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協調家庭關係的技巧10(3 / 3)

雨西:對呀。

母親:我是說你顯得有點緊張。

雨西:(含著眼淚)對呀。可能是付羽和白冰的緣故吧。

母親:今天你在學樣跟付羽和白冰發生衝突了?

雨西:今天下課休息的時候,付羽和白冰莫名其妙地不理我。

母親:原來如此,那我們的小雨西就一定要難過啦!

雨西:不是嗎!叫你媽媽碰到這樣的事,你也會難過的。

母親:現在我懂了,你不想去學校,是因為擔心付羽和白冰又不理你。

雨西:對呀。每次我朝她們走過去,她們就頭也不回地走開。

母親:我的天那,如果我的朋友這樣對待我,我一定也會傷心透了 。

雨西:就是呀。我覺得自己好想哭。

母親:啊,我的寶貝(擁抱她,並用手掌在她背後不斷地撫摸著她)。發生這樣的事真讓我難過,我非常理解你的悲傷和憤怒。

雨西:謝謝媽媽的理解。明天,我如果去上學,我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做。

母親:因為你不希望你本來要好的同學傷害你。

雨西:我們以前一向都很好。現在,我一個人孤孤單單的。

就這樣,母親和女兒雨西的對話在深入地進行著。有好幾次,母親想告訴女兒該怎麼做,她想說:“不必擔心,明天付羽和白冰自動會改變她們的態度。”,或者說:“不要理她們,找其他新的朋友。”但是,她隱忍了,因為她想了解女兒的最終目的是要讓雨西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是一個好主意!假如母親直接告訴女兒“不必憂慮”,或者暗示一些簡單的解答,那一定是她將女兒問題視作為微不足道的、愚蠢的而加以輕忽。作為一位孩子的良師益友,在傾聽和回應女兒的事情後,母親探究處理事情的構想更進了一步。以下是對話的剩餘部份:

雨西: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母親:你希望我幫你想些可行的辦法嗎?

雨西:當然希望。

母親:或許你可以跟付羽和白冰談談你現在的感受。

雨西:我想我做不到,那肯定會非常尷尬。

母親:我能了解你的那種感覺,那是需要極大的勇氣。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是讓我們一起想吧。

(母親一邊說,一邊撫摸著女兒的背部。)

母親:你可以在等等看,或許付羽她們今天表現得較差勁,隔兩天對你又變得友善起來也說不來。

雨西:可萬一她們不會呢?

母親:我也沒有把握。你有別的辦法嗎?

雨西:沒有。

母親:有沒有其他人你想跟他們一起玩的?

雨西:沒有。

母親:比如,操場上和別人做些什麼的?

雨西:隻有踢球。

母親:你喜歡踢球嗎?

雨西:我從來沒玩過。

母親:啊。

雨西:羅蘭常常玩球。

母親:你是說你在營火會上認識的那個叫羅蘭的朋友?

雨西:是。

母親:我曾經在營火討論會上看到你跟羅蘭在一起,全然沒有一點尷尬。你可以請她教你玩球。

雨西:也許吧。

母親:好,那你就有了另外的辦法。

雨西:對呀,或許行得通。但萬一不行呢?

母親:看來你還是很擔心。好像你害怕沒人跟你玩。

雨西:媽媽,確實是這樣。

母親:那麼,沒有人完,你是否可以想一些一個人玩的事情?

雨西:你是說像跳繩、跳橡皮筋這樣的活動?

母親:對呀,比如跳繩。

雨西:我可以把繩子帶到學校裏去。

母親:對呀。沒有付羽和白冰,也沒有踢球之類的遊戲,你還可以有許多活動可做。

雨西:對呀,我可以這樣做。

母親:那麼現在何不就把你的跳繩放進背包裏,才不致於忘記。

雨西:OK,那麼我可以打電話問羅蘭明天放學後可不可以過來一起完?

母親:這是個好主意。

花一點時間,以同理心讓雨西發掘問題的解答。當傾聽情緒小孩訴求時,與他/她(們)一起探討問題,通常比簡單的對話來得更有效。

口頭上的情緒描述

情緒輔導中一個簡易卻非常重要的步驟就是,當孩子有情緒時,幫助他/她(們)去描述這一情緒。在以上例子中,郝雪的父親就是幫孩子確定“妒忌”這一不舒服的感受;雨西的母親則將女兒的問題描述為緊張、擔心、受到傷害、生氣、難過和害怕。提供一些字眼,可以幫助孩子將一種無形的、恐慌的、不舒服的感覺轉換成可以被定義、有界限、而且是每天生活裏正常的一部份東西。憤怒、憂傷、恐懼是每個人都有的經曆,也是每個人都能處理的。

情緒描述伴隨著同理心。一位父母看到孩子在掉眼淚就說:“你感到十分傷心,是嗎?”這樣,孩子不單得到父母的了解,語言還形容這種感受的強烈程度。

研究表示,情緒描述對神經係統有安撫作用,能幫助孩子從不安中較快地恢複過來。我們未確定產生這種安撫效果的原理何在,但依我的看法,對情緒的討論是牽涉大腦的左葉,即語言及邏輯中心。它能幫助孩子集中精神並很快將情緒平靜下來。

如前所述,教育孩子自我慰藉的影響甚巨。那些在年幼期就能平靜自身情緒的孩子,往往表現數項情緒智力的徵象:他們較專心、有較好的同輩關係、較優的學業成績、較為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態。

我們給家長的建議是,當孩子產生情緒激蕩的時候,適時幫助孩子描述他/她(們)的感情。孩子越能精確地以言辭表達他/她(們)的感受就越好。因此,試一下你能否幫助他/她(們)擊中自身當下情緒感受的要害。比如,當他/她(們)生氣的時候,他/她(們)可能同時感到失意、憤怒、混亂、被叛離、被輕視或妒忌。當他/她(們)難過時,他/她(們)可能同時感到受到傷害、被排斥、妒忌,並伴隨有空虛和沮喪之感。

記住,人們的情緒感受並不是單一型的,它們常常是混合的情緒。這對某些孩子而言可能造成煩惱了。比如,一個準備去夏令營的孩子可能對他/她的離家獨立感到自傲,但同時又有想家的擔憂。“每個人對於要出遠門都很高興,但我卻感到焦慮,”這孩子或許會想:“我究竟有什麼地方出了毛病?”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去探究他/她的情緒域,指出有兩種感覺是很正常的。

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一旦你花時間傾聽小孩的訴說並幫助他/她(們)了解及描述了他/她(們)的情緒感受後,你自然而然地發現自已被引入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這個過程可以多至5項步驟:(1)設規範;(2)確定目的;(3)思考解答;(4)評估解答;(5)幫助孩子選擇其中的一個解答。乍看起來,這一過程步驟,頗難處理,但經過演練,它通常很快就可完成。希望你的孩子也能通過這種簡短方式來解決情緒感受問題。

?設規範。在解決問題前,父母通常要對不適當的行為進行規範,這裏的行為包括父母自身的行為,尤其是小孩的行為。比如,一個遭受挫折的孩子以不適當的方式表達負麵情緒,如毆打同學、摔破玩具、謾罵。父母在了解了孩子不端行為背後隱藏的情緒,並幫他/她描述情緒感受。這樣可以讓孩子明了他/她的某些行為有不當之處,它們是不被容忍的。然後,父母可以及時指導孩子思考一些適當的方法來處理他/她的負麵情緒。

“你對韋偉拿了你的電動遊戲很惱火,”父母說:“碰到我也會這樣做。但你打他就是你的錯。你想想應該怎麼做才好呢?”或者父母可以這麼說:“你感到沒有坐到座位很窩火很正常,因為妹妹比你搶到座位,而且是靠著駕駛員旁邊的前座,她可以對前麵、兩邊的風景一覽無遺。但你用難聽的名字罵她就不對了。你是否可以用其他表現你感受的方法?”

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他/她(們)的感覺並非問題所在,而品行不當才是焦點。所有的情緒感覺和期望都是可被接受的,但並非所有行為都是可被接受的。家長的職責就是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對渴望設定規範。

要孩子改變情緒感受是不容易的。孩子的憂傷、害怕、憤怒等情緒不會因為你說一聲“不要哭啦。”或者“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感覺。”而自動消散。相反,如果你告訴他/她(們)擁有情緒感受的權利,但可以尋求較好的表達情緒感受的方式。這樣,孩子的性格、自尊與價值觀就不會受到傷害。他/她(們)也同時知道了有一個充份體諒的大人在身旁幫忙他/她(們)。

家長究竟如何規範孩子的行為?事實上,沒有確定的答案。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給孩子製定規距。依我的愚見,家長可以對寬容作一些指引。比如,小孩有孩子氣屬非常正常的情緒。就如美國情感教育家金諾所說的,父母應該接納“一個正常小孩所有的情緒,“孩子身上乾淨的襯衫很快會肮髒,孩子正常的行動方式是奔跑而非走路,爬樹也不失為一種孩子的正常行為,而鏡子是提供孩子做鬼臉用的。”允許這類行為,可以“給孩子帶來信心,增強他們表達感覺和思考的能力。”但過份寬容就是接受孩子的不良行為,因為過份寬容“給孩子帶來焦慮並增加孩子對無法給於的特權的得寸進尺的索要。”

金諾建議家長考慮使用“三區段” 行為規則,它分為綠區、黃區和紅區:

綠區包括被認可和合適的行為。這是我們要孩子采用的行為,所以可以允許他她(們)去做;

黃區是不被認可的行為,但由於兩項特殊理由而被容忍:一項是歲數上的的理由。4歲的小孩無法在學習書法的教室裏安靜坐著認真聽講;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會變得較為安分。第二項是身處困境的理由。一個5歲的孩子害感冒時鬧情緒別扭,一個十來歲的少女在父母離婚時對父母行使職權的視若無賭。你或許不會批準這種行為,但須讓她知道。退一步說,她的行為是情有可原的,因此可以加以容忍,但要告訴她被容忍完全是出於事情的特殊性;

紅區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容忍的行為,包括危害孩子或其他人幸福的行為,當然更包括不法的,或你認為邪惡的、不道德的、或社會不容的行為。

對孩子不適當的行為設限,家長應讓孩子知道遵從或違反這些規定的(嚴重)後果,良好行為的後果應得到正麵關切、讚揚、獎賞;不良行為可以不予關切、理睬、某些特權的喪失,以至某種(些)形式的懲罰。假如行為不端與處理結果前後一致、公平,孩子的反應效果也是最佳的。

對於如3至8歲的幼童,“暫停”是一個對孩子行為不端作出處理的較為有效的方法。正確的使用方法是,孩子被短暫地隔離,不得與同輩和照料者有正麵接觸。假如運用的當,該方法可以很有效地阻赫孩子的不端行為,使他/她(們)得以平靜下來,並開始一個較正麵的行為。遺憾的是,太多家長和照料者不正確地運用“暫停”方法,他們除了隔離,還加上粗暴言行,讓孩子感到被排斥、被侮辱,自尊性受到極大挫傷。這種人格損傷的做法對孩子的情緒教育與事無補。為此,我們呼籲,請父母前往慎用時“暫停”法。

另一種家長對孩子的不端行為常用的管教手法是打一頓。比如,在1999年在上跌海對麼學校的500名初中三年級學生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84%的學生在幼年時曾遭父母的罵,其中34%的學生曾遭受來自父母的體罰,留下生科記憶。許多打孩子的家長解釋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讓使孩子“行為端正解”。其實,許多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痛而被迫遵從父母之命。問題在於,這種“立竿見影”的管教手法,是未經與小孩討論的,是以不尊重孩子人權為前提的,即便一時製止了他們的不端行為,但卻是以斷絕教育孩子自我控製、自覺解決問題為代價的。從長遠看,打孩子沒有任何可取的效果。反而,打罵常常造成反效果,使孩子感到父母管教方法上蒼白無力、手法不公平,是“弱肉強食”式的,並可能從此種下怨恨父母的種子;更重要的是,常常在打罵聲中成長的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用打罵等粗暴的管教方法,也成為孩子行為的示範,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就產生打罵是得逞的一個合適方法。研究發現,常常挨罵的孩子,較容易毆打他們的同伴,尤其是毆打那些較他們瘦小軟弱的同伴。研究同時顯示,挨罵的小孩,其侵略性與所受體罰有著很強的關聯度。從小遭受父母打罵的孩子,到少年後較常發現毆打父母的行為;成年後,他們在人際關係上也較容易采用暴力行為。最後,那些童年被體罰的人也較不會照顧年邁的父母。

允許孩子保留他們的尊嚴、自尊及權利,這樣的規範會讓情感教育更成功。當孩子明白設定的規矩,他們從一開始就較不會犯錯。當父母被視作公平、可靠的盟友的情況下,孩子就較容易與父母一起共同解決問題。

?解決的方法。與孩子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家長的主意是一大幫助,尤其是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重要的是避免越俎代皰。假如你真的希望孩子能有所收獲,你應該極力鼓勵他/她(們)獲得自己的想法。如何處理好孩子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年齡大小。大部份10歲以下的孩子沒有立體抽象思維的頭腦, 因此,要他/她們頭腦裏同時擁有超過一種以上的選擇是困難的。所以,一旦當作為父/母的你有一個好的見地,在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很可能不會去考慮其它途徑,而直接采用你提出來的建議。

對於年紀稍大的孩子,你應努力與孩子一起思索可能的辦法。為了幫助孩子產生有創意的解決辦法,你一開始就先告訴孩子沒有想法的孩子是愚蠢的,而你惟有到最後才從所有的可行辦法中選擇最好的。要向孩子表明你對這一選擇過程的看法。近來任靜在幼稚園理與同伴的友誼關係出了問題。這使我得以有機會與她嚐試上述技巧。那天,她被這個問題弄得心煩意亂的連上學也不想去了。

我決定不告訴她怎麼處理,隻是問她的想法是什麼,同時給她助她思維的暗示。以下是我們的對話內容:

任靜:我今天不想上學,因為遊泳課需要一個搭檔,小菱一直想跟我作伴,但我卻想跟莉莉在一起。

我:這就是你今天不快樂的原因嗎?

任靜:是的,真的好煩。

我:你準備怎麼解決呢?

任靜:我也不知道。我喜歡小菱,但我討厭一直跟她搭檔。或許我可以在小菱跟我講之前先與莉莉講好。

我:這是一個好的辦法。你速度必須真的要快啊,不過你應該做得到。

這時候,我有一股想提出自己見解的衝動,但我知道,為了任靜的成長,我最好還是忍住不說。於是,我還是在一旁輔導她,希望她能從自己的觀點和經曆來解決問題。

我: 你還沒想到其它辦法?

任靜:沒有。

我:讓我來提醒你。你是否記得以前你也曾有過相同的煩惱和沮喪?

任靜:當然有,還挺多的。例如以前咚丹常常拉我的頭發。

我:對了,我記起來了。可那時你是怎樣處理沮喪情緒的呢?

任靜:有一次,我走到他麵前告訴他我希望能和他談談。

我:有效嗎?

任靜:那次談話後,他就停手啦,他還向我賠禮道歉

我:上次處理的方法是否可以同樣用在處理這件事情上?

任靜:啊,有了,或許我可以跟小菱先談談,告訴她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一個搭檔形式,這次我與莉莉,下一次再是我們。我解釋說,這樣我們可以從不同的人那兒學到更多的東西。

我:哦,多麼聰明的寶貝。現在你有了兩個方案。我知道你還會有更多的好主意!

?評估方案。現在,鼓勵孩子考慮每一個主意,並對它們提出一些問題,如: “這個方案公平嗎?”

“這個方案有效嗎?”

“它有把握嗎?”

“我會怎麼感覺?其他人又會怎麼感覺?”

這是你倆在共同探究方案時對孩子的某些行為想法進行設限的另一個好機會。比如,任靜因為遊泳搭檔問題想時,提出了留在家裏以逃避問題的建議。我可以指出這樣做不妥當,因為任靜能夠回避那一天,可到了第二天,她仍然要麵對小菱,而遊泳搭檔問題並沒有因為不去學校就消失了。這類對話也給家長增強了家庭價值觀的機會。我可能對任靜說:“我認為你最好麵對你的問題,而不是留在家中逃避它們。”我也可以利用這個情況來加強任靜的友誼觀:“我很欣慰你對同學負責的態度,明白不做遊泳搭檔,但仍然可以交朋友。”

?選擇方案。一旦和孩子探究完對方案的各種分歧和看法後,鼓勵他/她(們)選擇一種或幾種方法以作嚐試。鼓勵孩子自己思索,但也給出你的寶貴指導意見。直言告訴孩子你曾經有過的經曆,即你在年輕時是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讓孩子明白:他她(們)從過去的經驗中學到了什麼?他/她(們)的選擇方案中有些什麼錯誤?什麼決策是他/她(們)感到應該自豪的?在幫助他/她(們)解決困難的時候不要忘記灌輸你的價值觀。

幫助他/她(們)從錯誤中獲益。假如你孩子選擇的方案被你看來是行不通但又無害時,你應鼓勵他/她(們)不妨故且一試。錯誤的選擇也是一種經曆,“吃一虧,長一智”,相信孩子會在事後證明是一個失敗的選擇後重新製訂新的可行的方案。

一旦做了選擇,幫助他/她(們)具體實施方案。比如,一對姐妹為了家務吵嘴。鼓勵孩子達成基本協議,指派各自的任務,並訂立對調任務的時限。

另外還有一套評估成效的辦法。比如,這對姐妹同意在試一個月後再討論它的效果,如有需要再做修改。如此一來,孩子逐漸了解到,辦法是可以一邊進行一邊修正的。

當孩子選擇一個行不通的方案時,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之後,重新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讓孩子了解到,一個意見的取消並不表示這番努力是白費的,指出這隻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份,而且每一次調整隻會讓他們更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