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09(2 / 3)

(19). 我覺得孩子難過的時候,他們過份地強調了生命負麵的事情。T F

(20). 當小孩假裝憤怒的時候,真的很令人討厭。T F

(21). 我對孩子憤怒的程度有所限。T F

(22). 製當孩子假裝難過時,是要注意他。T F

(23). 憤怒是一個值得去探究的情緒。T F

(24). 許多孩子憤怒是由於他們不成熟和缺乏理解力。T F

(25). 我試著將孩子生氣的情緒換成興高采烈的心境。T F

(26). 你應該發泄心中的憤怒。T F

(27). 當小孩憂傷的時候,這正是達到親密的機會。T F

(28). 孩子其實沒有什麼好生氣的。T F

(29). 當小孩憂傷的時候,我嚐試幫助他探索使他難過的原因。T F

(30). 當我希望孩子體驗憂傷。T F

(31). 重要的是代出小孩難過的原因。T F

(32). 重要的是找出小孩難過的原因。T F

(33). 童年是個逍遙自在的時期,不是憂傷或憤怒的時間。T F

(34). 當小孩憂傷的時候,我們坐下來討論悲哀這件事。T F

(35). 當小孩優傷的時候,我嚐試幫助他理解產生這感覺的原因。T F

(36). 當小孩憤怒的時候,這正是達到親密的機會。T F

(37). 當小孩憤怒的時候,我利用一些時間去了解並體會這感受。T F

(38). 我希望孩子體驗仇怒。T F

(39). 我認為有時候小孩發脾氣是對他們有好處的。T F

(40). 重要的是代出孩子感到憤怒的原因。T F

(41). 當他難過時,我向警告不要養成壞習慣。T F

(42). 當小孩憂傷的時候,我擔心他會發展出一種負麵否定的人格。T F

(43). 我並沒有真正試著教孩子特別有關憂傷的事。T F

(44). 如果我從憂傷得到什麼教訓,那就是表現它不是什麼壞事。T F

(45). 我不確定憂傷是否可以被改變。T F

(46). 除了給一個憂傷的小孩提供慰藉,你幫不了什麼忙。T F

(47). 當小孩憂傷的時候,我嚐試讓他知道無論如何我都是愛他的。T F

(48). 當小孩憂傷的時候,我不太確定她要我做什麼。T F

(49). 我並沒有真正試著教孩子特別有關憤怒的事。T F

(50). 如果我從憤怒得到什麼教訓,那就是表現它不是什麼壞事。T F

(51). 當小孩憤怒的時候,我嚐試去理解他的心情。T F

(52). 當小孩憤怒的時候,我嚐試計她知道無論如何,我都是愛她的。T F

(53). 當小孩憤怒的時候,我不太確定他要我做什麼。T F

(54). 孩子的脾氣很壞,我不太確定他要我做什麼。T F

(55). 我不認為孩子發怒是對的。T F

(56). 發怒的人是失控的。T F

(57). 表達憤怒的小孩逐漸形成發怒的性情。T F

(58). 孩子發怒以得逞。T F

(59). 當小孩憤怒的時候,我擔心的是他破壞的傾向。T F

(60). 假如你允許小孩發怒,他們會以為每次都會得逞。T F

(61). 發怒的小孩是失禮的。T F

(62). 小孩發怒的樣子是很滑稽的。T F

(63). 憤怒有幹優我做判斷的傾向,使我做出後悔的事情。T F

(64). 當小孩憤怒的時候,這正是解決問題的時機。T F

(65). 當小孩憤怒的時候,我認為是時候要揍一頓了。T F

(66). 當小孩憤怒的時候,我的目標是使他停止。T F

(67). 我不花費太多的心思在孩子的憤怒上。T F

(68). 當我的小孩憤怒的時候,通常我不把它當一回事。T F

(69). 當我憤怒的時候,我感到自己快要爆炸似的。T F

(70). 憤怒成就不了任何事情。T F

(71). 表達憤怒對孩子是很刺激的。T F

(72). 孩子表達憤怒是重要的。T F

(73). 孩子有權利表達憤怒。T F

(74). 當孩子抓狂時,我就找出讓她抓狂的原因。T F

(75). 幫助孩子找出引起他憤怒的原因是重要的。T F

(76). 當孩子對我生氣,我就想:“我不要管它。”T F

(77). 當小孩憤怒時,我就想:“要是他學會訂拳擊我好。”T F

(78). 當小孩憤怒的時候,我想:“為什麼她不能接受事情就是如此?”T F

(79). 我希望孩子發怒,為自己辯護。T F

(80). 我不花費太多的心思在孩子的憂傷上。T F

(81). 在小孩仇怒的時候,我想知道她當時的想法。T 方

解析你是屬於哪類養育小孩風格的父母:

.忽視型。將以下題目你說“對”的次數加起來…

1,2,6,7,12,13,14,15,17,18,19,24,25,28,33,43,62, 66,67,68,76,77,78。總合除以23。這是你的忽視分數。

. 反對型。將以下題目你說“對”的次數加起來…

3,4,5,8,10,11,20,21,41,42,54,55,56,57,58,59,60, 61,63,65,69,70。總合除以22。這是你的反對數。

.放任型。將以下題目你說“對”的次數加起來…

26,44,45,46,47,48,49,50,52,53。總合除以10。這是你的放任分數。

.情緒輔導型。將以下題目你說“對”的次數加起來…

26,44,45,46,47,48,49,50,52,53。總合除以10。這是你的放任分數。

.情緒輔導型。將以下題目你說“對”的次數加起來…

16,23,27,30,31,32,34,35,36,37,38,39,40,51,64,71,72,73,74,75,79,81。總合除以22。這是你的情緒輔導分數。

現在比較4項分數,你得分越高的一類,表示你越傾向那種養育方式。接下來再看看以下列舉的項目表,它概述了每種養育法的典型行為並且解釋各種養育法如何對孩子造成影響:

●忽視型父母

.將孩子的感受看作是不重要、膚淺的。

.擺說或不理采孩子的感覺。

.想要孩子負麵的情緒地消失。

.典型地用精神分散來製止小孩的情緒。

.可能將小孩的情緒滑稽化或小事化。

.認為小孩的感情是不理性的,也就無意義。

.對孩子嚐試溝通的事情,表示興趣不多。

.可能對自我和他人缺乏情緒的察覺。

.對小孩的情緒感到討厭、恐懼、煩惱、傷害、或崩潰。

.害怕在情緒上“失控”。

.對如何“渡過”情緒比情緒本身的意義更重視。

.認為負麵的情緒是有害或“有毒的”。

.認為重視負麵的情緒隻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對於孩子的情緒感到“不知所措”。

.認為孩子的情緒是一種“處理”事情的要求。

.認為負麵的情緒表示孩子適應不良。

.認為孩子負麵的情緒是歸咎於父母。

.低估孩子的情緒,將導致這情緒的事件輕描淡寫。

.不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認為時間會解決大部份的問題。

這模式對小孩的影響:他們學到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不適當的、沒有根據的。他們可能以為自己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天生就有些毛病。他們或許在調整自己的情緒上會有困難。

● 反對型父母

.表現出許多忽視型父母的行為,但是其方式更為負麵。

.批判孩子的情緒表達。

.知道限製孩子的必要,但程度過份。

.強調服從的標準或行為。

.不論孩子是否行為不端,隻要有情緒的表現就譴責、訓導、或處罰他。

.認為負麵情緒的表達要有時間限製。

.認為負麵情緒反映出惡劣的品格。

.認為孩子利用負麵的情緒來操控:這種看法隻會導致權力鬥爭。

.認為情緒使人軟弱;而孩子為了生存情感上必須“堅強”。

.認為負麵情緒一無事處,浪費時間。

.將負麵情緒(尤其是哀傷)視為一種不能加以浪費的商品。

.頗注重孩子對權威的服從。

這模式對小孩的影響:與忽視型的作風相同

● 放任型父母

.自由地接受孩子所有情有現。

.給經曆負麵情緒的孩子慰藉。

.對於得為不提供很多的引導。

.不教導孩子有關情緒的問題。

.放任的;不設限。

.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不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認為對於負麵情緒除了“安全渡過”之外,幫不了什麼忙。

.認為得理負麵情緒是水力學的問題:釋放情緒,就大功告成了。

這模式對小孩的影響:他們不會學習去調整自己的情緒;對於友誼的形成、親和、以及與其他小孩的相處,都會有困難。

● 情緒輔導型父母

.重視孩子負麵的情緒,看作是親密的機會。

.耐心地在一個憂傷、憤怒、害怕的小孩身上花時間;情緒不會變得不耐煩。

.察覺並重視自己的情緒。

.將負麵情緒的世界看作是培養孩子重要的舞台。

.對孩子的情緒,甚至那些複雜的、不可思議的狀態,他們的感覺敏銳。

.對孩子情緒的表達不感到惶惑或焦慮;知道什麼是該做的。

.尊重孩子的情緒。

.不戲弄或淡化孩子負麵的情緒。

.不就孩子“應該”有如何的感覺。

.不沉得自己必須替孩子“處理”好所有問題。

.利用情緒性的時刻

--傾聽孩子的心聲。

--以安慰的言詞和關愛對孩子施於同理心。

--幫助孩子標示他(她)們正在發泄的情緒。

--立規範並教導可被接納的情緒表現。

--教導解決問題的技巧。

這模式對小孩的影響:他們學會相信自己的感覺、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解決問題。他們有崇高的自尊、學習能力良好、與其他人相處融洽。

忽視型父母

如果賈委奇得知自己被形容為忽視型父母,大概會感到很訝異。畢竟,在與我們的麵談裏,他愛女兒賈蔚,並與她共渡許多時光。當她傷心時,他勉力哄她。他說:“我抱著她到處逛,問她需要什麼。‘你想看電視嗎?我可以帶你去看電影?你想去外麵玩嗎?’我跟她一起解決問題。”

但無論如何,賈委奇沒有做到的一件事就是,正麵麵對小孩的憂傷問題,比如,“賈蔚,你感覺如何?今天是否有點難過?”他以為專注在不舒適的感覺如同在火上加油。像許多父母一樣,他害怕人生中憤怒或哀傷的感覺;這些是他不希望帶給自己的,當然肯定不希望帶給他寶貝女兒。

不理睬孩子的負麵感情,是許多忽視型父母在童年時學習到的一種行為模式。一些人像小峰,是在暴戾的家庭裏成長的。他還記得30年前父母的爭吵,以及他和兄弟姊姐台何分散到不同的房間,各自靜靜地掙紮對抗。他們從不被允許提起關於父母的問題,也不能談及他們的感受,因為這會激起父親更大的狂怒。現在小峰也結婚生子了,一旦有絲毫衝突或創痛,他仍繼續閃躲和掩飾自己。他甚至覺得難以跟6

歲的兒子談關於在校內他被人欺淩的問題。小峰希望能跟兒子親近些,傾聽他的訴說,並幫助他解答問題。但是關於討論內心的問題,他沒有多少經驗,因此,很少有這類對話,他的兒子在感受到父親的不安後,也就不打算提起這類問題。

一些在貧窮或疏忽父母撫養下長大的人可能在日後麵對小孩情緒時發生問題。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承擔過多的家庭責任。這種超人的工作,變得讓他們招架不住,以至忽視了孩子的需要。這類父母用不理睬或淡化的反應來對待孩子的苦惱,他們嚐試將問題縮小簡化,然後擱置一旁直至被遺忘。

“如果馬嘉進來說他其中一個朋友取走了他的玩具,我會說:‘好吧,不必擔心,他會歸還的。’”馬嘉的媽媽武韻說說:“我給他冰淇淋吃,讓他高興,忘記這件事。”武韻表達了一個忽視型父母中常見的一個看法:孩子不應該是悲傷的,如果他們真的憂傷,那麼孩子或父母任一方在精神上是有缺失的。“當馬嘉難過時,也讓我痛心,因為 希望你的孩子都是心身健康愉快的”,她說:“我不想看到他煩亂不安,希望他永遠都快樂。”

忽視型父母認為笑與幽默比灰暗的心情更重要,所以許多人成為淡化小孩負麵情緒的大師。比如,他們可能嚐試逗笑一個傷心的小孩,或者取笑一個生氣中小孩不舒適的感受。不論他們的言語是否出自好意(“那可愛的微笑去了哪裏?”)或是夾帶差辱(“喲,威利,不要像個小娃娃似的!”),這個孩子聽到的都是相同的訊息:“你對這情況的評估是全盤誤的,你的判斷是毫無根據的,你不能相信自己的內心。”

許多淡化或不重視孩子情緒的家長覺得自己的所為是正當的,因為他們的後代“隻不過是小孩”罷了。忽視型父母將這種冷淡的態度加以合理化解釋,認為孩子對摔壞的玩具和遊戲同伴之間爭執的關心是小事一樁,跟大人的憂慮(比如失業、婚姻的瓦解、國債問題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況且他們推論孩子可能是不理性的。問到如何對待女兒的憂傷時,一位困窘的父親回答說,他沒有任何反應。他說:“她不過才是一個4歲的娃娃。”她憂傷的心情常常“是由於對世界是如何運作缺乏了解,”,所以不值得加以關注和尊重。他解釋:“她的反應不是大人的反應。”

這並不代表所有忽視型父母都缺乏靈敏感。其實,許多人對孩子感情深厚,他們的反應單純地出自父母保護子女的天性。他們認為負麵的情緒多少都是“有毒的”並且不希望孩子“曝露”在傷害中。他們以為長期“停留”在情緒中是不健康的。即便他們要解決孩子的問題,也大度專注於如何“渡過”情緒而非將重點放在情緒本身。比如,呂文荔為4歲女兒小箐因寵物天竺鼠之死的反應而擔心,說:“我告訴她:‘沒關係,你知道嗎?類似這樣的事常會發生。你的天竺鼠老啦,我們再去買一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