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09(3 / 3)

雖然呂文荔平靜的回答可以解除小箐的內心焦慮,但並沒有讓小箐覺得被了解。確實,小箐可能會懷疑:“如果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為何我感覺糟透了?因為我隻是個娃娃,”

最後,忽視型父母從情緒激動而想像可能引致“失控”。這些父母可能在孩童遇到情緒時沒有得到多少調整情緒的幫助;長大後,當他們悲傷時,他們害怕自己滑入無止境的沮喪中;又或者當他們感到憤怒時,他們害怕自己會失控傷害別人。

反對型父母

反對型父母與忽視孩子的父母有著許多共同的地方,差異是,當提到孩子的情緒經驗,他們明顯地愛批評和缺乏同理心,他們不僅忽視、淡化孩子的負麵情緒,還不否認孩子有負麵情緒。因此,他們的孩子常常在表達哀傷、憤怒和恐懼時受阻。

反對型父母易於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發泄情緒上而不是嚐試去了解他們的情緒。比如,一個小女孩急怒時跺腳,她的母親可能因為這種討厭、大膽的表現而揍她一頓,卻不去探究女孩生氣的原因。一位父親可能因為兒子在就寢前有哭鬧壞習慣而責罵他,但卻從來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眼淚與對黑暗的恐懼兩者之間的關連。

反對型父母以批評的態度來處理孩子的情緒經驗。劉沙對他兒子負麵情緒的的解釋是:“假如貝亮情緒低落是有足夠理由的,比如,他因為媽媽去上晚班想念她而哭,我就能理解,對他產生同情心,並試著使他高興。”但是如果貝亮由於他本人不喜歡的原因而煩惱,“比如我叫他去睡覺,他還是幹其他事情”劉沙粗暴地回答:“他難過是存心搗蛋,在這種情況下,我從來不理他,叫他乖一點。”劉沙將自己不同的處理方式合理化為一種管訓方式。“貝亮必須學習不做那種由不正當原因而引起的憂傷,所以我告訴他:‘嘿,愁眉苦臉不會帶給你任何好處的,當心我打你一頓。’”

不少反對型父母將孩子的眼淚視為是對父母或其他人的一種試探、一種挑釁、一種威逼,意思是:“如果你(們)不理睬我,我就??????”一位母親如此形容她女兒的哭鬧:“每當我女兒哭喊鬧別扭時,她隻是要引人注意,”在這裏,這些父母很快將孩子的負麵表現理解為一場行將展開的權力鬥爭。父母或許會想:“我的小孩哭鬧是因為他/她(們)想從我這邊獲得某些東西,而我必須給他/她(們),否則他/她(們)就以大吵大鬧或更多的負麵情緒表現來相威脅,直到我們最後經受不住折騰而妥協。”孩子的負麵情緒被扭曲理解,父母的憤怒、最後“通牒”和懲罰接踵而來。

跟許多忽視型父母相似的是,一些反對型父母害怕孩子情緒激動,因為他們害怕失去對孩子的掌控。曾雯是5歲小偉的母親,她說:“我不喜歡生氣,因為生氣帶走了我的自我控製。”與一個“叛逆”的小孩對立,反對型父母顯露出了連他們本身也毫無信心的負麵情緒和行為,生氣就是這種情緒和行為的直接反應。為了不使自己生氣,懲罰孩子是合理的。曾雯解釋:“如果小偉開始吵鬧,我就說:‘我的忍受是有限的!’然後,如果他繼續這樣下去,我就會揍他一頓,讓他就範。”

徐玲達嫁給一個脾氣暴躁的男人,她害怕4歲的兒子小波長大後也會“像他爸爸一樣”。她渴矯正孩子的“脾氣”,采取了反對型那類父母的育兒手段。每當小波又踢又鬧時,她就給他一巴掌,讓他冷靜下來。她說:“或許這樣是不對的,但我真的不希望他有壞脾氣。”

有一些父母在孩子宣泄情緒時而責備他們、懲罰他們,為的是讓他們“變得堅強一些”。在這方麵,男孩子最容易被反對型父親施以這類對待。這類父親認為,世界是冷酷無情的,在這樣的世界裏,他們的兒子不應是“膽小鬼”或“哭寶寶”。

另有一些父母則對孩子的負麵情緒采取了至為極端的態度,他們甚至不讓孩子表達負麵情緒。一位父親語帶諷刺地談起他的女兒:“小雲難過時,我怎麼做呢?抱抱她,親親她?我不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我想每個父母都必須找出解決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這位父親用“以眼還眼”的方式來對付女兒的憤怒:當她抓狂時,他也抓狂;如果她“失控”,他便“打她屁股”或“敲她頭頂”。

當然,就算是在反對型父母中,我們發現這類全盤反對和粗暴處理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比如,一些父母似乎可以忍受孩子的負麵情緒,隻要這事件經過的時間和地點是他們可接受的。有一位父親在處理孩子負麵情緒時竟然荒唐到以鬧鍾響起與否為標準。他說“在鬧鍾聲之前”他都可以忍受兒子的壞情緒,但是,鬧鍾響起,“就使他脫離了忍受的時候”。他對孩子的懲罰是將他與其他家庭成員隔離。

有一些家長反對孩子有負麵情緒,尤其是哀傷,理由是他們認為這是“浪費”精力。一父親形容自己為“無情的現實主義者”,他不讚成小孩悲傷,因為那是“白費時間”,“對事情一點也沒有建設性”。另有一些父母覺得傷心是一件珍貴和有限之物,將有限的眼痕5c浪費在小事情上,當遇到生命中重大創傷時,就沒剩下眼淚了。不論反對型父母是將憂傷以眼淚的流量來計算,還是以花費時間來計算,都存在著同樣的盲區:忽視孩子情緒的正常流露。有一個叫楊國荃的父親說:“我告訴兒子小迪把憂傷留到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去,例如死了人。你不必為丟了玩具或撕裂書而浪費時間難過,但人的死倒是值得去傷心的。”

不難看出,反對型的父母對孩子的負麵情緒的看法是各式各樣的,有的把孩子的憂傷看成是浪 費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有的則把孩子的憂傷看作是一種“奢侈”,認為隻有那些“在情緒上得天獨厚的人”才付得起。這些現在做大人的人很可能在孩童時代時他們的情緒就是被忽視。他們在孩子時缺乏情感慰藉,所以到了現在他們也不太能夠忍受孩子們的壞情緒。

放任型父母

跟反對型和忽視型父母不同的是,我們研究中的一些對象證明是完全可以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論孩子表達何種情感,他們都無條件地加以包容。我稱這種養育的作風為“放任型”。這些父母對小孩充滿同理心,也讓孩子知道不管怎樣,他們所經曆的對於爸媽而言都是OK。問題是,放任型父母通常是一些能力不足或不願意去教導孩子如何處理負麵的情緒的人。這些父母對小孩的感覺抱持一種“不予幹涉”的態度,他們傾向將憤怒與悲哀看成一種水力學的事情:允許你的孩子釋放蒸氣,那麼你作為父母的任務就完成了。

放任型父母似乎不太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在情緒經驗中學習。他們不教導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他們中許多人深甚至在規範行為麵前感到難堪。有些人或許會稱呼這些家長為“過份自由的”,因為在所謂的無條件接受下,他們縱容孩子表達不適當和/或無約束情緒。一個憤怒的小孩變得有侵略性,利用他/她的言語或行動來傷害別人。一個傷心的小孩盡情地哭鬧,毫不知曉該如何慰藉自己。雖然父母可以接納這種負麵情緒表達,但對沒有多少人生經驗的小孩而言,孩子像進入一個痛苦的情緒黑洞,無法學會如何逃離。

放任型父母無法確定要對孩子進行怎樣的情感教育,他們中有些從不曾在這方麵認真思考過。比如,淩寒對別的小孩對她兒子小默不好表現“關切”。她說:“兒子常常因為小孩的欺負而顯得煩惱不安,其實我也很提心吊膽的。”但當被問及她應如何回應孩子的負麵情緒時,她說:“我試著讓他知道不管如何,我多愛他。”這對小默來說是個好消息,但對他如何與小孩重新修好,以及如何搞好與小孩之間的人際關係卻與事無補。

放任型父母的作風可能來自對自身孩童時代遭受遭遇的一個反應。許佩綾的父母對從小的她就有虐待肉體的傾向。她小的時候不被允許發泄憤怒和沮喪。她解釋:“我要我的孩子知道他們可以隨與放聲大哭大喊,我希望他們知道可以說這句話:‘我不喜歡被欺壓。’。”然而,許佩綾又常常因做母親這個身份受挫而變得不耐煩。“當女兒小蕾秋做錯事時,我希望能對她說:‘這樣做可不好。’”但她卻常常又轉而對小蕾大聲喝斥,有時候甚至掌摑她。她悲歎地說:“我覺得自己沒有其他辦法,隻有這樣才行得通。”

這種隻有接受而無輔導的放任型做法對孩子將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結果並不是正麵的。由於大人的指導不多,這些孩子無法學到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當他們生氣、傷感或不安時,他們通常都缺乏使自己控製情緒的能力,也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去學習新的技巧,他們在結交和擁有朋友時也會遭遇很大困難。

放任型父母以全盤接受的態度,意圖給孩子得到幸福的機會。但是,由於他們無法提供給孩子有關如何處理情緒的指導,他們的孩子最後跟反對型和忽視型父母的孩子有差不多的結果,即缺乏情緒智力、對未來毫無準備。

情緒輔導型父母

在某些方麵,情緒輔導型父母跟放任型父母有相同的地方,即兩組似乎都能無條件地接受小孩的情感,他們也沒有意圖去忽視或否認孩子的感覺,也沒有因為孩子情緒的表達而淡化或取笑他們。當時,兩者間的差別是明顯的:情緒輔導型父母除了接納孩子的情緒外,他們並進一步規範孩子不適當的行為限度,教導如何調整他們的情緒,尋找合適的發泄管道,以及最後解決問題。

情緒輔導型父母對自己和他們關愛的人的情緒有著強烈的洞悉力。此外,他們也承認所有情緒,甚至那些我們一般認為是負麵的情緒(如憂傷、憤怒、和恐懼)在日常生活上可以發揮有用的作用。有一位母親就提到,她對官僚主義的憤怒如何刺激她書寫抗議的信函。另一位爸爸談及他太太的憤怒如何成為一股創造力推動她在家庭中進行新計劃。

情緒輔導型父母以正麵的觀點來看待憂傷情緒。方學劍說:“每當我感到情緒低落時,那就是告訴我把步調緩慢下來的時候。這時,我會特別關注在自己身旁發生的事,尋找自己失去的東西。”他將這種觀念延伸至和女兒間的關係,視她們的憂傷時刻為親近她們而不是加以反對或嚐試掩飾她們感覺的時候。“在那時刻,你可以隻抱著她,跟她談談,也讓她說出內心的話。”一旦父親和女兒站在同一認知水平上,也就是女兒學習更多有關她們情緒世界以及與他人溝通的機會。“十有九次是,她真的不曉得自己的感覺從何而來,”方學劍說:“所以我嚐試幫助她們去認清自己的感情……然後我們討論下次要怎麼辦,該如何處理。”

許多情緒輔導型父母認為他們對孩子情緒表達的了解是父母與小孩共享價值觀的象徵。一位母親形容當她看到5歲的女兒為了一部悲傷的電視劇而眼淚汪汪時,她喜悅地說:“我太高興了,這正好說明了我的女兒有愛心,感情豐富,她除了自己以外還會關心其他的人和其他的事。”

另一位母親說,那天她4歲的女兒在被責罵後突然反駁,說:“媽咪,我不喜歡你說話的聲調!”小女孩告訴她:“你說話的樣子讓我感到難過!”當這位母親從震驚中恢複後,她對女兒的主見感到驚訝,對她能夠運用憤怒以獲得尊重感到欣慰。

這些父母能夠在孩子負麵情緒裏發現其重要性,所以當孩子憤怒、傷心、害怕時,他們更多地是表現為耐心,他們似乎頗願意花時間與哭鬧或焦急的小孩相處,傾聽他們的煩惱,具備同理心。

情緒輔導型父母鼓勵孩子對情緒要誠實。有著4個女兒的母親裘素韻說:“我要孩子知道她們的負麵情緒也有好的一麵。”同時,裘素韻規範女兒的行為並嚐試教育她們以非破壞性的方式表達她們的憤怒。她希望孩子長大後要一輩子成為朋友。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學會寬容相處,培養與人為善的人際關係。她說:“我告訴她們對你的姊妹惱火是OK的,但說尖酸刻薄的話卻是不對的。我對她們說,家庭成員應隨時隨地成為可信賴依靠的人,所以永遠不要想著與她們疏遠。”

這類限製在情緒輔導型父母中很常見。心理學家漢?金諾勸言說,盡管所有的感覺和願望都是被允許的,但並非所有行為都是被許可的。如果孩子表現出可能傷害自己或別人的行為時,情緒輔導型父母很可能會立即站出來阻止這些冒犯行為,並重新引導孩子朝以較無害的活動或較為溫和的表達方式發展。他們不會特意保護孩子而回避他們的過激情緒,他們知道,為了孩子能夠在人際關係中調整情緒,這類經驗是必須的。上麵提到過的裘素韻說,當她告訴4個女兒不能買她們喜歡的玩具和衣服時,孩子們常有怨言。這時,裘素韻隻是傾聽她們失望心緒,她隻是告訴她們感到失望是完全自然的事,但從來都不去縱容她們。“我認為如果他們現在就能學習處理一些小的失望,將來在必要時就能應付生命中更大的失望。”

由於情緒輔導型父母看重生命中情緒的力量和用途,他們不會害怕在小孩跟前表現自己的情緒。他們傷心時能夠在孩子麵前哭,發脾氣時會告訴孩子自己生氣的原因。由於這些父母了解情緒並相信自己以建設性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憤怒、悲哀和恐懼等各種情緒,他們能夠在行情緒的表達上給孩子以身作則。事實上,父母的情緒表現可以告訴孩子許許多多如何處理情感的方法和技巧。比如,一個小孩看到父母在激烈的爭論後又友善地解決雙方間的不和,他/她便會學習到關於衝突與和解以及親密關係持續的重要一課。

情緒輔導型父母還善於在說或做出傷害小孩的時候,對他們致以道歉,盡管道歉的對象是一個年幼無知的小孩。在壓力下,情緒型父母也會有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作出過激放映的時候,例如以粗魯的名字呼喊小孩,或提高他們的嗓門。但事後,這些父母因自身行為而懊悔不已,他們向孩子說“對不起”,並以實際行為改“過”自“新”。事件的過程,又是一次向孩子展示親子教育的機會,他們勇於承認、勇於改正錯誤的品質,以及處理類似情緒的嫻熟手法,再一次向子女展示了人際交往的重要一課。

情緒輔導,再配上建設性的懲罰,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警示教育效果,後者讓孩子能清楚了解品行不端的後果。其實,施行情緒輔導型的父母可能會發覺,隨著家庭輔導模式越來越適應,行為問題也逐漸減少。這種情形有許多的原因:

第一,情緒輔導型父母在孩子情緒還不是很強烈的時候就作出一貫反應,即是說,不必要等到情緒高漲時孩子才能獲得他/她所期待的重視和關懷。在一段時間後,這些孩子明顯意識到父母了解他們,對他們有同理心,並深切關心他們生活裏的一點一滴。他們已不必要為了感受父母的關懷而采取吸引對方注意力的行動。

第二,如果孩子在年幼時就接受情緒輔導,他們會熟練地發展出一套自我安慰的技巧來,而且在壓力下保持鎮靜。如此,他們較不易產生行為不端的問題。

第三,情緒輔導型父母不會反對孩子的情緒,所以磨擦較少。即是說,孩子不會因為失望而痛哭,也不會因為發脾氣而被譴責。情緒輔導型父母更懂得立下規範,給孩子適當行為和不適當行為一個明確和一致的指導。當孩子了解了規距,並明白犯規的後果,他們較不可能行為不端了。

最後,這種養育作風使親子關係有更強的感情親合力,因此孩子對父母的要求也較有反應。這些小孩將父/母當成是知已和盟友,他們願意取悅而不想使雙親失望。當孩子與父母在感情上有親合力,而父母運用親合力幫助孩子調整他們的情緒並解決情緒問題時,事情往往變得非常容易迎刃而解。我們研究發現,接受情緒輔導的孩子,在學業成績、健康、及與同輩關係上也都有較好表現,他們不大會有行為不端的問題,能從負麵情緒中迅速擺脫出來,在逆境中也較有應付的能力。情緒智力使他們有充份處理危難與挑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