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結果,許多男人與孩子在生活上實質上是公開的。正如本章開首時描述的兩位父親,他們活在一個與孩子隔離的世界裏。這種父親是站在家門外觀看的局外人,也因此錯失了無數與孩子在一起進行有意義、協助式的交流機會。
有父親的差別
當父親因繁忙、缺席,以致疏遠孩子時,孩子到底失去了什麼?有關兒童發展的研究告訴我們,他們不隻失去一位“母親助理”。父親與孩子的關係有母親所沒有的獨特性,他們介入與否關係到孩子各類能力的發展,尤其是人際關係的發展。
父親的影響始於孩子幼年的時候。一項調查發現,5個月大的男嬰如能與父親有許多接觸,當他(們)被陌生人圍繞時較能感到安心舒適。比起那些鮮少有父親介入、甚至沒有父親介入的嬰兒,他(們)較不怕生,對陌生人會發出較多聲響,也較願意讓他們抱。另一項研究則發現,一歲嬰兒如能與父親有較多接觸,當他/她(們)單獨和陌生相處時,哭喊聲較少。
通常,父親是通過做遊戲來影響自己孩子的。父親不隻花時間與孩子一起做遊戲,他們介入遊戲的方式也比母親來得更粗野、更具刺激性。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約曼(Michael Yogman)和T.白利?布拉傑頓(T.Berry Brazelton)從觀察父母和新生兒中發現,父親一般撫摸孩子較多。父親經常通過一些有節奏的輕敲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們讓孩子宛如處在一列情緒波動翻滾的飛車上,從開始不太激越到慢慢地加速,一直到速率很高的飛轉。孩子就是在這一係列情緒變換中達到興趣高潮。相對來說,母親與嬰兒的嬉戲玩耍就顯得平穩得多。
這些差別持續到兒童階段,期間,父親與孩子開始出現了扭鬥莽撞的動作,包括把孩子放在雙膝上或腳背上,做騎馬的動作;用雙臂將孩子高高舉起;將孩子拋空,然後接住;嗬癢,等等。父親常常虛構一些別開生麵的遊戲,讓孩子感到特別開心、特別刺激;而在這方麵,母親則較為保守、較為膽小,遊戲的式樣也一成不變,比方說老鼠抓貓、造房子、看圖說話、玩遊戲棒、猜謎語等。
許多心理學家相信,父親這種頗具粗野風格的“玩鬧”,為孩子提供了一種早期學習情緒的重要途徑。想像父親是一隻“可怕的大灰熊”,在家裏的後院追捕一個既開心又怕被後麵追趕的“大灰熊”抓住的小孩;或者試想一下,父親高舉著孩子學開飛機的樣子在頭頂“翱翔”,一邊嘴裏發出飛機衝刺雲層的吼叫聲。這類遊戲將孩子體驗到了有一點害怕、但同時又好玩刺激的情緒之中。孩子也經常在遊戲中留意到父親的種種暗示,並對之做出反應。比如,他/她(們)發現,遊戲刺激會讓父親因此延長遊戲時間;他/她(們)也常留意到爸爸叫暫停的指示(“好啦,今天就到此為止,接下來爸爸要開始工作啦!”),從而學會在轟轟烈烈中歸於平靜的情緒技巧;他/她(們)更多地在遊戲中親眼目睹了爸爸履行“遊戲規則”時那種嚴於律己、寧願輸遊戲但不輸誌氣、不輸風格的做法。
以後,當孩子在探尋玩伴世界的時候,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種種技巧對他/她(們)將產生深遠影響。父親與他/她(們)那類近乎瘋狂的玩法,讓他/她(們)知道,當情緒激昂時,如何解讀他人的心理情緒暗示;他/她(們)知道如何在遊戲時做到對別人的反應要恰如其分、恰到火候;他/她(們)也知道,為了使遊戲充滿趣味,應如何將自己的情調試到一個既使自己快樂興奮,也使別人也有同樣情緒感受的理想狀態中。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蘿絲?派克(Rose Parke )和凱文?麥當勞(Kevin MacDoanld)對3歲到4歲的兒童所做的一項研究為父親與孩子的粗野肢體遊戲如何使孩與同輩相處提供了關聯性證據。在一場孩子與父親20分鍾的遊戲中,研究員觀察發現,那些與父親進行最激烈的肢體遊戲的小孩在其同齡人中是最受歡迎的。不過,這項研究也同時指出了一個重要前提,即與父親進行激烈肢體遊戲的孩子,隻有當父親與他們玩的方式是非指導性、非強製性的,他/她(們)才會被同齡人列為是最受歡迎的。父親與孩子進行激烈的肢體遊戲但同時卻十分驕橫拔扈,在他們強製下的孩子在同齡人中也顯示出類似的驕橫拔扈,因而被列為不受歡迎。總之,如果與父親維持正麵的互動關係,並應允主動參與各種遊戲的孩子,他/她(們)在以後也發展出較為優秀的社交技巧。
我們的研究發現,被列為最有良好同輩關係及有優異學業成績的孩子,他/她(們)的父親都認同他/她(們)的情緒,並稱讚他/她(們)的成就。這些父親是情緒教練,不忽視也不反對孩子的負麵情緒及其感受,發揮同理心並幫助他/她(們)正確處理好負麵情緒。比如,情緒輔導型家長在教孩子玩電動遊戲時,鼓勵孩子,提供恰當的而不強製性的指導。他們常常利用孩子每一次小小的成功來證明他/她(們)的能力(比如說:“幹得好”或“我知道你做得到”等之類的話,將這些小勝慢慢地轉變成達到人生自我價值實現的基礎。他們的讚美無疑給孩子繼續進行下去的自信性。相反,那些在學業與社交關係上困難最多的孩子,他/她(們)的父親冷淡而具威權,強製他人,甚至損傷他人的人格。在同樣電動遊戲活動中,這些父親對孩子的小勝可能頗為不滿,評價也頗為負麵,並伴有侮辱、嘲笑的言辭。當遊戲進行得不順利時,他們可能立即“接管”,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成功來最終證明孩子的無能。
3年後,當我們追蹤這些家庭與孩子的老師,我們發現:那些與有侮辱、嘲諷、責罵,不給於支持的父親相處的孩子,最有可能惹麻煩。他們對待朋友表現出好侵略行為,在校內是問題多多的一群,他們也是那些經常與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暴力有關的問題孩子。
雖然我們的研究顯示母親與孩子的互動很重要,但與父親相比較,母親的特質對孩子日後在學樣以及人際關係成敗上的影響並不非常鮮明。這項發現無疑令人驚訝,尤其在常人印象裏母親總是比父親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更多。但我們則以為,父親對孩子有這麼深遠的影響,原因是父親在與孩子的關係中喚起了許多強有力的情緒。
給孩子更多關注
在古代社會,父親以戰士和獵人的身份來保護自己的後代。經過十幾個世紀,他們的角色轉變為負擔生計的人。他們努力工作、自我犧牲,養家活口,也為了家庭和孩子的幸福和平安。今天,父親的角色被再一次賦予了嶄新的涵意,即給予孩子的保護,一種緩衝、抵擋對孩子的外來腐蝕和影響,如不良少年幫派、藥物濫用、性亂交等社會問題。科學告訴我們,人的心理在不設防的前提下是無法防禦這種危險的,大人尚且如此,更況孩子。今天,孩子的安全除了學校以外,主要來自家庭的父母、特別是父親的關愛。
如我們在前麵章節中論述的那樣,家長有能力建設性地認知孩子的情緒感受,並對它做出反應。他們可以練習情緒輔導技巧,以情緒察知為第一步,然後對孩子施於同理心。他們必須做出努力使自己有與孩子相處的足夠時間,否則隨著孩子長大和改變,他們會覺得與孩子維持有意義的關係將變得越來越困難,以至最終失去了與孩子的聯係。有關與孩子有足夠相處的時間這一點聽起來十分簡單,實際做起來卻並不容易。對那些沒有跟孩子住一塊或者那些專注於工作的父親而言,要空出時間給孩子就顯得格外困難。 在過去幾年中,我在工作計劃上的改變如何使我與女兒任靜的關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當她還是個幼兒時,我們家是由我負責每天將她帶去托兒所的,然後我再趕回大學。我們早上相聚在一起的時間常常很匆忙。忙亂中,我發現我們很少言笑,很少嬉戲。而我倆都不喜歡這種沉悶的感覺。於是,我決定改變工作計劃,早上10點位鍾之前一般都不排課程或找研究生約談。果然,情況大為改觀。雖然我要在上午10點鍾之前趕回學校去工作,但與任靜的互動關係有了足夠時間上保證:假如她需要額外時間,我盡可以在這段時間裏進行處理;假如送她去托兒所中途,她要停下來看一片蜘蛛網,我也有時間陪她;假如她突然決定要把那雙平時穿去托兒所的紅皮鞋脫下來換成另外一雙,我也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增加了許多非正式談話的機會。
雖然與孩子相處是頗為瑣碎的事,但卻很重要,因為隻有從日常生活瑣碎中才能建立父親與孩子真正意義上的情感結合。以下我們探討一些幫助父親增強與孩子聯係的觀念。
?自妻子懷孕起就參與孩子的照料。研究顯示,父親在伴侶懷孕時就參與一係列的家庭互動,對婚姻、小孩及加強父親與小孩的關係是有益的。當孩子的父親能在妻子生產過程中做一名助產員,給伴侶加油,這對妻子分娩有正麵結果。有丈夫差與妻子分娩過程的婦女比丈夫不在場的婦女有較少的痛楚、接受較少的藥物、並對生產過程有直覺經驗。關注伴侶懷孕的父親,一旦孩子誕生後,也較經常抱孩子,而且在他哭喊時會更多地去照料孩子。
在嬰兒誕生後就養成親身體驗做父親是很重要的。一項研究發現,嬰兒在醫院誕生後,父親馬上給孩子換尿布、洗澡以及其它照料的,他在以後也能持續地做這些事。這些都使父親與嬰孩有互相學習對方暗示的機會,從而使他們的關係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父親在早期就參與照料嬰兒,他可能繼續參與一直到孩子的兒童期和青春期。從孩子出生第一天起就介入照料孩子的主要優點是,父母可以共同學習有關他們寶寶的一切。
由於父母與嬰兒的情感交流是雙向的,新生兒很早就獲得了向父親學習的機會。當他/她(們)熟悉了父親的臉、父親的聲音、父親走路的節奏、父親的味道,以及他抱他/她(們)的方式後,他/她(們)漸漸地將生育他/她(們)的母親與父親自然而然地連係了起來,並把他倆看成是自己生命中安全與慰藉的力量。在久而久之的相處中,他/她(們)獲得了父親待人接物的技巧,也獲得了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去回應父親、回應母親,以及回應其他人的各種技巧。
當母親以母乳喂哺嬰兒時,父親在照料嬰兒上感到被動是非常正常的,但對父親來說不是沒有替代的方法,包括幫助孩子用奶瓶飲水、喂擠壓出來的母乳、替嬰兒洗澡、換尿布、哄抱他/她(們)、在地板上攙扶他/她(們)學步行走。當然,父親永遠不要忘記在與孩子互動時須表現出性別特質來。心理學家安德魯?美爾索夫(Andrew Meltxoff)發現新生嬰兒在模仿照料者臉部時有一種微妙表情。這表示,父親與嬰兒進行麵對麵對話時,也是他們之間美好關係的芽時期。當然,我們也假設父親與新生兒的相處是有時間的。如果許可的話,我們則極力主張他們在孩子降臨後最重要的幾個星期裏,盡可能爭取多多益善的休假期。
母親可以支持或鼓勵父親一起參與照料孩子。在母親對父親參與照料孩子保持的態度研究中,美國研究員派克(Parke)及愛雪麗?貝特爾(Ashley Beitel)發現,如果母親對父親照料的好壞一直持批評態度,或者認為女性天生就有養育嬰兒的本事,那麼,父親就比較不會介入其中。
許多女性認同父親參與早期孩子照料生活的重要性,也想知道如何去鼓勵丈夫。我們的建議是,允許丈夫有他(們)自己獨特的一套育兒方法;提供你(作為太太)的明智的育兒經驗,但對他(們)換尿布、搖奶瓶、包繈保等方式切忌進行批評。事實上,照料嬰兒的方式可以是各種各樣的,這當然包括一些具男性特質的表現方式,如開放式的、幽默型的、粗野式的、無規製式的,等等,等等。如果夫妻為育兒方式起衝突,不妨建議他們訂立各人的職責權限,即妻子負責喂孩子,而孩子的洗澡由丈夫來做。如果父親難於安撫嬰兒,那也隻是時間問題,也應該在沒有妻子的幹預下父親與孩子互相學習暗示的過程。作為父親的,可以利用母親被差遣外出或與友人相聚的時候,靜靜地與嬰孩溝通。對一些新媽媽來說,要讓給父親一些向被認為是母親的權責,以鍛煉父親育兒的才幹。相信假以時日,孩子會從與之朝夕相處的父親身上獲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