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10(2 / 3)

(30). 憤怒賜給你魄力、能量。T F DK

(31). 憤怒與傷害是相隨的。我生氣,是因為我受到傷害。T F DK

(32). 憤怒與恐懼是相隨的。我生氣,是因為我內心缺乏安全感。T F DK

(33). 當你發怒時,你會有一種掌握力量的感覺;你覺得在維護自己。T F DK

(34). 憤怒大半是不耐煩的。T F DK

(35). 我處理憤怒的方法是讓時間把它淡化。T F DK

(36). 對我而言,憤怒表示無助與沮喪。T F DK

(37). 我隱藏自己的憤怒。T F DK

(38). 讓人家看到你在發脾氣是件丟臉的事。 T F DK

(39). 如果憤怒是在控製之下,那就OK。T F DK

(40). 我敢說人們發怒時,就像將廢棄物扔在別人身上似的。T F DK

(41). 除去憤怒,就像是從體內排掉一些令人十分討厭的東西。T F DK

(42). 我覺得情緒的表達令人困窘。T F DK

(43). 假如這個人是健康的,他/她是不會發怒的。T F DK

(44). 憤怒意味著交戰或接觸。T F DK

?憂傷。現在來想一想近來令你感到難過、不快或被排斥的時候,想一些生活中令你哀傷、沮喪和憂鬱的人和事,也請回想一下你或周遭人在表達情緒時你的想法、意念和感覺。閱讀下列每一項關於憂傷的表述,圈出最能夠描述你的心理反應。

(1). 大體而言,我認為憂傷是有害的。T F DK

(2). 哀傷像疾病一樣,要從中恢複就如同疾病後痊愈。T F DK

(3). 當我難過時,我想獨自一人。T F DK

(4). 我感到許多種類的憂傷。T F DK

(5). 自己隻有一點點傷心。T F DK

(6). 就算別人隻有一點點憂鬱,我都能察覺出來。T F DK

(7). 我的身體清楚明確地警告我,今天不會好過。T F DK

(8). 我認為憂傷是有益的。T F DK

(9). 憂傷對你是有害無益的,它能告訴你什麼是你生命中所缺乏的。T F DK

(10). 憂傷是失落和傷感的一部份。T F DK

(11). 假如憂傷迅速結束,就OK。T F DK

(12). 傾聽憂傷可以淨化心靈。T F DK

(13). 憂傷是無用的。T F DK

(14). “好好痛哭一場”是沒有根據的。T F DK

(15). 憂傷不應該隨便浪費在芝麻綠豆的事情上。T F DK

(16). 憂傷總是有道理的。T F DK

(17). 憂傷代表懦弱。T F DK

(18). 憂傷表示你有同理心。T F DK

(19). 感到悲哀即是感到無助和/或絕望。T F DK

(20). 假如你感到憂傷,找人交談也無用。T F DK

(21). 我有時會好好痛哭一場。T F DK

(22). 感到悲哀讓我害怕。T F DK

(23). 向別人表示難過,表明了你的情緒控製。T F DK

(24). 如果你能夠控製,憂傷倒是一種享受。T F DK

(25). 最好別去犬他/她,憂傷是一種享受。T F DK

(26). 憂傷就像一個人被蹂躪似的。T F DK

(27). 人們憂傷時應該要獨處,就像於世界隔離似的。T F DK

(28). 裝作快樂是憂傷的解藥。T F DK

(29). 經過三思,一種情緒可以被轉換成另外一種情緒。T F DK

(30). 我當試著盡快從悲哀中恢複過來。T F DK

(31). 憂傷使你得以反省自己。T F DK

(32). 孩子憂傷正好反映了他們的負麵人格。T F DK

(33). 最好不要對孩子的哀傷做出任何反應。T F DK

(34). 當我難過的時候,我隻會對自己感到嫌惡。T F DK

(35). 情緒一直都是存在著,它們是生命的有機部份。T F DK

(36). 在控製之下的情緒表示樂觀、積極,而不是相反。T F DK

(37). 感覺是私人的,不是公眾的。T F DK

(38). 假如你對孩子發泄情緒,你很可能會濫用感情。T F DK

(39). 最好不要沉迷在負麵情緒裏過久;隻要強調積極的情緒即可。T F DK

(40). 要克服負麵情緒,隻要過著例行的日子即可。T F DK

?得分。能夠察覺情緒的人是以不同態度來討論這些情緒。他們能夠輕易地在自己及別人身上發現情緒,能體驗這些情緒的種種強弱程度,也允許這些感受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比較那些在情緒察覺上較差的人來說,他們在觀察孩子的情緒時較能見微知著,並對他們的情緒作出積極有益的反應。

你對某種(些)情緒的察覺力可能較強,而對另一種(些)則較弱。察覺力也不是單次元的,它會隨時間的變動而轉變。

憤怒:計算出有關你“憤怒”情緒的績分,將你在以下列表#1內的題目說“對”的次數加總後,減去你在列表#2內的題目說“對”的次數,然後得出合計;得分越高,表示你的察覺能力越強。

列表#1:1,3,4,5,7,8,10,11,12,15,16,17,18,20,27,29,30,31,32,33,44

列表#2:2,6,9,13,14,18,21,22,23,24,25,26,28,34,35,36,37,38,39,40

假如你回答DK(不知道)超過10次,這表明:你需要下功夫使自己變得更能察覺本身和別人的憤怒。

憂傷:計算出有關你“憂傷”情緒的績分,將你在以下列表#1內的題目說“對”的次數加總後,減去你在列表#2內的題目說“對”的次數,然後得出合計。得分越高,表示你的察覺力越強。

列表#1:

4,5,6,7,8,9,10,12,16,18,21,24,25,31

列表#2:

1,2,311,13,14,15,17,19,20,22,23,27,28,29,30,32,33,34,36,37,38,39,40

假如你回答DK(不知道)超過10次,你可能需要下功夫使自己變得更能夠察覺本身和別人的憂傷。

情緒自我察覺的秘訣

做完這項測驗,你可能想要對自己的情緒生活展開更深入的認識。一般開發你的感覺的方法包括冥沉思默想、祈禱、寫日記、以及其它藝術的表達形式(如演奏一種樂器、書畫等)。

要建立更強的情緒察覺,是需要一點獨處的,那是現在的忙碌家長所缺乏的。獨處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較好的父母。保持一份“情緒記錄簿”是對你每一刻情緒進行觀察的很好的方法。以下是一周追蹤你情緒變動的清單。比如你是否記得最近哭、發脾氣是什麼時候嗎?它(們)的導火線是什麼?你對這些情緒的感覺如何?之後你是感到輕鬆還是羞恥?其他人是否察覺你有這些情緒?你是否與其他人談及這件(些)事?這些是你在情緒紀錄簿內可以紀錄的事情。你也可以利用記錄簿記下你對其他人,尤其是小孩情緒的反應,每次發現孩子憤怒、傷心、恐懼等時,你就可以記下自己對他們情緒爆發的反應。

情緒記錄簿對那些害怕或擔憂自己情緒反應的人也有幫助,因為在標示情緒將它寫下來的過程中,就能幫助人們對情緒反應作出定義,並加以控製,這樣,曾經看似神秘而不受抵製的情緒現在有了限製和規定範圍,情緒也得到管理且不再令人感到恐懼。

寫情緒記錄簿時,注意由感引發的思考、意念和語言表達方式,比如,你是否視你的憤怒或孩子的憤怒為具破壞性,為此你是否感到恐懼?抑或 ,你是否認為憤怒情緒具有淨化精神的作用?當你在接受和處理生活中的負麵情緒時,這些描述透露了什麼訊息?對於你想要改變的情緒,你有什麼看法或認識?

情緒記錄簿

愉快

鍾愛

興趣

興奮

驕傲渴望

被愛

感謝

壓力

傷害

悲哀

苦惱

生氣

憐憫

厭惡

內疚

妒忌

懊悔

羞愧

察覺小孩的情緒

父母可以運用他們察覺自我情緒的經驗與孩子協調。不過,作為一個能敏感察覺自我情緒的父母,並不一定代表察覺孩子情緒與感受的容易。有些小孩以間接表達情緒方式,令大人頗感迷惑。但是,隻要我們放開心胸細心傾聽,我們通常能夠在與孩子互動過程中解讀孩子的感情世界。

在我們養育組內的一位父親鍾樸乾,敘述了他7歲女兒華燕如何在一次事件中令他了解她憤怒的根源,並向他直接了當地表示了她的需求。華燕那一整天心情低沉,她解釋那是因為在4歲的弟弟肖岩吵架時,她把弟弟的每一個動作行為都想像成是對她的侮辱,她因此而發怒。例如,“占美又在瞪著我看!”她說。每次當她與弟弟互動時,華燕都將肖岩當成壞蛋,雖然肖岩看來並做錯事。鍾樸乾詢問華燕為何她要對順從的弟弟產生如此生氣的看法。但他的詢問隻是換來華燕的默默無語的眼淚。當他進一步試探,華燕越是封閉自己。

晚上,鍾樸乾來到華燕的房間幫她準備就寢,她又開始鬧別扭。他打開衣櫃找她的睡衣,發現隻有一套乾淨、褲腳縫密的舊睡衣。“這件舊睡衣還好穿嗎?”他帶著一絲微笑問,說著提起睡褲給女兒看。鍾樸乾找來剪刀,將褲管裁去,試著讓她穿上。“我真不敢相信你長得這樣快,”他對她說:“你就要變成一個大姑娘了。”

5分鍾後,華燕和家人一起在廚房吃睡前點心。“她看來就像是另一個小孩,”鍾樸乾回憶著說。她甚至開始跟肖岩說起笑話來。 “在睡衣事件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不敢確定是什麼,”鍾樸乾告訴其他家長。

經過組內輪番討論,他才漸漸地得到一個較為清晰的答案。華燕一直是一個嚴肅、敏感的女孩,在與父母的關係上,她一直妒忌性情快樂和氣的弟弟肖岩。那天,由於相同原因,她可能需要再次確認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她潛意識裏想知道爸爸媽媽愛她的方式是否跟愛肖岩一樣,而父親的對她快速長大的褒揚正是她久已等待要聽的那類話。

與所有人一樣,孩子的情緒都是有原因的,隻是有時他們無法清晰地表達出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每當我們發現孩子為了一件(些)看似不合理的事件發怒或不安時,如果我們能退一步看看他們整體生活狀況,可能會有助問題的解決。一個3歲的孩子是無法告訴你:“媽咪,對不起,我最近太煩躁了,那是因為我自從去了那間新的托兒所後我真的有許多壓力。”就是一個8歲的孩子大概也不會告訴你:“當我聽到爸媽為了錢吵架時,我這些天的心情很難過。”事實上,這很可能就是他的真實感受。

大約7歲甚至更小的孩子,常常在遊戲中透露出他們的感覺信息。父母可以利用遊戲中不同的角色、場景和道具,讓孩子真實地表露出他們的種種情緒來。我記得女兒任靜在4歲的時候,以她的芭比娃娃作為擋箭牌告訴我:“平時當你發怒時,芭比真的好害怕。”這是我倆進行對話時她的一貫作風。孩子的暗示令我竊喜,於是,我向芭比娃娃和女兒解釋,我偶然的發脾氣並不代表我不愛他們,也不是我想驚嚇她們。我向她們保證,今後我盡量不發脾氣。以後,任靜經常與我談論關於我生氣時她的感受。

並非孩子所有的感情傳遞的訊息都那樣易於解讀。不過,通過與孩子一起遊戲鬧完,他們一般都會表達出對像遣棄、疾病、傷害、死亡的恐懼等諸如此類的主題的感受與看法。敏感警覺的家長常常能夠從孩子的遊戲中表達情緒而獲得提示。隨後,他們可以將孩子的情緒感受提出來與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能正視情緒感受,並能從某些甚至是負麵的情緒得到感悟。

孩子情緒上的不安徵兆也會表現在他們的行為上,比如過量進食、胃口差、惡夢、頭疼或胃痛;已經會上洗手間的孩子,突然又開始尿床,等等。

假如孩子正在憂傷、憤怒、恐懼中,嚐試設身處地從他們的視角來看看這個世界,這樣對認識孩子是大有助益的。尤其當你自認為擁有許多豐富的人生經驗。比如,當家裏的一隻寵物去世時,作為大人,你的悲傷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化,直至消失;但對一個孩子來說,因為是第一次情感體驗,寵物死去給孩子帶來的衝擊波,要比你來得更為強烈、更為持久、更不容易從哀傷中解脫出來。因此,由於你和孩子的不同年齡和不同經曆,你應謹記,孩子是稚嫩、極易受到傷害的。

當你能深切感受到孩子的各式各樣的情緒感覺,你就算有了同理心,即情緒輔導的基礎。但有時在與孩子相處時,你感覺的可能是不令你開心的、不舒適的,你可以采取下一步驟,即認識到情緒產生是建立信賴和提供指導的一個良機。

認可情緒

“危機”一詞代表了“危機”與“轉機”的含義。不論“危機”是一隻破碎的汽球、一張退步的數學成績,還是一個朋友的背叛,這些負麵經曆都可以作為對孩子實行同理心、親近他們、給他們慰藉、建立親密關係、讓他們從危機與困境中解脫出來的一次不可多得的機會。

一個小孩傷心、生氣或害怕的時候,也是他/她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安撫一個處在負麵情緒下的孩子,也是讓我們“感到最像一位父母”的時候。通過認知孩子的情緒,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在負麵情緒麵前采取自我慰藉的技巧,從而使他們在人生中得到助益。

而一些家長忽視孩子的負麵感受,希望這些情緒會自動消散。其實並不然。孩子的負麵情緒隻有被論及,被認知,被理解,被同情時候,他(們)的負麵感受才會消散。因此,在孩子情緒未上升到爆發前,趁早認知孩子還處於情緒端倪的感覺是有意義的。假如你的孩子每次看牙醫時都很緊張,你最好在前一天就先試著探討他的感受,而不要等到孩子坐在牙醫診療室的椅子上大發脾氣的時候才來安慰他。

在孩子情緒未增強前就認知它們,也給家人一個風險較小練習傾聽和解決問題的的機會。如果你對孩子摔壞玩具或輕微擦傷表示關注與擔心,這些經曆就是發展關係的基礎。孩子知道你是他的盟友,他/她會與你一起合作相處。一旦當家庭中發生任何重大事件的時候,你倆就有共同麵對重大事件的基礎。

傾聽孩子

一旦了解了孩子的情緒,就為建立你與孩子的親近關係,為教育孩子、最後解決孩子的問題打下了基礎。現在你可以進入到情緒輔導中最重要的一步,即以同理心去傾聽孩子的心聲。

傾聽不單是指聽覺上的材料搜集。傾聽上的同理心更需要利用雙眼去觀察孩子情緒的肢體動作與表現。你需要運用想像力,從孩子身上透視整個狀況;用安撫、非批評式的語言來反饋你所聽到的,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最重要的是,你要用心真正地去感受孩子的情緒。

你需要專注於他/她(們)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和舉手投足。以前,你已無數次地觀察到孩子深鎖雙眉、咬緊牙關、煩躁地跺腳的樣子。從這些肢體動作中,你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緒表現嗎?記住,在與你長時期朝夕相處的經曆中,孩子其實早已習慣了洞悉你的一應肢體語言,因此你應當采用孩子已經耳熟能詳的肢體語言來表明你的感受。

坐在與他/她(們)同一高度的位置,放鬆自己,集中精神,認真地對待他/她(們)的事,並花時間在他/她(們)的事情上;積極回應從孩子那裏聽到和留意到的事情,同時肯定他/她(們)的感覺。以下是一個例子:

當郝冰收到大人們寄來的生日禮物時,4歲的弟弟郝雪生氣地提出抗議,說:“這是不公平的!”。孩子的爸爸說,“這有什麼好不容易高興的,今天是你哥哥的生日。”郝雪的感受被否認。現在,他除了對郝冰收到禮物一事產生妒忌外,還對父親不了解他的處境而感到憤怒。假如做爸爸的能以一句“到你生日的那天,你也會從祖父、祖母,甚至更多親戚朋友那裏收到禮物。”來感受郝雪當下的心情的話,情況也許就大為不同了:郝雪會想:“對呀,今天是郝冰的生日,我理應為哥哥的生日高興才是。”而且,他感到爸爸也很通情達理,理解到自己沒有收到禮物的心情。

一位母親也有類似經驗。有一天,她的女兒從學校回家後埋怨:“沒有人喜歡我。”

“不跟她爭辨事實是十分困難的,”這位母親說:“我知道她在學校裏人緣很好。當我帶著同理心並傾聽她的訴說後,女兒很快就開心了。我學到了當孩子談論自己感受時,做父母的最好是認真傾聽。”

另一則以同理心傾聽的例子是來自另一位母親與她9歲羅女兒雨西的一段對話。注意這位母親認知女兒感受的情境:

雨西:明天我不想去學校上學。

母親:不去學校?這就奇怪了。平時你是很喜歡上學的呀。你是否有什麼事情不高興?

雨西:對呀,有一點。

母親: 是什麼呢?

雨西:連我自己也不清楚。

母親:有時人確有一些讓人憂慮的事,可自己也不明白又是使你憂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