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家庭塑造人 第八章 情緒輔導型父母
媽媽王穎在試著哄3歲的小文濤穿上他的夾克,好帶他去日間托兒所的時候,她已來不及上班了。在匆忙吃過早點以及決定要穿哪雙鞋子的一番鬥爭後,小文濤也變得緊張起來了。他並不在乎他媽媽在不到一小時內就要開會,他告訴她想留在家中玩耍。當王穎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小文濤跌倒在地上開始號啕大哭。
在褓母到達前的5分鍾,7歲的小亞閩滿臉淚珠地向她的父母求援,她鳴咽地說:“把我丟給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是不公平的。”“但是亞閩”,他爸爸解釋說:“這個褓母是你媽媽的好朋友。而且,我們在好幾個禮拜前就已經買了這場音樂會的門票。”“我還是不要你們去。”她大聲地喊叫著。
14歲的小鮑夤告訴他媽媽他被逐出學校的樂隊,原因是老師聽到有人在課後吸煙。小鮑夤說:“我發誓那人絕不是我。”但是孩子的成績一直在退步,而最近他又跟一幫新的人混在一起。於是她說:“小鮑夤,我才不信你。 直到你成績有進步,你才能出外玩。”受到母親語言傷害而憤怒的小鮑夤一言不發地奪門走了。
在3名不同成長階段的小孩中,他們的父母都麵臨了同樣的問題,即當情緒機動的時候該如何處理自己的小孩。大部份家長都希望能對孩子進行耐心的教育、能尊重他們、公平公正地對待他們。他們知道這世界帶給孩子們許多的挑戰,因此他們想要在一旁支持並為孩子們提供判斷,他們想教導孩子有效地處理問題,並建立深厚、健全的人際關係。
但在期待孩子待人接物上和實際采取何種手段之間卻又有很大的差距。這是因為好的養育並不單單隻是智力的訓練,它還包括了過去的教育中父母一直忽略的人格麵的問題,即好的養育是牽涉到情感的。
過去十多年裏,在科學上,對於情感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已有許多驚人的發現。研究員發現你對情緒的認知和處理情感的能力,比IQ更能決定你在生命中各層次,包括家庭關係上的成功與幸福。對父母而言,“情緒智力”是指察覺你小孩的情緒,同時能設身處地去安慰並引導他們。至於孩子方麵,他們情緒的大部份是從父母得學習到的,包括控製衝動的能力、延遲滿足、給自己推動力、覺察他人社交暗示,以及處理生命中的起伏。
心理學家丹尼爾?高爾曼(Dan Goleman)說:“家庭生活是我們情緒的第一所學校。”他同時也是《情緒智力》一書的作者在書中詳細描述了那些讓我們對這領域不斷擴充了解的科學研究。“在這一嶄新的領域內,我們學習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以及別人對自己的情緒的反應;如何分析這些情緒以及我們可以有那些反應的選擇;如何辨識和表達期望與恐懼。這些情緒教育是通過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來處理的。”
父母的態度何以會造成差別?身為研究親子互動學術心理學家,我在過去的幾年裏用了大部份時間為此尋找答案。在深入開展的兩項研究中,我們調查了119個家庭對象,從中觀察:在父母情緒高漲的時候他們與孩子間的互動反應。我們從4歲的孩子一直追蹤到青春期。另外,我們還對130對新婚夫婦進行長時間的麵談,談論有關他們的婚姻、他們對孩子情緒反應的經驗,和他們對生活中情緒所擔任的角色的認知。
我們的結果顯示一個簡單卻有力的真相,我們發現大部分家長屬於兩大類:一種是會教導孩子有關情緒的,另一種則不會。我稱呼那些關心孩子感情的父母為“情緒教練”,他們幾乎就像教練一樣,教導孩子正確處理生命中的起伏。他們不會反對也不會忽視孩子悲哀、憤怒或恐懼的表現,而將孩子的負麵情緒當作人生經驗來加以總結,並利用這些情緒時刻作為孩子生活意義重要一課的教育。
“當小燕難過的時候,那就是真正將我倆結合在一起的關健時刻的人。”媽媽段薇說:“我告訴她我想跟她談談,想了解她的感受。”她是我們研究5歲孩童組的其中一母親。如同許多在我們研究裏能夠輔導孩子情緒的父母一樣,小方菲的爸爸方學劍,理解女兒哀與怒的時刻正是她最需要他的時候,在此時安慰她比其他互動更“讓我覺得自己像個爸爸”方學劍說:“我必須在場幫助她……必須告訴她一切都沒事。告訴她她會克服這個問題,而且這類問題往後或許會更多。”
能夠輔導孩子情緒的父母如段薇可被形容為對女兒是“親切的”和“正麵的”。他們的確能這樣被稱讚。但是單單親切和正麵養育並不會教導出情緒智力。事實上,父母體貼和關愛是極為平常的事,但他們卻無法有效地處理孩子負麵的情緒。在那些教導孩子情緒智力失敗的父母中,我們發現了3種類型:
.忽視型父母,對小孩表現的負麵的情緒輕視、不理睬、覺得無關重要。
.反對型父母,對小孩表現的負麵情緒表現不滿,並以遣責或得罰的方式對待他們。
.放任型父母,接受並以同理心對待小孩的負麵情緒,卻無法對他們的行為給予指引或加以控製。
以下我們試以王穎對兒子小文濤不願上托兒所一事來加以分析:
如果她是一位忽視型家長,她很可能告訴孩子不願去托兒所是很 “愚蠢的”,離開家並沒有任何要難過的理由。然後,她用甜餅乾來逗他或者談關於他老師計劃好的遊戲活動來使他分心,轉移他的悲傷的思緒。
作為一個反對型家長,王穎為因為小文濤不合作而責罵他,說對他討厭的行為感到厭倦,並恐嚇著要揍他一頓。
作為一位放任型家長,王穎可能會包容小文濤內心的哀與怒,施於同理心,告訴他想要留在家中是完全正常的。接著她就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處理:她不想責罵、痛打或賄賂兒子,但又覺得兒子留在家中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到了最後,她也許會作一項交換:我跟你玩十分鍾的遊戲,然要求小文濤出門不許哭。
那麼,我們所說的“情緒輔導”到底與上述的有什麼不同呢?一開始她可能類似放任型家長的做法,對小文濤產生同情性,讓他知道媽媽理解他的悲哀。但是她會更進一步開導小文濤如何去處理他內心的不舒適感受。他們或許會像以下那樣展開對話:
王穎:小文濤,來,穿上你的夾克。時間到了,該出門了。
小文濤:不要!我不想去托兒所。
王穎:你不去?為什麼?
小文濤:因為我想跟你留在家裏。
王穎:是嗎?
小文濤:媽媽,我真的想留在家裏。
王穎:我就猜得出你的感受。有些早上我真希望不必趕著出門,讓你我能夠窩在床上都躺一會兒,媽媽可以跟你講故事。可是你知道嗎,我事先已和辦公室的同事作了承諾,我必須在上午9點鍾以前到達公司。媽媽絕不能失信。
小文濤(開始想哭):為什麼!這是不公平的,我不想去,我就是不想去。
王穎:小文濤,過來。(她將他抱起來,放在她的膝蓋上)很對不起,我的小實貝,我們不能留在家裏。我知道,那一定令我們的小小文濤失望,是不是?
小文濤(點點頭):嗯!
王穎:而且有點難過?
小文濤:嗯!
王穎:其實,媽媽也有點難過。(她讓他哭了一陣子,同時繼續摟抱著他)我知道該怎麼做。想想看明天,我們不必去工作也不必去托兒所。我們就可以一整天者在一起。明天你想到要做些什麼特別的事嗎?
小文濤:可以吃曲奇餅,一邊看卡通片。
王穎:這倒是個好主意。還有其它事嗎?
小文濤:我們可以把我的小推車帶去公園嗎?
王穎:我想可以的。
小文濤:奇爾能一起來嗎?(奇爾是隔壁鄰居的小孩)
王穎:也許,不過我們要先問他媽媽。不管怎樣,我們現在要出門啦 ,好嗎?
乍一看,情緒輔導型父母跟忽視型父母很相似,因為兩者都是將小文濤的念頭轉移到其它事情而不再想到留在家中,但是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差異,那就是,作為情緒教練,王穎認同兒子的悲哀,幫會他形容這種的悲哀情緒,允許他體驗自己的負麵感受,並在他哭泣的時候留在他身邊。她沒有嚐試轉移他在情緒上的注意力,也沒有像反對型母親因為孩子悲傷而責罵他。她讓他知道他的感受受到關注和尊重,肯定他的願望是正確的。
與放任型母親不同的是,情緒輔導型家長會設限。她利用額外的幾分鍾來處理小文濤的情緒,但她讓他知道媽媽的工作是不能失信於同事,是不能遲到的;要擺脫超越他難過的情緒是可能的,第二天的歡樂就可以期待。
這些反應都是情緒輔導過程的一部份,親子互動關係過程有5個典型的步驟:
. 察覺到小孩的情緒。
. 了解情緒是與孩子親近或教導孩子的機會。
. 以同理心去傾聽,確認孩子的感受。
. 協助孩子找尋言詞來表示他正在發泄的情緒。
. 為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思索計謀的同時也要設定限製。
情緒輔導的作用
情緒輔導型父母與非情緒輔導型父母指導孩子的結果到底有什麼差別?經過長時間仔細觀察及分析家庭的用語言詞、行為和情緒反應,我們發現一個重大差別,即實施情緒輔導的父母比那些沒有提供這類輔導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小孩有較佳的身體狀況,較優的學業成績。這些小孩與朋友相處較為融洽,較少發生行為問題,對暴力傾向也較低。
不過,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以下這項結果:當母親和父親采用一種輔導方式的養育法,他們的孩子會變得較容易恢複精力。接受情緒輔導的小孩遭遇到困難依然會難過、憤怒、恐懼,但他們較能慰藉自己,從憂傷中較快地恢複過來,並繼續積極的活動。換言之,他們在情緒上是較有智力的。
我們的研究甚至證明,情緒輔導可以使小孩較少受到父母婚姻衝突和離婚的負麵影響。在我國,越來越多的的婚姻最後以離婚收場,越來越多的小孩麵臨著社會科學家認為的與家庭瓦解相關連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學業差、被其他小孩排斥、沮喪、健康、問題及反社會行為。研究顯示,當一對夫妻不時地在爭吵,他們的衝突會妨礙孩子建立友誼的能力;婚姻衝突還會影響小孩的學校功課,增加他們的疾病感染性;這股有害的破碎婚姻的泛濫,其最主要結果是孩童和青少年中日漸增長的越軌和暴
力行為。但在情緒輔導型父母中,當婚姻發生衝突,或分居或離婚,他們的孩子則有不同結果。
情緒輔導似乎保護了這些父母婚姻衝突和離異的孩子較大程度上免受其他許多有相同遭遇的小孩所經曆的不良影響,比如,學業差、富侵略性,與同輩的問題等,都不會出現在受過情緒輔導的小孩身上。事實表明,情緒輔導提供給孩子一個較為有效的緩衝劑,以應付父母離婚所造成的情感創傷。
另外一項發現是跟父親有關的,即當父親采取情緒輔導養育法,對孩子情緒的發展有著非常正麵的影響。如果父親察覺到孩子的感受並嚐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些孩子在學校以及與他人的人際關係,都有較佳的表現。反之,一位情感疏遠(嚴厲、挑剔,或忽視孩子情緒)的父親,可能會對孩子產生極強烈的負麵影響。他的小孩很可能功課差、與朋友較常打架、健康也不好。
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父親存在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然而,在我國小孩中,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隻是在母親的養育下長大成人的,此時孩子的父親不是忙於在外賺錢,就是將養育孩子的責任一古腦兒地推給母親。總之,一個在情緒上與爸爸有交流的小孩會給後者生活帶來無窮益處,但一個冷淡殘酷的父親則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最後,情緒輔導並不代表不要紀律。當你和孩子在情緒上是親密的,你在他們的生活裏有更深的投入,因此也就會擁有更強的影響力。當手法需要強硬時,你就得嚴格;當發現孩子有過失或態度鬆懈,你就要告訴他們。你不必害怕訂立規定。當覺得他們沒有盡力而為,就說出你的失望。由於你跟孩子已有情感上親合力,你的一言一語都是有份量的。他們在乎你的看法,同時不希望造成你的不快。如此,情緒輔導才可以幫助你真正地去指導和推動小孩。
雖然祖父母、老師還有其他大人都可以作為孩子生活中的情緒輔導員,但身為父母,你(們)大概是勝任進行情緒輔導的最佳人選。畢竟,是你(們)來決定自己孩子的遊戲規則。而且當孩子遭遇困境時,也是你(們)在他/她(們)的旁邊進行照料,無論問題是幼兒哭鬧、便盆訓練、手足相爭,還是心碎的約會,孩子都會向你求救。所以請你戴上教練的帽子,幫助孩子贏回這場比賽。
評估養育孩子的風格
情緒輔導的觀念很簡單,它是根據常理和來自我們對孩子最深厚的愛心及同理心。但很不幸,不是因為父母愛小孩就天生地就有情緒輔導的能力,這種正麵溫馨照顧小孩的方法也不是自動地來自父母有意識的決定。情緒輔導是一種藝術,它需要情緒察覺、一套特別的聆聽和解決問題的行為,這些行為態度是我和我的同事在健康、運作良好的家庭,即可以被形容為有情緒智力的家庭中經過觀察發現並分析得出的。
我相信幾乎任何一位母親或父親都能成為一位情緒教練,但在成為一位良好的情緒教練之前,許多父母首先必須克服某些障礙,其中障礙可能是這些父母以前成長時家中處理情緒的結果;或者父母缺乏作為小孩好聽眾的技巧。無論如何,這些障礙阻止他們成為想像中強而有支持力的父母。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有4種不同的養育風格:
1、自我測驗:你屬於何種類型父母?這項自我測驗是關於你對自己和對孩子在憂傷、恐懼、和憤怒時的感覺。請在每一個項目內圈出最適合你想法的選擇。假如你不能夠確定,就取最接近的選擇。由於這項測驗需要回答很多的問題,請試著耐心地完成。我們這個成長的設計是為了要確保每種養育法其大部份觀點都有被納人。
T=對 F=錯
(1). 孩子其實沒有什麼好憂傷的。T F
(2). 我認為隻要是在控製之下憤怒就不是個問題。T F
(3). 孩子假裝憂傷通常隻是要大人替他們感到難過。 T F
(4). 孩子的憤怒是值得我們特地花時間去探討的。T F
(5). 當小孩假裝難過的時候,真的很令人討厭。T F
(6). 當孩子難過的時候,我必須要把世界弄得妥當、完美。T F
(7). 我在自己的生活裏,真的沒有時間去憂傷。T F
(8). 憤怒是一種危險的狀態。T F
(9). 假如你忽視孩子的憂傷,他會走開並照顧自己。T F
(10). 憤怒一般意味著侵略。T F
(11). 孩子常常假裝悲哀以得逞。T F
(12). 我認為隻要是在控製之下憂傷就不是個問題。T F
(13). 一個人必須去克服、渡過而非老是想著憂傷。T F
(14). 我不會介意得理孩子的憂傷,隻要不是太久。T F
(15). 我寧願要一個快樂的小孩,而非一個過度情緒化的孩子。T F
(16). 小孩難過時,就是解決問題的時刻。T F
(17). 我協助孩子快還地渡過憂傷,好讓他們可以往較好的事情邁進。T F
(18). 我不認為孩子憂傷時是一個能教導他許多事情的好機會。T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