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11(2 / 3)

在美國家庭學者阿德莉?菲伯和依蓮?馬斯李合著的《沒有競爭的兄弟姊妹》中,作者描述道,孩子為了幫助父母了解他/她(們)在新寶寶降臨後的妒忌心理時,提供了以下建議:請爸爸媽媽想像一下,當你的配偶帶回家來一個新愛人,並向家人宣布所有人將會愉快地生活在同一屋詹下的時,你們的心理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先采用撫慰情緒的方式

迅速減滅孩子情緒的輔導方法是,告訴正處在傷心或憤怒的孩子,你如果碰到類似的情況你將如何解決。要了解孩子產生情緒的原因,隻須想一下婚姻中常發生的這類不幸,典型的一幕如下所述:一個妻子從公司回來,對先生說她剛剛在公司裏與一個同事發生爭執,她說話時氣呼呼的樣子。丈夫分析問題後,在幾分鍾裏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可是妻子不但對丈夫勸言不以為然,反而情緒更加激昂。這時因為他沒有表明他多麼理解太太現下的心境,隻是證明要解決問題是多麼簡單,神情中還表露出這麼簡單的事情犯得著如此氣傷心。

現在,如果丈夫不是先提出忠告,而是先安撫她的背部,妻子會感到比較舒適。他可以一邊按摩她的背部,一邊傾聽她說細說問題的經過,並接受她對此事的情緒感受。按摩後配偶的不快心情會得到很大緩和,對他有了信任。她很可能自己會主動徵求意見。丈夫的勸言此時被看成是對她的支持和力量。

顯然,這也是親子關係的方式。父母可能對孩子不願聽取他們的忠告而感失望,尤其是當他們自認為將自己較多的智慧和人生經驗與孩子分享,卻不得要領。但這不是孩子的問題,在未有同理心前就提出建言,不啻是未打牢地基就建房子。

?尊重孩子選擇願望的權利。成人常常不知曉孩子在很多場合裏有一種無助感。但從孩子視野看世界,你會驚異地發現,社會、學校、乃至家庭都強調他/她(們)應如何服從合作。大部份小孩打出生日起就處在生活被人操控的狀態中:睡夢中的嬰兒從搖藍中被抱起,放在嬰兒車裏被推去托兒所;年齡較大一點的孩子聽到學校的鈴聲,急忙就座歸隊等著老師的點名;家長立下規矩:“做完作業才準出去玩!”;抑或,“你不能穿成這樣出門”;還有更極端的:“誰說的,我說的。你不聽也要你聽!”

試想一下,當你受到諸如此類的話語支配和操控時,你的心情將會怎樣?這樣說並不是說孩子在嚴明紀律的時候不需要服從,不需要合作。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為了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有序化,服從常常是必要的。問題是,這種強調服從和合作的結果,卻又大大地忽略了孩子的願望和喜好,他/她(們)穿什麼、吃什麼、如何安排時間、什麼時候睡覺,都不能有自主的決定,他/她(們)的個性特徵就淹沒在長期的整齊劃一、步調一致中。我們平時所說的“小綿羊”就是指的這類孩子。長大後,他/她(們)無法辯明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無法對將來做出選擇。這些教訓可以成為父母實行情緒型輔導的大好機會。

研究表明,孩子越早學會表達他/她(們)的意願並做出明智的選擇,就越好。除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外,建立孩子選擇上的自尊是一個重要方麵。被家長長期限製選擇的孩子得到的訊息是:“你不隻是弱小,你沒有自己的願望和理想。”假如這是真的話,孩子將是一個在人麵前唯唯諾諾、為命是從,頗懂得服從合作,但嚴重缺少自我意識的人。

尊重孩子的選擇願望需要時間和耐心。研究發現,學前兒童平均一分鍾有3次請求。我們並不認為所有請求都需要加以回應,但許多請求都是可理解的,因此也應被允許:女兒想切掉三明治的麵包皮;兒子想在你電視轉台前再看一次“大鳥”;女兒不要吃有咖啡的冰淇淋;兒子希望你把大廳的燈開得亮一些,等等,等等。所有這些要求都是無可厚非的,許多都是合情合理的。殊不知,家長對這些小小要求的傾聽與施於,在將來可能產生重大後果。孩子得到的訊息是:“我的願望總是受到重視,我的感受並不是無關緊要的。”

?分享孩子的願望與幻想。這是家長產生同理心的一個很好的技巧,這種技巧運用在孩子表達超越現實可能性的欲望時尤其有效。比如說,你十幾歲的兒子想要一輛新的越野腳踏車,但這又超出你家庭經濟收入情況。假如你跟許多家長一樣,第一個衝動就是發怒,告訴他:“去年才給你買了一輛新腳踏車,你以為我是印鈔票?”

但是,假如你能利用幾分鍾時間陶醉在孩子的那類幻想中,結果會怎樣?你可能會對他改變一種口吻:“我知道你為何要一輛越野腳踏車,和同學一起騎在鄉間小道上,有多棒!”你甚至帶著幻想的翅膀飛得更遠:“假如你們一夥人去露營一周,你們可以在車上帶上帳篷、釣魚裝備等……”接著,你可以探究有與沒有越野腳踏車對露營的關係,其實一輛普通的自行車也可以到鄉間小道上,也可以用來露營。你最終沒有要為孩子買越野腳踏車的打算,但你可以與他進一步討論用自己平時積存下來的零用錢來購買一輛,問題隻是買車的時間早晚而已。

重要的是你的兒子知道你已經聽取了他的訴求,而你也肯定他和他的欲望。

?一起閱讀兒童讀物。自嬰孩到少年期,高品質的兒童書籍對父母與孩子都是一種學習情緒的好方法。兒童書籍中有大量談論情緒的語彙,有書中主人公處理憤怒、恐懼、憂傷等情緒的種種技巧和方法。適當挑選針對兒童年齡的書籍,更能讓孩子盡早獲悉一些父母難以啟口、但對孩子來說有很敏感的主題,比如,“我是從哪裏來的?”、“爸爸媽媽,我看到你們親嘴了!”、“祖父去世後會怎樣?”,等等。還有更多的問話是涉及科學普及的,家長限於自身的知識水平,常常對這類孩子的發問不是含糊其辭,就是答非說問。讓孩子從小大量涉臘一些類似《十萬個為什麼》,家長可以免去這樣的尷尬。

越來越多的兒童影視節目在影響著當代的孩童。家長如果指導得法,可以成為家庭對話的“好老師”。但我以為,書本的效果更好一些,因為讀者和聽者可以隨時停頓下來討論故事情節;大聲閱讀也較能讓孩子意識到整個家庭在參與說故事,他/她(們)容易進入角色。

文筆不錯的兒童文學還能幫助家長了解年輕人的情感世界。一位母親陳述她與10歲的女兒一起讀的一則小說,故事是關於一群10歲左右的女孩,她們其中的一位要離去時的傷心情緒。雖然故事普通單純,它卻深深觸動了這位母親:當年還正值女兒年紀的她,從東部橫越中國遷居來四川成都帶給她的失落感。憶起童年友誼的熱情,這位母親對女兒發展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遺憾的是,許多家長在孩子可以自己讀書時,就放棄了給孩子大聲朗讀兒童讀物的習慣;但仍有不少家長將這一家庭中的傳統習慣保持了下來直到孩子的少年期。這種像家庭進餐一樣雷打不動的情緒輔導,父母一定能與孩子在彼此真誠交往溝通的的基礎上分享無限的親子快樂。

?過程中要有耐心。情緒教育要有效,必須給孩子足夠的表達感情的時間。在這裏,耐心是必要的。假如孩子感到傷心,讓他/她(們)盡情地哭出來。孩子憤怒的時候,可以允許他/她(們)跺腳。情緒輔導的目的是探究、了解情緒,而非壓抑情緒。忽視孩子消極情緒的一麵,不理會它,甚至無視它,期望這類負麵情緒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行消亡,在短時期內是一種輕鬆做法。它的“成功”會給你造成迷惑,以為情緒的療傷是孕育在時間的胚胎中的。在短期內你也不會有麻煩,但久而久之,困擾就來了。當問題被長期漠視,孩子在情緒感情上早已與你疏遠,要解決問題就不容易了。 當你與孩子坐在一起,靜靜地捕捉孩子情緒感受中的點點滴滴,這一方麵可以向孩子表示你對這件事的態度是認真的,也表示你決不是將問題看成是芝麻綠豆的:它需要思考和關注。

當與孩子一起分享情緒感受時,擁抱或撫摸孩子的身體,特別是背後部位,常常能收到比說話還好、還深刻的效果。肢體的擁抱或撫摸的效果在孩子憂傷或害怕的時尤甚。

有時候,孩子會說還沒有準備好討論這個問題。這種情況一般是要被尊重的。不過,嚐試與他/她(們)訂定一個盡早討論的日期,然後在你的記事本上寫下來,履行諾言繼續追蹤這件事。

一旦你致力於麵對孩子的情緒感受,你每天都會尋覓以有意義的方式跟他/她(們)溝通連結的機會。就是在那一係列似乎是細微的事件中,你與孩子形成了重要而持久的結合力。屆時,你變成了美國啟發心理學家蘿絲?派克(Ross Parke)所說的“時機收藏家”,即你珍視和孩子互動的每一時刻,珍視其他家長說忽略的每一親子時機。當回顧與孩子在一起流逝的時光,你和孩子的關係已如一串無價之寶的珍珠在熠熠發光。

?了解作父母的基本權力。所謂“基本權力”是指親子關係的元素。對於一些家長而言,基本權力是當孩子有缺點、錯誤甚至不端行為時脅迫、侮辱、毆打他/她(們)。過份放任型的父母會認為無需什麼基本權力。而情緒輔導型父母的基本權力是親子情緒的結合力。在這一類型裏,父母與孩子的相互尊重與關心就成了規範設立的首要基礎。

由於尊重與關心對彼此都至關重要,顯而易見,在糾正孩子行為、輔導孩子情緒時,切忌用損壞人格或侮辱性語言就具有決定性影響。一個曾經經常挨罵、挨打,被喊為懶惰的、小氣的或愚笨的孩子,很可能對家長更具有逆反心理。

假如你過去曾經汙辱或毆打過孩子,你懷疑現在是否能將上述作為父母的基本權力實行正麵轉移。答案是:可能的;但它需要額外努力:你需要糾正舊式的管訓模式,將情緒輔導導入到你與孩子的互動關係中;需要努力建立一個以信任為基礎而非脅迫為基礎的關係。在實現努力改變的同時,謹記漢?金諾的兩個原則,即:一、所有感覺是可允許的,但不是所有行為是可允許的;二、親子關係並不純粹民主的,是由父母決定孩子的何種行為是可允許的。

假如孩子是10歲或10幾歲左右,你可以與他/她(們)直接討論有關基本權力問題,尤其是跟規範有關的問題。嚐試通過協讓和互重達成規定。要有堅定的態度。身為成熟的家長,你清楚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危險的。研究發現,父母若能掌握孩子的玩伴、活動內容、活動場合等,孩子較不會有危險行為傾向,不會陷入有偏差的同輩團體、與人發生衝突、藥物濫用、犯罪及鬧惡作劇、男女亂交,或離家出走等問題。

?相信孩子的積極本質。我對孩子認識的越多,就越相信孩子天生就是尋求安全感、愛、知識的,他/她(們)想成為一個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可愛的人。他/她(們)從有感知能力起,就試圖探究這個世界和社會的環境、找尋閃電的原因、暝思苦想狗體內的秘密。他/她(們)想弄清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好的、又什麼是壞的;;想知道有關周遭的危險,以及如何去趨利避害。他/她(們)很想做正確的事情,成為芸芸眾生中的能者、強者。你的小孩想成為你家長欣賞、疼愛的那類人。這一點難道你還懷疑嗎?具備所有這些父母偏愛的自然力量,你的孩子值得你去相信,去尊重,去關懷,去親近,去溝通和交流。

不適合情緒輔導的時刻

情緒輔導不應被看作是醫治孩子負麵情緒的一個立竿見影的仙丹妙要,理由是,它需要的耐心和創意,需要父母在一個相當平靜的心情下才能處理好的事情。如果孩子是可塑性強的話,你當然希望能及時抓住孩子這一接受情緒輔導的良好時機。當然也有延後實施情緒輔導的情況,這些包括:

?當你在趕時間。今天許多家庭都在趕時間,一家人希望按照預定計劃去托兒所、上學校,去上班。在家人緊張的趕時間過程中,常常是孩子容易浮現情緒的時候,但這時卻不是情緒輔導的最佳時機,因為如上所述,情緒輔導是需要父母在一個相當平靜的心情下才能處理好的事情。它更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我們不能期望他/她(們)的情緒變化正好是按照我們的時刻表來進行的。一位職業婦女正確地描述了她倉促完成對孩子情緒輔導的愚蠢行為:

某天早上,她在赴一個重要客戶會議途中,打算把女兒寄放在托兒所裏。到了托兒所門前,4歲的女兒突然冒出一句話:“蘇珊老師不在,我今天不想留在這裏。”這位女士看看手表,知道如果她不想遲到的話,她大概可以再花上5分鍾的時間與女兒周旋。此刻,她腦海裏回想著情緒輔導5步驟。她讓女兒坐下,問道:“你似乎不安……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因為你喜愛的老師請假而感到煩惱……我了解你的感受……你覺得今天沒有她在身旁而難過……我等會就要走了……我們要怎麼做使你感到比較舒服呢?”

這期間,女兒坐在那裏回答著母親的問話,一邊強忍著眼淚。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問題並沒有解決。女孩似乎感到了母親急著要走,想說的話益發無法表達。母親的問話越多,女兒越是不安。20分鍾後,母親再也堅持不住,決定放棄努力。她將鳴咽的女兒推到代課老師的臂彎裏,像個瘋子似地衝出托兒所,叫了一輛車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