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12(1 / 3)

第一篇 家庭塑造人 第十一章 婚姻狀況對孩子情緒影響

我們經常聽到有關夫妻感情不和而引來的傷心、失望和辛酸的故事。他們中有些因為離婚而感困惑和痛苦,有一些則“為了孩子的幸福”權且寄宿在一個屋簷下,繼續進行著傷害對方的婚姻大戰。當父親和母親此輕蔑和敵視,不論他們是處在婚姻圍牆內,還是站在婚姻圍牆外,傷害最深的還是他們的孩子。因為無論是婚姻還是離異都會給孩子製造一種“情緒生態學”。就像一棵樹會因環境中空氣、水、土壤等的品質而受到影晌,孩子的情緒健康與否則由他/她(們)周遭的人際關係、特別是婚姻家庭的人際關係品質決定。身為家長,你與另外一位家長的互動關係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及其調整的能力。一般來說,如果父母互敬互愛,他們孩子的情緒智力發展較快;反之則較慢。

這對正在經曆婚姻衝突的家長是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但希望仍然存在,那就是,那些有孩子的夫妻(結婚的或離婚的),有必要改進他們之間的婚姻關係。我們現在得知,真正傷害孩子的並不是父母之間的衝突,而是他們處理爭執的方式。我們同時發現,孩子的情緒輔導可以產生緩衝作用,即當衝突父母進入孩子的情緒世界,協助他/她(們)處理好來自父母婚姻衝突的負麵情緒感受,並指導他/她(們)擺脫家庭衝突壓力時,孩子將有較多直麵許多複雜紛繁的家庭衝突(包括離婚等)的勇氣和處理情緒技巧。

最後,我們也發現,一位好家長在婚姻關係中要走的路,也是未來孩子要走的路。家長在處理婚姻關係中的人際作風、情緒察知、同理心發展,以及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等情緒品質,都可資孩子長大成人的楷模。

在本章中,首先了解一下夫妻衝突及離婚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對後麵探究情緒輔導對孩子的保護功能是有幫助的。

衝突或離婚對孩子的傷害

我們的研究表明,夫妻衝突對孩子身心健康及其與同輩相處的能力有極深遠的負麵影響。父母婚姻有相互指責、相互設防、相互輕蔑等特徵時,他們的孩子也較容易表現出反社會行為,並對玩伴較有侵略性。這些孩子變得不安時,要調整自身情緒、集中注意力、進行自我安撫都比較困難。據婚姻衝突的父母稱,這些孩子的健康也成問題,例如較多次數的咳嗽與傷風。顯然,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與長期不斷地承受家庭婚姻衝突壓力是不無關係。

為了估計孩子與同輩的要好程度,我們到孩子家中觀察他們在沒有人管理的情況下是如何與同伴一起參與遊戲的,觀察時間大約為30分鍾。我們最後的評估是根據孩子在遊戲時彼此間的表現,比如,他們是否在一個需要高度合作的幻想遊戲中花許多時間?抑或他們比較偏向玩“平行遊戲”,即各玩各的,並沒有太多要共同遊戲的企圖?我們也留意孩子一些明顯的負麵行為,比如,爭吵、威脅、中傷、搬弄是非、肢體侵略等等。如果發生爭執,孩子是否嚐試尋求解決的辦法?如果不試圖解決問題,他們的衝突是否導致遊戲團體的解體?

我們發現:婚姻關係與孩子交友行為有著正相關關係。父母婚姻不和的孩子,比父母婚姻融洽的孩子更多獨自遊玩,並且經常與玩件發生語言磨擦和肢體碰撞。

其他國內外許多社會科學家對來自婚姻觸礁家庭的孩子行為問題也有類似的發現。研究顯示,夫妻衝突與離婚使孩子在發展的軌道上都出現了嚴重問題。一些如缺乏人際交流技巧、侵略他人等行為,可能早在童年就已開始表現出來,進而引起同輩的排斥。可以作出解釋的理由可能是,父母由於被自己的婚姻問題困擾,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和關注程度相對較少,孩子四處遊蕩,在沒有人看管和教養的情況下,較為傾向與一些行為出軌的同輩團體。在青春期,許多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甚至走入歧途,包括學業退步、逃學、未成年性行為、濫用藥物和少年犯罪等。另有一些不是很明顯的證據表示,來自發生高衝突的家庭或離婚案例的孩子經曆較多的憂鬱、焦慮和退縮。一項指導研究發現,來自離婚家庭10幾歲的孩子,他們發生有臨床意義的精神健康問題的比率是一般同齡人的3倍之強。

社會科學對為何來自問題家庭的小孩子有較多行為與交友問題提出了各種理論。有些認為,父母忙於爭戰,或者父母中的一方與前任配偶有爭執,無暇顧及孩子。離婚和導致離婚的衝突使家長精疲力竭、心神分散、意誌消沉,無法有效管教孩子。

在父母分居或離婚期,以及離異後的頭兩年,是親子關係嚴重瓦解階段。在這期間,一個心神被占據和/或情緒被幹擾的家長,與一個困苦、有所需求的小孩要進行互相支持、相互安撫似乎是困難的,甚至還會加重雙方的問題。至於要撫養孩子的離婚單親母親,她們“經常變得心神不定、沉默寡言、對孩子有不一致的處罰。”在控製和監管孩子行為方麵,她們麵對的是“持久而無生活著落的養育問題。”

所有這些重要發現,回應了我們對婚姻出現壓力的參與者的觀察結果。這些家長較非問題家長冷漠、較不理睬人,他們也似乎較不會規範孩子行為。許多專家認為,婚姻出現壓力,家長除了缺乏提供良好的育兒方法外,在如何與別人相處問題上也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極壞的榜樣。孩子長時期看到自己的父母以戈相待,互相指責、互相蔑視對方;在父母的“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孩子交友表露出負行為可以想見。沒有任何模範角色來教導他們如何發揮同理心,如何互商共量解決問題,他們依據的隻有父母敵意與防禦的那出劇本。

婚姻不和可能對孩子還有更深一層的負麵影響,那就是,那些從小就暴露在有嚴重家庭問題中的小孩,他們的自主神經係統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以致孩子待人處事能力從嬰兒時代起就被框定了。

無可否認,孩子在目睹雙親的爭執會產生痛苦。研究顯示,即使幼小的孩子對父母的吵架也會產生一些生理性反應,比如心跳、血壓增加等。美國學術心理學家E.馬克?庫明斯(E.Mark Cummings)曾經研究了有關孩子對大人爭吵反應的課題,他認為,對於憤怒的非語言反應可以在小至6個月嬰兒身上發現。嬰孩或許不懂得父母爭執的內容,但他們知道事情出了毛病。他們在有關新婚夫婦研究中觀察到其中一對帶了3個月大女兒的夫婦。較早的麵談顯示家長關係頗具競爭和好爭特點。在被指示與嬰兒玩耍時,父親輕搖孩子的腳以吸引她對他的視線,而做母親的則在另一旁發出咿呀的聲音試著分散嬰兒對父親的注意力。父母間的衝突似乎使她迷惑而變得激動,結果她轉向別處開始大哭。同時,她的心跳增速。雖然父母盡力安撫她,但嬰兒的心跳恢複正常速度的時間卻異常地長。

這樣的觀察結果加強了我們的信念。我們以為,家長的衝突始自嬰兒期,這是孩子自主神經係統正在發展的階段。在頭幾個月,孩子遭受的任何情緒事件都可能對它的自主狀態,即孩子調整神經係統的能力產生嚴重的甚至是終身的影響。是否回應嬰兒的哭喊、周圍是否經常有安撫或刺激、喂育他/她(們)、給他/她(們)洗澡和他/她(們)共同玩耍的人情緒是否平靜,等等,所有這些都關係到嬰兒的反應、自我平靜度,以及從壓力中恢複情緒的能力。

等到孩子長大成人並與他人接觸時,這些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孩子為了要集中注意力、專心學習、解讀別人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以及各種社交暗示,都需要懂得自身情緒的調整。缺乏這些情緒智力成份的孩子一旦進入學校及人際交往環境,他/她(們)勢必處於不利的狀態。

研究發現,在離婚和高衝突家庭成長的孩子一般成績比較差。老師通常對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在性向與智力的評分都較低。在一份文摘周報上,社會評論家是這樣評價的:“我們當今教育最大的悲劇不是小孩沒有上學,而是因為他們情緒上的無能……老師發現許多孩子心神分散,他們被家庭生活劇烈的事件所困擾,心情困苦以致連一些輕鬆的作業如乘法表都無法集中精神應付。”

一項有關兒童調查約談了一批有全國代表性的屬於童年的中期、青春期、成年早期的樣本。分析結果顯示,孩子成年後仍背負著這些他們早年生活的重負。檢視240名15歲以前父母便已分居或離婚的年輕人資料,摒除父母的教育程度、種族、和其他因素變化,這項調查發現,來自破碎家庭年輕人比其他非破碎家庭的年輕人表露出較高的情緒煩惱或行為問題比率(前者是後者的兩倍);他們在高中輟學比率也是後者的兩倍;在輟學生活中,那些來自瓦解家庭的孩子最終也不太可能獲得其它學位證世書。

在該份調查分析裏,最令人痛心的莫過於離婚與親子關係的聯係。離婚家庭中有65%年輕人與父親關係惡劣,而在父母沒有離婚家庭成長的年輕人來說,這一比例是9%。這項結果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事實上,分居或離婚了的父親並沒有在經濟上給孩子任何支援,也沒有和孩子定期保持聯係。同時,孩子與母親的一起生活也受到離婚的打擊。來自離婚家庭的報告顯示,大約有30%的孩子與母親的關係淡薄,而那些沒有離婚案例的,這一比例為16%。大部份離婚家庭已成年孩子至少與一位家長疏遠,一小部份則疏遠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