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家庭塑造人 第十二章 父親的重要角色
想像3個不同的男人,每天下班後都回家。他們都將近40歲,都有兩上孩子:一個8歲的兒子、一個10歲的女兒。他們都帶著晚報回家。然而,當拿出鑰匙塞進空洞打開門時,他們卻麵臨了完全不同的家庭局麵:
第一個男人回到漆黑一片的公寓房間,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聽答錄機的留言。答錄機裏傳來了前妻熟悉簡潔的聲音,提醒他今天是女兒的生日。
“我早知道,還要你來通知我!”他一邊喃喃地說著,一邊隨手撥了一個長途電話號碼。一會兒遠處傳來了女兒的聲音。
“寶貝,我是爸爸。你好嗎?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祝你生日快樂!”
“嗨,爸爸,謝謝你!”她平靜地說。
“你收到我寄的禮物包裹嗎?”一段尷尬的沉默後,他問。
“收到了,謝謝爸爸。”
“你覺得怎樣?店裏的人說這是最新款的。”
“對,是很棒,可是……”
“可是什麼?”
“唔,我已經對芭比娃娃不再那麼感興趣了。”
“啊,好吧,沒關係,留著它,聖誕節你來看我時,我們再買些別的,好嗎?”
“好的。”
“最近過得怎樣?”
“還好。”
“學校呢?”
“還不錯。”
“那你的小弟弟呢?”
“他很好。”
對話就這樣持續下去,父親成為訊問者,女兒是被動的證人。談話最後以父親一段講述12月孩子來看望他時將會有多棒、多美好的時光的獨白結束。電話掛斷後,男人感到空虛和挫敗,打開報紙無聊地翻閱著。
第二個男人進到一間照明光亮的房屋,廚房裏飄來陣陣的飯菜香。
“嘿,小家夥,”他跟沉迷在玩電動遊戲的兒子打呼。餐桌旁女兒在埋首做回家作業,向回家來的爸爸打了一聲招呼。他用報紙拍拍兩個孩子,然後走進廚房去幫妻子弄晚餐。
“啊,今天課上得怎樣?”當孩子在餐桌就位時,他問。
“很好。”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都學了些什麼?”
“實際上也沒什麼,”他女兒低聲地說。
“我們在念乘法表,”他女兒低聲說。
“很好,”父親回答後就轉問太大:“那個家夥有否來電話問關於房屋換置的事?”
“你想聽我念‘四乘法’嗎?”男孩子打插問。
“孩子,現在不行,”父親討厭地回話說:“你沒有看到我正在跟你媽再說話嗎?”
男孩子複歸安靜,他和妻子又恢複了有關房屋換置的討論。喜歡表現的兒子一當父母對話中斷,就又問:“爸爸,你想聽我念‘四乘法’嗎?”
父親毫不理會地跟妻子繼續說著話。男孩並沒有因此罷休,喝了一大口肉湯,開始念起了‘九九乘表’中的‘四乘表’:“四一得四;二四得八;三四……”
當孩子念到四乘八時,父親冷淡地說:“非常好。”
“想聽我念‘五乘法’嗎?”孩子問。
“稍後吧,”男人說,“現在你不如跟姐姐玩一下遊戲吧,好讓我們說說話。”
第三個男人開門進來的場景與第二個類似:太太在廚房裏煮飯,孩子忙著打電動遊戲。就餐時,餐桌上的對話卻完全不同了了:
“今天學校有什麼事嗎?”
“沒有,”孩子異口同聲的回答。
“課餘時間打棒球時,有沒有用媽媽給你買的新的手套呢?”他問兒子。
“有呀。”
“那你是不是仍然守你想要的一壘呢?”
“是呀。”
“你那個叫薛峰的同學有沒有作鬼叫?”
“沒有,他酷得很。。他守二壘,而且我們做了一個雙殺。”
“那太棒啦!那你的打擊怎樣?”
“太差勁。我被三振了兩次。”
“哎呀,老兄,那太差勁了,你要多練習呀!”
“大概吧。”
“晚飯後我給你做幾個投球的樣子看看怎怎麼樣?”
“好啊!”
“那你呢?”他轉身問女兒。
“什麼?”她帶一點防禦地回答。
“你今天過得好嗎?”
“都沒問題,”她說。明顯,她好像有心思。
“你今天不是學校演出嗎?觀眾對你們的二重奏的反響怎麼樣?”
“青卓生病沒有來,演出會臨時取消了,”
“又生病啦,是氣喘病嗎?”
“對,我猜是吧。”
“那太糟糕啦。不過,至少給你多點時間練習。”
“可是,爸,我對它感到厭倦。”
“不錯,一直重覆演練同一首曲子有時候會覺得很無聊,不是嗎?”
“我不想再吹長笛了,”她宣布。
對話持續著。父親一直在傾聽著女兒的抱怨,接著又鼓勵她不要放棄已經進行了很多年的長笛。父親一邊勸慰她,一邊給她講很多不能放棄的道理。
從上述幾個例證我們可以看到,父親與孩子的交涉方法有很多種類,其中,最後這位父親對孩子的生活最為了解,包括孩子朋友的名字、他們的日常活動、他們遊戲場上的挑戰。這些見微知著的察覺,使他得以向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輔導。相反,前一位父親似乎對孩子的事心不在焉、毫無興趣。即便兒子嚐試主動搭訕,也沒有引起這位父親大人的注意,說話中還帶著討厭的口吻。至於第一位出場的父親,對女兒的生活已宛似隔山隔水,毫不知情,難怪他們父女倆的話題難繼。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父親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科學證據顯示,參與孩子日常生活與學習的父親,尤其那些能給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對孩子的幸福有獨特的貢獻。在某種意義上說,父親對孩子有母親所無法企及的影響力。比如,缺乏父愛的男孩很難在男性的自信和自製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而這兩個技巧在男孩成長中的人際相處、學業成功和職業尋覓上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父親存在的正麵意義對女孩學業和職業成就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隻是這方麵的證據較不明確。無論如何,假使有父親有在身旁並且了解女孩的生活,她(們)較不會在未成年時發生雜亂的性關係,而可能在成年後才漸漸與男性發展健康的關係。
研究結果同時顯示,父親的影響有持久的效力。比如,50年代在美國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發現,那些5歲的時候有父親存在而且受到照料的小孩,比那些缺乏父愛的孩子長大後較有同理心和慈悲心。那些在早年體驗較多父愛的調查對象有較好的社交關係,所謂的社交關係包括有較持久美滿的婚姻關係、擁有自己的孩子、而且與非家族關係的朋友共享娛樂活動。
然而,在我國,對父親議題重要性的認同還剛剛開了一個頭。而這一議題剛開頭,就遭逢家庭第三次離婚浪潮的危機。從劇增的離婚率、未婚生子率、到青少年暴力上升的趨勢及其它社會問題,似乎都在向男性昭示,承擔多一點養育孩子的個人責任;都在向在外很少歸、很晚歸、甚至很久不歸的父親們呼籲:歸來看看你的孩子吧!我和同事所做的研究也支持孩子確實需要父親的論點,但我們的研究中也有一個重要差異,那就是,不是所有父親都能達到支持孩子的目的。孩子生活的品質可能由於父親而提升,在孩子遭遇不幸時,父親傾聽他們的情緒感受,察覺和確認他們的情緒感受,輔導並提供情緒慰藉力量。但同樣,孩子也可能在情緒感受上遭受父親的傷害,他們可能是動輒得咎對孩子進行批評、指責甚至隨意打罵的、虐待狂式的、恥辱的父親,他們也可能是在情感上冷淡的、對孩子毫不關心的父親。
轉變中的父權
看看家庭是如何隨時代改變,對進一步了解父親在麵對孩子情緒問題並參與其中的重要性是會有幫助的。如果說上幾代父親是孩子幸福的重要資源的話,到了今天,隨著離婚率和未婚生率的劇增,社會上沒有父親的孩子也越來越多。而在正常家庭裏,父親也因世俗商業社會的繁忙而越來越少顧及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事實上,許多孩子對父親的印象隻是一個在家裏現身了一下就又因急務離□
'7d的“家夥”,或者在法理上應給於孩子援助和照顧的,而在實際上卻無法實現的男人。他們就像個影子父親,永久就是這樣來去匆匆、匆匆來去。
曆史學家將這一父權轉變追溯至兩百年前的工業革命。男人就是在那是開始離開妻兒投身於繁忙的工作。一直到五六十年代,在發達國家,經濟力量結合當代女權意外運動潮流,才給父係支配的家庭係統與一蹶不振的打擊。自此女性開始投身到工作行列中去。1960年,擁有少於6歲孩子的已婚婦女在家以外工作的比率隻占19%;但到了19900年,這個數字已爬升至59%。同期,勞工的平均購買力逐漸下降,許多家庭覺得光一份一收入已不足以糊口。《美國的父權》一書作者、曆史學家勞勃?L?葛李斯沃德(Robert L.Ctiswold)說:“這種改變廢除了傳統中對父權和負擔生計的觀念。女性的勞動打破了過時的父權假設,性別關係需要有新的調整。”
同時,婚姻製度也受到嚴重腐蝕。在1960年至1987年間,發達國家離婚率增加超過了兩倍。今天,對所有首次結婚的統計中,超過半數的婚姻夫婦以離婚收場。密西根州大學在一項研究中預言,美國近年首次結婚統計離婚率可能高達67%。未婚媽媽也日漸普遍,占了將近美國所有嬰孩子出生率的三分之一。
在我國還沒有這方麵的統計數字,但越來越多跡象表明,處在社會經濟轉軌的我國,離婚現象、未婚先孕現象、婚外情現象、單親母親領養孩子現象,都在有增無已。沒有了婚姻的約束,當今許多父親完全舍棄了對孩子的責任。除非父母親的關係是穩定的,否則,做父親的常常在事實上不認同法院判定的對離婚留下的孩子的任何形式的包括情感和經濟的援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父親責任的轉移與男性有更多與孩子親密生活在一起的新機會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研究顯示,父親,尤其是那些在有雙職工的婚姻家庭裏的父親,比上一代男性對孩子給於了更多的照料。事實上,一項全國調查發現,今天的上班母親把孩子留給父親在家看管,與她們利用托兒所的比率幾乎相等。今天的父親比他們的前輩更有可能參與孩子的出生、要求父性產假和實行彈性工作計劃,為了孩子共度時光,也更有可能削減工作時數,甚至放棄升遷機會。
雖然這些跡象似乎充滿希望,可是,證據卻顯示將父親帶入孩子生活圈的過程非常緩慢。有人將這一過程緩慢歸咎於顧主,聲稱今日的男性仍然得不到要做一個成功父親所需要的彈性工作時間。比如,最近一項對中大型事業單位所做的調查發現,隻有4%的全職男性雇員獲得無薪的父性產假,而獲得有薪的父性產假隻有0.3%不到。福利好的兼職不易覓獲,而勞工又常常因為拒絕那類需要加班或需要離開家的長途公而被遣散。
其他人則質疑法律,聲稱除非離婚的父親受到較公平的對待,否則沒有父親的孩子的數字會不斷上升。有最後判離的安烈離開案例中,有9層母親被裁定擁有撫養權。
最後,還有許多人責難問題出在父親本身,是他們不主動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去。一位研究員估計,在雙職工的家庭中,父親與孩子共處的時間是母親的三分之一,而給孩子有實質性照料的隻有這一時間的10%。即便當男人照料孩子的時候,也是一種類似“保姆”的角色,即他們往往隻是被動地聽候太太的吩咐,而非主動負起撫育孩子的責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