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10(1 / 3)

第一篇 家庭塑造人 第九章 情緒輔導的步驟

我記得自己首次發現如何情緒輔導可能對我的女兒任靜產生的作用,她當時是兩歲,那天,我們去探訪親戚後坐在回程的高速列車上。無聊、疲倦和古怪的任靜問我要“斑馬”,那是她最喜愛的布絨動物。遺憾的是,我們這次出門時沒有將這隻已經很舊的動物玩偶裝入行李箱內。

“對不起,寶貝,忘了帶斑馬了。”我如此地解釋。

“我要斑馬。”她發著牢騷。

“我知道。但對不起,斑馬不在這裏,在家裏。我們很快就要到家了到。”

“我要斑馬!我要斑馬!”她哭泣了起來,然後開始喊叫著,在她座位上扭動著身子,還做出伸手要去拿旅行架上的手提袋。

“我知道你要斑馬,”我邊說邊感到自己的血壓在往上衝 。“它不在這裏我也沒有辦法。這樣吧,我們何不來讀斯坦納(R. L. Stene)的書,”斯坦納是當代美國最著名的兒童恐怖小說家,曾寫了不下500本的兒童恐怖小說,發行量高達幾千萬冊,成為全球兒童讀物中最暢銷的書籍,也是小任靜的最愛。每天晚上,她就是我在朗讀他的小說故事情節中慢慢隨著的。我邊說邊尋找其中一本她喜愛的書。

“我不要任靜!”她啼哭著,這一次她真的生氣起來了。“我要斑馬。我現在就要它!”

此刻,其他旅客、空服小姐、走道對麵我的現身都投給我“想個法子吧”的眼神。我看著任靜漲紅著的臉,想像著不能滿足她要斑馬的要求,她該有多麼失望。畢竟,我不就是那個她可以要求塗一片花生醬土司、以電視機遙控器使紫色大恐龍出現的人嗎?為什麼我不給她心愛的玩具呢?難道我不明白她多麼想要它?

我感到難過。突然,我頓開茅塞:我無法拿到斑馬,但我可以退而求其次,給她另一個美好的東西,那就是一個母親的慰藉。

“我但願你此刻擁有斑馬,”我對她說。

“對呀,”她傷心地回答。

“你因為我們沒辦法給你斑馬而生氣。”

“對呀。”

“我但願你此刻就擁有斑馬,”我重覆地說。她帶著好奇而又訝異的眼光盯著我。

“對呀,”她低聲地咕嚕著,“我現在就要它。”

“現在你累了,摟抱著斑馬的感覺一定很棒。我希望在這裏我們有斑馬好讓你抱著。我真想現在就到家,然後,和我們的小任靜在家裏那張又大軟的床上躺下來,上麵堆滿了你所有的動物和枕頭。這時,我們可以在一起盡情地完了。”

“對呀,”她同意。

“我們無法到斑馬,因為它在家裏,”我說,“所以讓你失望了。”

“對呀,”她歎口氣說。

“風泵感到很難過,”我說,看著她崩緊的臉漸漸舒緩。她將頭靠在椅背休息。她繼續埋怨了幾聲,但慢慢地開始平靜了下來。幾分鍾後,她就睡著了。

這是一個對同理心力量所忘不了的經驗。

同理心

想像一下在一個沒的同理心的家庭中成長的樣子。那是一個你父母盼望你永遠是高興、滿足和寧靜的空間,在這家中,憂傷或憤怒被看作是失敗者的象征。每次當你父母遇到你情緒低落的時候就感到焦慮,他們告訴你他們寧願看到你滿足、樂觀、“朝好的一麵看”、永不埋怨、永不對任何人或任何事說壞話。而你還隻是一個小孩,也就認為你的父母是對的。你有壞情緒表明你是一個壞孩子,因此你盡量達到他們的期盼。

問題是,人生中不斷地發生不盡人如意的事使你無法笑口常開:你的妹妹跑到你房間裏,毀了你的係列漫畫書;你在學校裏,被同學冤枉,就連你最好的朋友也在其中;每年你都參加科學比賽,而每回你設計的東西最後都爆炸了;還有你那愛先承諾的爸爸,說要帶你去北京,可一次都沒兌現過。每一次都是爸爸以滔滔不絕地描述北京迷人的曆史古跡來最終代替了旅遊去北京。

有這麼多不盡人如意的地方,你怎麼笑得出來?!可當你將妹妹喊作“混蛋”的時候,你的媽媽會說:“希望你不是這個意思!”關於在學校你被冤枉並鬧得沸沸揚揚的事,你爸爸會說:“你一定先做了對不起同學的事。”至於科學比賽設計的災難,父母會聯手起來說:“要吸取教訓,明年再做。”有關你爸爸許諾的北京之旅呢你最好不要老聲常提,免得你爸爸生氣。

不久之後,你慢慢地學會了閉上你的嘴。假如在學校遇上麻煩,回家後你還是掛上一張笑臉,佯裝你在學校很開心。你覺已沒有必要去驚動爸媽,他們壓根兒就討厭談論這些問題。

晚飯的時候,你爸爸問:“今天在學校過得怎樣?”

“不錯,”你心不在焉地回答。

“好,好,”他應著,“把你手邊的那盆菜給我。”

你在這種假裝的家庭中成長,你會學會什麼呢?首先,你認為自己跟父母完全不像,因為他們似乎沒有你那些難過和不舒適之感,而你因為有這些感覺是有問題的。你的哀傷是個缺點:你的憤怒使家庭成員困窘;你的恐懼阻礙了他們的平和;如果不是因為你的情緒,他們的世界大概更加完美。

再過了一段時日,你發現跟雙親討論內心世界沒有任何意義,你感到孤單,但也發現隻要你裝出高興的樣子,就天下太平了。

當然這會造成困惑,因為在你不斷成長過程中,你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和事物都是有“問題”的:在你生日的時候,你得不到想要的玩具;你最要好的朋友找了一位新的好朋友離你而去了;你裝了齒列矯正器成了大鋼牙;疼你的祖母過世了。然而,你被認為這些難受的事都不該有,不該發生,因此,你成為掩飾自我的“大師”,即便有,也要裝作沒有任何感覺的樣子。你學會閃爍其詞,文過飾非。你不斷地試著躲閃可能的衝突、矛盾和問題,一句話,你避開、遠離人類密切的結合。

但否認自己的情緒並不簡單。你是在分散情緒和轉移注意力中發展長大的。進食可以幫助平息不安的感覺;電視與電動遊戲成為忘記煩惱的好方法。再過幾年,你就長大可以熟煉地掌握一些分散心神的技巧。你盡力裝扮笑臉、使你的雙親心滿意足、讓一切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下。

但假如你是生長在一個以同理心為首要目標而不是追求表麵快樂的家庭中,情況是否會有不同呢?想像你的父母在問:“你還好嗎?”的時候,他們真的想知道你的近況。你每次不必被迫回答:“還好。”;一句“我今天好慘。”的回答,不會引來他們的恐慌。他們不會忙於立刻做任何結論,而是耐心傾聽你接下來要作的描述,然後冷靜下來想辦法幫助你擺脫“好慘”的困境。

假如你在學樣跟同學發生了爭執,你母親會問你事情發生的緣由,你的感受,以及她是否能夠幫你找出解決的辦法。

假如你跟老師有誤會,你的父母不會自動地站在老師的一方,無端地指責你的不是。他們會給你敘述事情經過的充份機會。他們相信你,因為他們認為你是誠實的。

假如你的科學設計泡湯了,你爸爸會告訴你他小時候也有類似經驗。他深深地明白,一項科學實驗的成功並不輕而易舉的,而是需要實踐、實踐、再實踐。

假如你妹妹撕毀了你的係列漫畫書,你媽媽會摟著你說:“我理解你為何如此憤怒。這些都是你的寶貝書,這麼多年你還一直在做收集。”

這樣,你就不會感到淒涼、孤獨。不論什麼事,你總是感到父母在你身旁支持你,讓你感到有堅實的依靠,他們是最了解你的內心的人。

同理心是感覺別人情緒的能力。有同理心的父母,當看到孩子流淚時,會設身處地想像他們的處境,並感受他們的悲痛。看到孩子生氣地跺腳,父母能夠感受他們的受挫與憤怒的情感。如果我們可以向孩子傳達這類親密的情緒理解,即相信他們的體驗並幫助他們學習如何慰藉自己。這一技巧表明,我們都能像江河筏夫,指引孩子繞過無數急流暗礁向前進。

同理心威力的關鍵在於,孩子視父母為盟友。

想像一下當8歲的小白從後院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來,因為隔壁的小孩拒絕跟他玩耍。這時,父親程恭放下正在看的報紙,對兒子說:“小白,你看來有點不高興,告訴爸爸發生了什麼事。”

這段對話可能演變成下麵的那類模式:

小白:左剛和郭偉不讓我跟他們玩藍球。

程恭:你一定很傷心。

小白:真讓我窩火。

程恭:你一進門我就看出來了。

小白:沒有道理他們不讓我跟他們打藍球。

程恭:你跟他們談過這事嗎?

小白:我才不會跟他們談呢!

程恭:那你準備怎麼做呢?

小白:我不知道。反正把它忘記算了。

程恭:這樣做好嗎?

小白:對呀,這樣吧,等明天我們大家都氣消了,我再找個同學聊聊。我想我們會和好的。

在這一幕裏,我們看到,程恭花時間傾聽兒子,清楚地表示他了解小白的感受,讓小白感到慰藉、自信。最後,父親的暗示下,小白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表明他可以自行解決問題。

這就是同理心運作的方式。當孩子的“問題”被體驗,他們會感到有股支持的力量,知道我們就在他們的身旁。如果我們不批評他們,不輕視他們的情緒,不嚐試轉移他們的意向,孩子就會讓我們進入他們的世界。他們會告訴我們他們這樣、那樣的感覺,提供自己的意見。當爆發衝突時,我們便有了一起解決問題的共同立場。

當時知易行難。同理心的概念雖然簡單,實行起來卻並不容易。在以下,你會讀到關於情緒輔導的5個步驟,它們可以用來幫助親子關係中的父母建立同理心,以提高孩子的情緒智力。這裏,我也附加了一些額外有關情緒輔導的策略,同時對於不適合實施情緒輔導的家庭狀況也作了描述。

察覺情緒

我們的研究發現,要父母感受到孩子的感情,他們必須先在自己身上然後再在小孩身上察覺情緒。但是“情緒的察覺”到底是什麼?事實上,情緒的察覺表示對不但對自身所有的某種(些)情緒有所識別,你對其他人產生的情緒也是敏感的。

當父母感到失去控製時

那些害怕負麵情緒(如憤怒、哀傷、恐懼)會失控的父母,是很難去感受情緒的。這些家長尤其不敢承認自己的那種憤怒等情緒,來是因為他們害怕事情最終得不到控製,害怕因此與子女疏遠,或者以為孩子會因此模仿他們情緒發泄的方式,從而也變得情緒失控起來。這種父母也可能害怕對孩子造成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

在我們的研究裏,那些感到情緒失控的父母一般表現為下列一個或超過一個的特徵:

.他們經常有憤怒、憂傷或恐懼的情緒。

.他們認為自己的感受過於激烈。

.體驗了激烈的感受後,他們要平靜下來是有困難的。

.他們情緒發足時會變得混亂,造成正常運作的麻煩。

.他們討厭自己發泄情緒時的行為。

.他們常常對情緒有所“提防”。

.他們發現自己“表現得很正常(平靜、理解人、有同理心),但那隻是在演戲。

.他們相信感情是極具破壞性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他們以為自己在情緒方麵是需要幫助的。

這類父母一邊在進行情緒發泄,另一方麵對小孩又隱藏起他們的真實情緒。但他們卻萬萬沒有想到孩子早已親眼目睹了他們發泄情緒的場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一位隱藏情緒的家長,比起那些懂得讓孩子以適當方式表現情緒的家長,可能養育出更沒有能力處理負麵情緒的年輕人,這是因為小孩成長過程裏與父母在情感上是疏遠的,他們也少了一個教導他們如何有效應付難熬的情緒的楷模。陽露*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她是我在養育小組內認識的一位女士。她的父母是酒鬼,從小她就在那種環境裏成長。持續的自我否定,常令她在憤慨與失意的邊緣中掙紮。每次她都嚐試平息這些情緒並怪責自己的自私,但卻無法清除這種“自私的”感覺。由於壓力,她動輒對孩子粗暴地耍脾氣,無端地處罰他們。她說:“我知道發脾氣對他們不好,但我不知該如何停止。就好像我有兩個排檔,一個是溫柔的,一個是暴躁的,而我卻無法控製開關。”

直到陽露*的兒子在學校惹上麻煩,她被通知去接受輔導,這才逐漸了解自己對情緒所抱持的態度反而害了孩子。她向來否認自己的感覺,對家庭中自然會遇到的負麵情緒(如憤怒、怨恨、妒嫉等),也無法給孩子任何處理情緒的幫助。

她開始慢慢了解到,接觸自己負麵情緒可以幫助她成為一位在孩子憤怒、傷心、害怕時較好的老師。“有點像飛機上給人看的安全說明書,”她解釋:“首先你必須為自己帶的上安全氧氣罩才能去幫助你的小孩。”

那些害怕情緒失控的父母,對於有關情緒問題到底需要做些什麼才能與孩子一起參與呢?

首先,如果孩子做了些讓你氣憤的事,發脾氣是被允許的。問題是你發泄情緒的方式不要破壞你與孩子的關係。這樣,你至少表明了兩件事:一、強烈的感情是可以表達而且是可控的;二、你的確在乎孩子的行為,但在乎孩子的行為須以尊敬對方作為前提。避免對孩子使用諷刺、侮辱及損害人格的語言,這會造成兒童自尊。你說表達的情緒,要明確告訴他們的行為如何地影響到你、影響到這個家庭的其他人,以及影響到這個家庭。

察覺情緒的激烈程度對你處理問題是不無幫助的。假如你發現自己處在極端盛怒的狀態,以至無法冷靜下來思考問題,請盡可能平靜一下,待冷靜後再重新討論。當你要做或者說一些具傷害性的事情(比如毆打或侮辱孩子)的時候,請退避。打巴掌、諷刺、汙辱、損害人格的話語,或輕蔑的表情,是處理問題的大忌。

假如你感覺自己會對孩子在身心上做出嚴重傷害他們的行為時,你應該尋找專業輔導。

最後,害怕情緒失控的父母,最好謹記寬恕的治療力量。父母偶爾都會犯錯,對孩子發脾氣,說一些或做一些令自己時候懊悔不已的事情。打從4歲開始,小孩就能夠明白“對不起”的概念。因此,在感到後悔時不要錯過“彌補錯誤”的機會,把對事件發生時和發生後的你的感受真實地告訴孩子,向他們賠不是,取得他們的諒解。這時處理懊悔和哀傷情緒的一個極為正麵的例子。

一般來說,小孩都渴望來自父母的親近和溫暖。他們最關心的是恢複與父母的業已緊張的關係。他們給父母無數次的機會。總之,寬恕是雙向的。在允許孩子鬧情緒的家庭裏,父母應該公開地諒解孩子。這時最能發揮寬恕的功用。

經驗表明,允許自己發脾氣的母親,也比較會讓自己的兒子擁有相同的感覺。當一位父親肯承認自己的負麵情緒,他就更能傾聽兒女們的情緒訴求。

情緒察覺的自我測驗

接下來的測驗是幫助你反省自己的情緒生活,你如何允許自己去體驗憤怒和哀傷,以及你對一般情緒的感覺如何。答案沒有對錯,最後的得分是為了幫助你衡量自己情緒察覺的程度,幫助你在洞悉別人尤其是孩子有情緒後所作的反應。

? 憤怒。首先來看看你最近的生活,想一些讓你受挫、受刺激、生氣的事情,也想一些在你生活裏對你表示不耐煩、失意、憤怒、苦惱的人或事。想一想在麵對別人或自己麵臨壓力時的負麵情緒,你的想法、意念和感覺。

閱讀以下每項,圈出你最合適你的答案。其中,T表示對,F表示錯,DK表示不知道:

(1). 我覺得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憤怒。T F DK

(2). 情緒的表達不是平靜就是氣瘋,沒有介乎兩者之間的。T F DK

(3). 我隻要是一點點煩躁,別人都看得出來。T F DK

(4). 我能夠在發怒前就知道自己有不爽或暴躁的感覺。T F DK

(5). 就算是很小的徵兆,我對別人的憤怒都能夠察覺。T F DK

(6) 憤怒是有毒害的。T F DK

(7). 當我憤怒時,我感到像是嘴巴裏嚼一些東西,咬牙切齒似的。T F DK

(8). 我能夠在肉體上感到憤怒的跡象。T F DK

(9). 感覺是私人的,我嚐試不去表達它們。T F DK

(10). 我對憤怒的體驗是感到身體逐漸發熱。T F DK

(11). 對我來說,感覺憤怒有如積聚增加的蒸氣,壓力越來越大。T F DK

(12). 對我來說,發怒有如吹散蒸氣,釋放壓力。T F DK

(13). 對我來說,發怒有如持續不停地增加壓力。T F DK

(14). 發怒讓我快要失控。T F DK

(15). 當我生氣時就告訴別人我不是可以被人擺布的。T F DK

(16). 憤怒是我達到嚴肅堅定的方法。T F DK

(17). 憤怒賜我於力量:它是處理事情動機,不讓自己被擊敗。T F DK

(18). 我壓抑憤怒並將之藏在心中。T F DK

(19). 我的觀點是,假如你壓抑憤怒,你會招引災害。T F DK

(20). 我的看法是,憤怒是自然的,就像清喉嚨一樣。T F DK

(21). 對我而言,憤怒就像一些東西要爆炸似的。T F DK

(22). 憤怒如一把火,能夠將你吞蝕。T F DK

(23). 我努力抑製憤怒,直到它消退。T F DK

(24). 我視憤怒為一種破壞。T F DK

(25). 我視憤怒為野蠻。T F DK

(26). 我視憤怒為具有消滅性的。T F DK

(27). 對我而言,憤怒與侵略沒有多大差別。T F DK

(28). 我認為孩子憤怒是惡劣的,應受到處罰。T F DK

(29). 憤怒的能量必須散發,最好將它表達出來。T F 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