處的此消彼長的作用。在一項有關研究中發現,工作行當為空中運輸控製員的父親由於工作上的煩惱,回家後較容易向孩子發脾氣。相對地,那些對自身職業高度滿意的父親們雖然與孩子相處花的時間較少,但他們的好情緒卻大大加強了育兒的技巧。

父親在職業中能否感到有自主能力,對育兒也有很大的幫助。研究發現,一組在工作上有較多獨立感的父親,似乎也較會讓自己的孩子自主。但如果他們的工作是受到高度監管的,他們的孩子也被期望有較多的服從和守規矩,同時他們也更多地采用體罰育兒的手法。改換職業,或至少找一些減低你工作壓力的方法,這些都會產生重要的進展。

?不管婚姻的狀態如何,參與孩子的生活

通常,在有父母親共同參與孩子生活的,他/她(們)的表現最佳。雖然業已離異的配偶要合作育兒是一件難處理的事,但父母親如能夠將育兒視作一項共同的事業,孩子無疑將會從中受益。

我們在第十二章探討了分居和離婚對孩子的有害性。但如果孩子能夠與兩位家長定期保持接觸,就可以避免育兒上的一些弊端。問題正如我們研究顯示的那樣:當孩子的家長能夠隨時給孩子情感上的援助、采取情緒教練養育的方法與技巧,這些紛爭父母的孩子一般都有較好的表現。有效的情緒輔導需要時間、親近及對孩子生活的詳細了解。這是為何我們鼓勵離婚父親(離婚父親有9成是不和孩子住在一起)要與孩子維持緊密關係的原因。

離婚父親或單親父親很難常與孩子保持關係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包括居住地的距離、再婚、孩子教養費問題、持續與孩子母親發生衝突等。一些研究顯示,不論父親與孩子的關係在離婚前的品質如何好,離婚後他(們)與孩子的接觸會隨時間的推移呈遞減趨勢,他(們)的影響力會逐漸衰退,原來親密的關係也會慢慢消蝕。父親失去了與早期孩子每天溝通大好時機,他們當然無法期盼在孩子青春期的一些大問題上發揮重大影響。

離婚父親可以做些什麼才能避免孩子從他們生活中消失呢?首先,他們應視與前妻的關係為一種合夥關係。家長不應讓他們之間的衝突阻擾影響到育兒的計劃。正如我們在前麵章節中討論的那樣,家長不應該利用與孩子來反對對方。

父親應履行支付孩子撫養費的承諾。研究發現,持續支付孩子撫養費的父親,與孩子有較多定期的會麵與相處。相對地,父親常常由於自身經濟問題或對費用爭執而沒有探望孩子的,常常成為前妻阻止親近孩子的理由。而父親也常因為無法支付費用的內疚或恐懼而避免接觸孩子。隨著時間的消逝,孩子則把父親的不來探視看作是對他/她(們)的不關心,從而產生離久情疏感。

無論是為了一種“控兒權”的奪取,還是協商共同撫養,離異父親都應珍視“探視”孩子的每一次機會。與孩子一起共度獨處時光,一般以做一些每天看得見摸得著的瑣細事為宜,如做作業、講解功課、回家作業後兩人遊戲、看一場有教育意義的兒童電影或影視、一起做家庭雜務等,使孩子盡快適應父母離異的生活方式。父親應避免“迪士尼狂歡”產生的“症候群”,即在有限相處的時間裏不停地狂歡、遊玩、吃喝,強烈刺激孩子的官感,盡情滿足孩子的“享樂”欲。然而,一旦曲終人散,當孩子從天堂樂園回到父母離異了的現實,回到隻有單親母親的身邊,回到沒有父親的破碎家庭,孩子的情緒常會有一種從一個高峰跌落到低穀的嚴重失落感、孤獨感,其負麵影響不可低估。

不間斷的電話問候(比如一星期2到3次),對保持與孩子的情感聯係大有幫助。經常與孩子通話,可以使談話流暢而不生硬、尷尬,尤其當父親努力跟上孩子生活與學習的每一節拍。如果父親能認識孩子的同齡朋友、朋友的家長和老師,定期參加學校的文娛體育活動,定期與學校老師取得聯係,從老師那裏獲得有關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所有這些都將有助於父親與孩子的情感交流。

假使離婚父親再婚或前妻再婚,要與孩子保持情感聯絡更是一個挑戰。離婚後大約有75%的女性、80%的男性會考慮再婚,於是普遍出現了孩子從此較少與生父見麵的現象。前配偶中某一方家長的再婚,也可能給孩子(尤其是10幾歲的小孩)造成焦慮,比如他們須為適應一個新的繼父/母而內心產生掙紮;而年幼的孩子更是無法明白新繼父/母的突然闖入在他/她(們)與真爸爸或真媽媽的關係裏所代表地意義。

心理學告訴我們,要孩子在兩位父親中選擇其中的一位,是犯了“二難選擇”的錯誤。作為繼父,通常最好的辦法是避免以管教者身份出現在孩子麵前。如果繼父能在一旁支持孩子生母育兒的正確方針,孩子就較能適應、也較快適應。同時,再婚後,孩子如能持續與生父/母取得定期的接觸,他/她(們)的表現將會更好。

對與孩子分離的父親來說,最好的建議是在孩子適應期間所持的耐心態度。父母離異後頭兩年是孩子情緒感受最痛苦時期,父母親對離婚的許多負麵情緒感受會直接深遠地影響到孩子。孩子在適應這段漫長過渡期通常會比預期的更為困難。比如探視日,當父親來接他/她(們)時,孩子會有抵觸、拒絕、反抗情緒;較年長的孩子表現出意氣消沉,對父親最終將家庭鬧到離散而強烈不滿,他/她(們)對父親發泄怨憤當在情理之中。這時,任何因情緒激昂從中退縮,或“永遠不想再見到孩子”的想法都是錯誤的,這樣做的後果將葬送你與孩子的親子關係,葬送孩子未來的幸福;這時,專心幫助孩子解決負麵情緒感受是至關重要的。這時,在第九章裏討論的情緒輔導技巧也許能派上用場。請謹記,發揮你的同理心,去傾聽、協助孩子描述他/她(們)的情緒感受,指導他/她(們)處理自身的憤怒、悲傷和失望之情。惟其如此,父親才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