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天下沒有人可以負我(2 / 2)

第五,關羽離開曹操,去投奔敵營,畢竟內心還是懷有愧疚心理的。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關羽又寫了下“尚有餘恩未報,候他日以死答之,乃羽之誌也”以尋求內心的平衡與安寧。關羽此刻寫下這幾個字並不要緊,也許隻是為了迎合禮儀上、心理上的一些需要,但這又是一種書麵的承諾。我們知道,書麵文字的威力是巨大的,這也決定了關羽日後必須以“死”來回報回饋曹操的恩德。

關羽寫好信,吩咐手下眾人將累次所受的金銀,登記造冊,一一封存,又意味深長地看了“漢壽亭侯”的金印一眼,將其高高懸掛。封金掛印畢,關羽又令人將信送給曹操,請二嫂上車,另帶男女二十餘人隨行服侍,就此開始“千裏走單騎”的艱辛旅程。

關羽手提青龍刀,護送車仗徑出北門。門吏正待阻擋,關羽怒目橫刀,大喝一聲,門吏畏懼,紛紛退避。車仗就此直奔官道進發。

再說曹操收到關羽的信,展開一看,呆坐半晌,這才說出一句來:“關羽,他竟去了!”

這一刻,曹操內心的失落、懊惱、後悔、自責、無奈,何其複雜!隨後,有人來報,關羽封金掛印,片縷不帶,隻與原跟從二十人,小車一輛,隨身行李,平明時分出城而去。

曹操回過神來,立即召集眾人商議。眾人聞訊皆驚,議論紛紛。正在此時,將軍蔡陽挺身而出,說:“我願率三千兵馬,前往追擊,必當生擒關羽,獻於丞相。”

曹操搖了搖頭,說:“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來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

蔡陽等人十分不解,最想留住關羽的人就是曹操,而關羽不辭而別後,第一個為關羽辯護的人竟然也是曹操。竟然還要我們向他學習,難道是要我們學習他的忘恩負義、不告而別嗎?!

蔡陽還待分辯,曹操大聲斥退,不讓他前去追趕。

讓曹操名聞天下的一句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令天下人負我。”那麼,今天關羽辜負了他,為什麼曹操竟然心平氣和,不惱不怒,要成全關羽呢?

其實,曹操內心何嚐不惱不怒?他此刻內心的認知失調早已達到極點!

他萬分不願放關羽走路,但也不能違背曾經公開宣示過的“關三條”。在這兩者的衝突之下,既然他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就隻能改變自己內心的態度——將不願放關羽走,轉變為同意、支持、維護關羽的走!

盡管這是一個極其痛苦的轉變過程,但就心理學而言,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為由對伊拉克發動了戰爭。戰爭伊始,僅有百分之三十八的美國人認為即使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武器,這場戰爭也是正義的。大約有五分之四的美國人相信他們的軍隊會找到這些武器,並且支持這場戰爭。但是,在戰爭中,伊拉克並沒有使用這些武器,這就讓戰爭的大多數支持者感覺到了不協調,尤其是當他們看到戰爭對伊拉克造成的巨大破壞和傷害後,這種感覺變得更為強烈。為了減少這種不協調帶來的不快感,一些美國人修正了關於政府開戰的原因記憶。這些原因從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被解釋為從殘暴的種族滅絕統治下解放被壓迫的人們,並為中東的和平與民主打下基礎。戰後一個月,曾經少數的支持性觀點變成了多數觀點,百分之五十八的美國人在即使沒有找到此前宣稱的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情況下仍然支持這場戰爭。唯有轉變態度才能讓自己的內心平安。盡管這種轉變是一般人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的。

但是,我們別忘了,曹操始終是一個資源配置的絕頂高手。既然關羽之走,已經勢不可當,那麼,當務之急就不是去阻止、懲罰、報複,而是必須順應此事,從這件事中榨取最大的資源效用。實際上,“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令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曹操老早就不講了。當初說這句話的時候,曹操正處弱勢,又正值年少輕狂。現在,作為一個非常成熟的政治家,即便曹操心裏還是會這樣想,但再也不會公之於眾了。而且,曹操的想法已經更進一步了:即使天下人負我也不要緊,我也會讓“負”轉為正,讓“負”為我所用。從這個角度來說,天下無人可以負我!

曹操內心這些高妙、微妙的想法,像蔡陽之流又哪裏會知道呢?

心理感悟:逃避、拖延有助於事情往自己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