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家庭塑造人 第十章 情緒輔導的額外方法
當你定期運用上一章情緒輔導的5個步驟,孩子將體會到與情緒輔導者共同解決問題的益處。可是,這並不表示情緒輔導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情感駕馭的技巧。有時當你試圖與孩子在情緒上接觸,你無法有效地指導孩子,孩子迷失在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世界裏。本章將介紹一些情緒輔導以外的方法,對解決在情緒輔導過程中或之後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有一種輔助的作用。
額外策略
?避免過度吹毛求疵、使用侮辱性評論,或嘲弄孩子
研究顯示,無論是吹毛求疵、使用侮辱性評論,還是嘲弄孩子,都會損傷親子關係的溝通、損傷孩子的自吹毛求疵、使用侮辱性評論,或嘲弄孩子尊性。我們在調查中經常發現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時不適當地采用各類表達方式,例如,帶輕蔑性地重覆孩子的說話:“我不記得那件事”,孩子可能這樣說。“你不記得?”父母輕蔑地回應。在與孩子一起的公開場合,一些父母對犯有錯誤的孩子用連珠炮似的形式指責和批評他/她(們),使孩子處在十分難堪的境地。其他的粗暴手法還有:推開孩子、從孩子手裏搶過遊戲物,或撕得粉碎,或將它們乾脆扔掉,或用抽水馬桶抽掉。他們將孩子視為無能。在論及孩子情緒方麵,不少家長承認,他們對學前孩子的情緒反應,不是取笑,就是嘲諷;不是責備,就是漫罵。
3年後,當我們再次追蹤同樣家庭的父母和孩子,發現遭受父母無禮、輕蔑行為的孩子,與在學校課業有問題、與朋友相處有困難的孩子是同一批的。他們體內有關壓力的荷爾蒙濃度較高。導師在學年評語指出孩子有較多的行為問題,而孩子的父母則說他/她(們)有病。
這類負麵的、損傷人格的撫育方式,在現實世界以及在實驗室裏都可以看到。“好意的”家長持續“矯正”孩子的舉止、嘲弄他/她(們)的錯誤,以至嚴重地削弱他/她(們)的自信心。他們毫不在意孩子的內心和表麵感受,將孩子描述為:“韓冰是一隻多動的猴子”,“陸婕文靜得像個呆瓜”,“陳鍾是條懶蟲”,“莊靈是我們家出了名的小傻子”。我們也經常聽到父母在其他大人麵前開自己孩子的玩笑,或者聽到父母揭孩子的短和瘡疤,例如,“他/她每天尿床”,“這個小孩門門功課都開紅燈,我真的已經失去信心了”。如此的父母,如此父母的信心!連父母都沒有信心了,還能指望自己的孩子有什麼信心。
即使如我們前兩章歸類為“情緒輔導型父母”的,有時候也有意無意地流露出對小孩造成人格損傷的話語。這也是我們為何呼籲所有家長對哪怕是隱性的批評、譏諷、損傷人格的習慣性話語也要千萬注意,不要尋孩子的開心,要允許孩子有缺點和錯誤,讓他/她(們)在改變自身缺失的過程中嚐試新技巧。注意使用較為中性的詞語來對孩子說話、批評、責備,例如,使用“在祖母家請不要翻抽屜,”而不使用“停止做這麼令人討厭的事!”
孩子希望從父母處得到認同,因此很容易相信父母給他/她(們)所作的評語判斷。如果家長以戲謔、過度批評、侵犯、侮辱孩子人格的話語來對孩子說話,久而久之,孩子會“敬”而遠之地對待他們,會漸漸地不信任他們,甚至討厭、憎惡他們。沒有信任基礎的親子關係不會有親密,即便傾聽孩子的聲音也失去了意義,更遑論與孩子一起共同解決問題。
?使用讚許語言
等孩子做對了一些事情後,針對他/她(們)的行為給於特定的讚許。比如,一位與孩子一起在做遊戲的父親會說:“好!這次你按按鈕的時間正好。”這類針對性的稱讚比泛泛而談的讚揚要更有效得多;後者會說:“好,現在你真的抓住了它的訣竅”在讚揚之後,再慣例地給孩子多加一點指導。每次當孩子有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都要給予他/她(們)鼓勵,同時還可以配上肢體撫摸(比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這樣直到孩子將遊戲學完為止。
?忽視你的“輔導計劃”
孩子有情緒的時刻,正是家長施於同理心、增強親合力、實行情緒輔導的良機,但對家長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家長通常有一套自成一派的“輔導計劃”,旨在按照他們的意圖來矯正孩子的問題。忽視甚至無視孩子的獨特性,是這些家長“輔導計劃”的通病。一旦輔導計劃與具體實施起衝突,敏感的父母大抵認定這是他們的責任,必須再次注入自己更進一步的想法,對“輔導計劃”加以改進。
我們讚同父母與孩子分享他/她(們)價值觀。沒有雙向溝通的“輔導計劃”,會防礙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理由是“輔導計劃”常常幹憂父母以同理心來傾聽孩子的情緒感受。讓我們看一個例子:
王蕭瓊是我們養育組內的一位頗具親子愛心的母親。她一直很擔心兒子單力的沮喪情緒,怕這個9歲的孩子會“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而這種情緒又反過來影響到他與其他同學、與妹妹、與家人的關係。有一次,他和妹妹發生爭吵。王蕭瓊決定和單力談一次話,希望他能較多地負起做哥哥的責任來。談話是這樣進行的:
“什麼事情呀,寶貝?”她開始說:“你看來有點難過。”
“我真希望有個心腸比較好的妹妹,”單力回答。
“啊,那你也對她好一點嘛!”王蕭瓊說。
想像一下單力現下的感受。媽媽似乎很關心他的情緒感覺,但當他表白自己的感受,卻又受到批評。不錯,這是頗為輕微的批評,但畢竟是一項指責。假如王蕭瓊回說:“我能夠理解你有時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感覺。”再來想像一下單力的情緒感受。這使單力體會到媽媽的關注沒有一絲一毫的責備,有的隻是一種善解人意的公平。遺憾的很,王蕭瓊在沒有展開調查的情況下對單力的責備,讓他變得更封閉自己,更不願意扛起他與妹妹爭吵中的責任。
美國著名家庭教育家愛麗絲?柯恒-金諾(Ailce Cohen-Cimott)告誡父母說,甚至在父母知道孩子行為不端的時,“輔導計劃”會更多地以父母的一廂情願來加以幹擾。她勸告父母對有情緒的孩子先不忙作出任何武斷的結論,要了解隱藏在孩子行為不端背後情緒意義,避免提一些諸如“你為什麼那樣做?”之類的問題。這類問題在孩子直覺中像是一種批評、一種指責、一種控告,孩子會立刻警覺起來,處在一種防禦封閉狀態而拒絕提供合作。因此,在孩子犯錯誤和有問題時嚐試以關心、理解人的口吻發問。
一位母親足足遲了一小時才去托兒所領3歲的兒子。這個一向被母親形容為“倔強”的孩子起初表現得悶悶不樂,接著拒絕穿上夾克,也不願意離開。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母親可以責備孩子不聽話,但也可以停下來想想之前發生的事,並嚐試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選擇後者,她會說:“對不起,媽媽今天來晚了。你同班同學都回家了,是不是感到焦急了?”當孩子的擔憂和不快被肯定後,會突然放鬆,並也體現出同樣的善解人意來。於是,孩子開始擁抱媽媽,穿夾克的問題也解決了,兩人就可以回家了。
家長要達到真正與孩子雙向溝通的目的,就要向上述的那位母親一樣,忽略要使男孩不“倔強”、立刻予以合作的“計劃”。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負麵情緒反應采取了正好相反的輔導手法:他們不能寬容孩子的問題表現,好像這是他/她(們)人格上一個永久性的負麵瑕疵。他們因此責怪孩子:“單力,你太敏感!”;“旅茵,你太富侵略性了”;“韓冰,你在人麵前怎麼這樣不出趟!”;“米雪做功課時老是不集中注意力!”所有這些對孩子不分情由的指責,有的甚至是一種輕蔑和汙辱,無疑將防礙父母同理心的施展,對孩子頗具深遠的負麵影響。
美國作家基斯杜化?海露威(Christopher Hallowell)在他的自傳裏描述道,父親曾嚐試教他打造一個木箱。“假如你不能用木頭搭一個方正的木箱,”父親說:“你什麼也做不成。”經過多番努力,海露威終於做成了一個木箱,盡管它不太平穩。“……每一次父親檢查進度時,都會皺著眉頭說:‘你沒有做成一個正方形,你永遠不會成為一位好的建築師。’我後來用這隻自己打造的小箱子來放一些雜物,但每次當我打開箱蓋,父親不滿意的表情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裏。”
上述這一小小的情節,卻成了作家海露威與父親關係中傷心的永恒記憶。身為家長,大概沒有人對孩子建造一個搖擺不穩的木箱會感到滿意的,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一個懶惰、退縮、富侵略、愚昧、懦弱、虛假的人。但大概也沒有一個家長願意孩子在父母不斷地批評指責中變成具某種(些)人格特徵的人。我要再次強調,在指出孩子的缺失的時候,請專注在特定的事情上:當你對孩子要說“你這個小孩就是麻煩多多。”的時候,請趕快打住,將在嘴邊的話改成“韓冰,請把房間裏散亂玩具整理好。”;將“你怎麼讀得這麼慢。”改成“每晚閱讀30分鍾,會讓你讀得比較快的。”;將“不要做個膽小鬼。”換成“假如你說大聲點,那邊的人應該能聽見。”
?保存一張有關孩子情緒源的“平麵圖”
你的小孩有不安煩燥情緒,但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明白無誤地告訴你他/她(們)的感受是什麼。平時注意觀察孩子的生活,察覺孩子的情緒源,幫助他們去探究和描述情緒,證明他/她(們)的情緒世界是何等重要。惟其如此,你們才會有真正的雙向交流與溝通,才會有真正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情緒世界是豐富多才的,這裏有著許許多多鮮活的人與物,他們的名字、他們的臉孔,以及他們的個性特徵。對他們,孩子有自己的情緒感受:這些同學是他的“死黨”,那些同學是他的“死對頭”;這位老師很善良,但很膽怯;那位教練很有趣,卻很嚴格;這是他日常的課表,這些是他最感興趣的科目,而那些卻頗讓他感到頭痛??????這就是孩子情緒世界的平麵圖。
作為家長,你是否對這張“平麵圖”了如指掌。其中的細節,需要你大量細心的觀察。你必須花時間了解孩子在托兒所、學校、放學後的活動情形。你需要與孩子交談,認識孩子的老師和朋友。和所有地圖一樣,你心目中有關孩子的“平麵圖”也需要定期更新資料。保存一張孩子情緒源的“平麵圖”,你在與孩子討論他/她(們)的情緒感受問題時將有的放矢。
?避免支持孩子的“敵人”
當孩子遭欺負時,他/她(們)希望從父母那裏得到同情與支持。隻要父母不犯“支持敵人”的錯誤,這是實行情緒輔導的又一良機。但也是一種挑戰:當父母偏向與孩子發生衝突的另一邊人,尤其當這(些)人象征了某種權力,比如老師、教練、孩子領袖,或其他小孩的父母。一位舞蹈老師對舞蹈班的一個女孩體型作出輕率的評價,而曾經嚐試女兒減肥不果的母親又告訴女孩老師是對的。這大概會讓女孩有一種所有的人都跟她作對的情緒感受。然而,如果母親能對女孩產生同理心,說:“我對老師當著這麼多人的麵評論你感到難過”的話,母女關係恐怕很快就拉近了。
如果你就是孩子心目中的那個“壞人”,是孩子情緒憤怒的目標,那麼,你又該如何處理呢?同理心在這裏仍然可以發揮作用。比如,當你禁止孩子看電視,說直到她功課有進步為止,孩子為此發怒。換成另一個角度,l你可以在不改變初衷的情況下說:“我了解你發脾氣的原因。假如處在你的境地,我也會有同樣感覺的。”
當孩子發生衝突,應極力鼓勵孩子表達他/她(們)的“敵對”感情。這時,你可以使用誘發性語言來對正在鬧情緒的孩子說,比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我可能是錯的,其實我不可能永遠都是對的。我非常想聽聽你的意見。”雖然許多父母對“降尊紆貴”的做法不習慣,但會讓孩子覺得你是公平的,並有傾聽的誠意。
注意溝通的方式。假如孩子發出“乘法表是愚蠢的”,或者“染發的確很酷”之類的看法,請不要以長篇大論來證明孩子的不對,可以對話方式跟他她(們)溝通,效果或許更好。這樣的口吻是適宜的:“我也很討厭背乘法口訣,但那是所有人都必須做的呀!”或者,“染發看起來很酷,可你是否看到有關經常染發會致癌的報導
?”
?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當產生同理心有困難時,這是一個能幫上忙的技巧。這種情況可能是,一些你認為不重要或幼稚的事情,他/她(們)卻感到苦惱。比如,在學校體育課上,他跑步的姿勢頗像個鴨子,從而引起同學的哄堂大笑;或者,有人取消她的眼鏡架;或者,孩子擔心夏令營的第一天。這些對你家長來說都壓根兒不是什麼大問題,你也相信他/她(們)最終會克服這些考驗,你因此淡化孩子的掛慮,忽視它們,甚至還指責是大驚小怪。雖然這樣對你來說比較簡便,但孩子的問題卻一絲一毫沒有解決。事實上,私下裏他/她(們)還以為父母一定覺得他/她(們)也很可笑、也很無能,從而心情變得更加惡劣。
要做到有同情心,方法之一是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一想,把他/她(們)的處境轉換成就像是你的處境一樣。想像一下,如果你站在大庭廣眾麵前作有關銷售報告的時候,有同事在低聲議論著你的外表、你的長相、你似女人的發聲;想想你第一天上班,你被介紹給素昧平生的領導、同事時的那付不自在相,你也許就會理解被你視為草芥的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