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抵達時,客戶已經離去。”這位女士歎著氣說。
回想這件事時,她說:“我給女兒一個混合訊息,我告訴她我很樂意幫助她,但我不時地瞄著手表,她明白這個意思。這更加深了她有被遺棄的感受。”這位母親反省,她應直接了當地告訴女兒那天早上她必須待在托兒所,之後她們再討論她的“不舒服感覺”的問題。然後,她盡可以將女兒托付給代課老師去處理,也好讓女兒以發展的社交技巧來調適自己。這時,她完全不必多慮就可以按時赴約了。
在一個理想的狀況下,可以用無限的時間與孩子坐下來談論他/她(們)的情緒問題。但對許多家長來說卻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重要的是每天擬定一個時間,最好是同一時間,你可以在沒有時間上壓力或幹擾的情況下下與孩子交流。有年幼孩子的家庭則可在就寢前或洗澡時進行。至於就學孩童,在你們一起做家務,比如吃飯後洗碗或晾衣物時,就是一個開懷聊天的好時機。定期送孩子去上音樂課或其他戶外活動時也提供了不少機會。利用這種時間進行交流,就沒有上文所說的時間匆忙問題了。
?當你有聽眾時。隻有當你有時間和孩子單獨相處時才比較容易建立親密和互信關係,這也是我為何建議情緒輔導要一對一的實施,而不是麵對其他家庭成員、朋友或陌生人時進行的理由。如此可以避免孩子的尷尬,交流時也較容易暢所欲言,不必擔心別人怎麼看。一位母親陳述如何嚐試試利用情緒輔導技巧來排解孩子之間的紛爭:她說:“每當我對某一個孩子產生同理心,另一個就產生反彈。”最好的情況是,家長盡可能做個客觀公允的調解者,讓孩子共同解決他們的糾紛。情緒輔導需要的是不偏不倚的同理心。隻有當父母不必擔憂兩個孩子對他們所說的話提出反對,在這種情況下的情緒輔導才有效。
這是一個處理有“聽眾”在場的正麵例子,它至少告訴我們,如果孩子有時間單獨與富有同理心的父母相處,他/她(們)較願意卸下自己的防衛,與父母共同分享真誠的情緒和情感。同時,家長也應體察到同輩朋友及親戚(尤其是祖父母)可能影響到他們對孩子同理心的正常發揮能力。
假如你正在實施情緒輔導,但又礙於別人在場,就記著稍後再做,但要明確告訴孩子你打算下回再討論,然後到時確實履行諾言。
?當需要討論嚴重不端行為時。當孩子的所作所為明顯違背了道德規範和操守,你感到嚴重不安時,你首先要表達的就是不讚成、不許可。雖然在孩子不端行為背後隱藏著情緒根源,此時最好延緩對孩子立即進行情緒輔導,但要明白無誤地表達你對孩子錯誤行為的立場和原則,表達你的憤怒和失望,談論你對事情的看法。當然表達以不傷孩子人格和自尊為前提。 無論如何,不要替孩子尋找行為不端的借口,並將孩子行為不端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這樣做隻會對孩子造成永久的傷害。比如,一對正進行離婚手續的夫妻發現13歲的女兒一直在逃課。他們一時感到不知所措。由於理解到女兒逃課的直接原因是由父母離異引發的,他們諒解了她。母親甚至一把抱過孩子,親著孩子的臉哭了,一邊說:“寶貝,都是媽媽的不好,我們讓你吃苦了。”對諸如此類孩子問題的處理方式須視她的曠課為一個問題,視她對離婚的情緒感受為另一個問題。
以下是一個比較不極端的例子。當我的女兒任靜3歲時,我們有一位賓客在家裏小住幾天。某天晚餐後我發現任靜手握著一支紅色麥克筆,孤單地站在起居室裏。在她麵前那張我們新購入的桃紅色沙發手把上出現了鮮紅色的塗鴉。
“發生什麼事啦?”我生氣地詢問。
任靜吃驚地睜大眼睛,天真地抬頭看著我,手中仍緊握著筆。“我也不知道,”她激動地說。
此時,我心裏在想,兩個問題需要解決:破壞行為和撒謊。我當然知道,過去的一天裏,任靜並不是個快樂的女孩。我想她是因為賓客的來訪打亂了她的生活節奏而憤恨。直覺告訴我,孩子妒忌是衝著我和妻子花時間與來客交談而沒有跟她在一起玩耍。用紅筆塗鴉正是這種妒忌情緒的發作,以此進行無聲的抗議;而撒謊的動機也不言而喻,她知道自己的錯誤,怕我發怒。
此時,我可以用同理心作出回應,先是說:“任靜,你是不是因為生爸爸媽媽的氣才在沙發上寫字?”然後,加上一句:“但在沙發上寫字是不行的。”但眼前最大的問題還是孩子的謊言行為。我決定延遲討論有關任靜的憤怒與妒忌情緒。那晚,我們談了關於說真話的重要性,我告訴她我對於沙發上的記號很生氣、也很不安,但她的撒謊令我更加不安、更加生氣。最後,當我們把沙發上的塗鴉擦乾淨後,任靜、她媽媽和我才談到了引起有關引發這件事的情緒問題。我和妻子傾聽並試著了解任靜的憤怒、孤單和失望。我們與女兒討論其它可以表達情緒的方法,比如,與我們談關於她的感受,請求受到關注,等等。
雖然我沒有在事情發生後立即對任靜進行情緒輔導,但我知道由於以往的輔導,我與女兒在情緒上的連結在這次事件中發揮了作用。當孩子與父母有著強烈的情緒連結,父母的不安、失望、憤怒都會對孩子構成痛苦,成為孩子一個彌足珍貴的訓戒。經過這件事情後,我們既達到了與任靜修複親子關係的目的,也讓她學到了:為了獲得大人的情緒慰藉,一定的規則是必須遵循的。
?當孩子佯裝情緒時。這裏指的不是孩子的一般鬧別扭和發脾氣,而是孩子有時為了“得逞”而佯裝的。一對夫妻打算外出慶祝周年婚姻紀念日,留下5歲的孩子蕭恩給保姆照看。孩子知道後大發了一通脾氣。他們與蕭恩講了許多好話也無濟於事:男孩堅稱,唯一的辦法是帶他一起外出。不得已,這對夫婦放棄與孩子討論,把號哭的他獨自留在他自己的房間裏。孩子哭喊大約持續了30分鍾,期間他們不時地探頭查看,有好幾次,他們居然發現蕭恩一邊在平靜地砌著積木,一邊時不時地幹號著。每次聽到有大人走近的聲響,他假哭得更加利害。“他抬頭看到我,就哭得更凶。”這位父親形容:“然後我看到他裂出一絲微笑。他知道自己這招失敗了。”
蕭恩原本希望他的佯哭會使父母生出惻隱之心,從而改變父母的主意。但這並不表明他對要他與保姆一起留下來的不快和憤怒情緒已經平息。這對夫婦一方麵要嚐試以同理心傾聽並輔導孩子的情緒感受,另一方麵卻又遭到孩子佯裝情緒的操控,這種此消彼長的局麵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現在他們必須向孩子明確無誤地表示他不能利用號哭情緒來控製父母。於是,父親溫和而堅定地告訴男孩:“我知道你對此事很生氣,但你的哭喊不會讓爸爸媽媽改變主意。我們打算外出晚餐,而你要和保姆一起留在家裏。”
直到這時,男孩終於知道,佯哭並不能使父母最後妥協,他停止了哀號。過了一會兒,父親問蕭恩他是否願意想一些其它跟保姆在一起過一個愉快的夜晚的辦法,比如玩遊戲、準備點心等等。最後孩子接受了。
當你最後決定是否延緩實施情緒輔導,你和孩子必須作出盡快再來討論這個問題的協商。這樣建議是為了等到情況較會產生效果時才進行進一步的討論。假如你決定延後討論問題,要明確向孩子傳達你不久即會再回來討論的信息,屆時堅決履行諾言。無論如何,履行諾言是尊重孩子的一種形式:假如你以身作則,孩子也會有回報的。
正如我們研究表明的那樣,當接受情緒輔導的小孩學會了自我調整情緒時,他們的行為將隨之改變。專注孩子的負麵情緒不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假如孩子的問題十分棘手,家長應該支持他/她(們)學習如何自我處理。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情緒輔導不應該被視作可以消除家庭一切衝突的“百消丹”,可是情緒輔導有助於拉近你與孩子間的距離卻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你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維係合作關係的基石:通過情緒輔導,孩子逐漸培養起對你的信任。而情緒輔導真正的效果會持續到孩子進入少年期、青年期,並且對孩子一生受益。到那時,孩子會將你的價值觀融入到他的價值觀體係中,他/她(們)會因情緒智力而受惠。通過長期重父母那裏獲致的情緒輔導,他們知道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與同輩相處、如何處理負麵情緒;他們也能避開其他沒有這些技巧的小孩容易陷入的陷阱和盲點。
測驗情緒輔導的技巧
這項練習是利用各種情緒狀況,來測驗你對孩子情緒及父母處理手法認知的能力,它同時提供你一個練習如何對孩子負麵情緒進行輔導的機會。在以下的每一項目裏,我們提供了一個父母“錯”的反應;然後,請猜測孩子的感受,討論父母處理的方式;最後,由你提供一個輔導孩子情緒的做法。
實例:孩子在一家大百貨公司裏與父母走失了,為此家長頗為擔心。在商店保安的幫助下,孩子找到了他的父母。
“錯”的反應:“你這個小孩真笨,你跑到哪裏去了?找得我們好苦。為你我們都快發瘋了。以後我再也不會帶到外麵玩。”
討論家長的處理方式:家長嚇壞了,處理的方式是為孩子安全,同時也防止同樣情形發生。
孩子的感受:恐懼。
“對”的反應:“孩子,你一定受了很大驚嚇,我也嚇壞了。來吧,讓我抱你一陣,然後我們一起談談剛才說發生的事情。”
練習1:孩子放學回家後說:“我永遠不再去那所學校上課!教師老是在同學麵前對著我吼叫。”
錯的反應:“你一定做了什麼讓老師生氣的事情?”
討論家長的處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對的反應:
練習2:在浴盆裏,孩子說:“我恨哥哥,他老是欺負我。我希望他去死。”
錯的反應:“這話太嚇人了。在這屋子裏,我們不這樣子說話的。你不恨哥哥,你是愛他的。我不要再聽到你這樣子說話。”
討論家長的處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對的反應:
練習3:晚餐時,你的孩子說:“哎呀,我討厭持青菜,我不吃。”
錯的反應:“你吃也要吃,不吃也要吃!”
討論家長的處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對的反應:
練習4:孩子從外麵回家來說:“我恨我們班級上的那些同學,他們不跟我玩,有時還故意拉其他的人不跟我玩!”
錯的反應:“假使你不是那麼一個膽小鬼,他們會願意跟你玩耍的。不要小題大作。你起來反擊。”
討論家長的處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對的反應:
練習5:孩子說:“我希望今晚不是你來看顧我,我希望是(填充)來看顧我。”
錯的反應:“多麼可怕的話!你是個不開心別人的小孩。”
討論家長的處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對的反應:
練習6:孩子的朋友來訪,孩子說:“我不想跟你分享這個玩具。你不準玩!”
討論家長的處理方式:
孩子的感受:
對的反應:
答案
這些練習不隻有一個答案,但以下的回答是典型的情緒輔導風格。注意“錯”與“對”家長不同的處理方式,其中,“對”的反應對孩子可以起到發揮同理心並提供指導的作用:
練習1:討論家長的處境方式:家長希望孩子在學校有傑出的表現,且被老師喜歡。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犯了錯,惹老師不滿。
孩子的感受:困窘
對的反應:“那一定讓你很困窘。”
練習2:討論家長的處境方式:家長希望兄弟倆和睦相處。
孩子的感受:憤怒
對的反應:“有時哥哥確有惹你的地方。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
練習3:討論家長的處理方式:家長希望孩子喜歡已準備的食物,同時家長不希望再下廚。
孩子的感受:厭惡
對的反應:“今天的菜肴似乎不對你的口味。你要吃什麼,請事先跟媽媽說?”
練習4:討論家長的處理方式:家長希望孩子可以與其他小孩安樂相處,同時不要使他/她(們)的感情那麼容易被傷害。
孩子的感受:憂傷
對的反應:“那一定傷透你的心,告訴我發生什麼事。”
練習5:討論家長的處理方式:家長希望孩子對父母今晚所花的時間與精力有所感激。
孩子的感受:憂傷
對的反應:“我能夠了解你確實想念著(填充),我也想念著(填充)。”
練習6:討論家長的處理方式:家長希望孩子與訪客可以共同分享樂趣,並在客人麵前表現得落落大方。
孩子的感受:憤怒
對的反應:“有時候要分享一樣心愛的玩具是很困難的。讓我們把這個玩具收起來,拿別的你比較願意與別人分享的玩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