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虛情假意易騙人(2 / 2)

卞喜一時失語,關羽怒道:“我以為你是好心好意請我赴宴,沒想到暗藏禍心,早已埋伏下刀斧手,要取關某性命,卻也沒這麼容易!”

卞喜見計謀泄敗,急叫:“左右趕快下手!”

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紛湧而出,來殺關羽。關羽搶過隨從手中大刀,掄開刀風,所向披靡。卞喜見勢不妙,急忙往後院逃跑。關羽哪裏肯容,大步趕上,一刀將卞喜劈成兩段。關羽急忙來看二嫂,早有卞喜部下兵士團團圍住,幸好尚未下手,料是卞喜輕視二位夫人不過是女流之輩,隻需集中精力對付關羽即可。

關羽揮刀,大叫:“卞喜已死,誰敢為敵?”趕散兵士,保護二嫂。

普淨過來相見,關羽稱謝不已:“若不是法師相救,早已被卞喜這賊害了!”為了二嫂平安,關羽不敢久留,當即向普淨告辭出關。普淨說:“貧僧在此地也難容身了,我也馬上收拾衣缽,往他處雲遊去了。咱們後會有期。”

卞喜早已得知孔秀、韓福因為阻攔關羽被殺,為什麼還要和關羽為敵呢?

這也是出自“自我服務偏見”的判斷誤差。孔秀是自以為武藝可以匹敵關羽,韓福雖知自己武藝不及,但卻自以為智謀可勝關羽。但這兩人表現在外的形式都是直接和關羽對抗而死。對卞喜來說,這兩人都是死於直接和關羽硬拚(韓福所謂的計謀,外在形式並不明顯)。所以,卞喜就作出了這樣一個判斷:你們打不過關羽,我承認我可能也打不過關羽。但是,你們哪裏有我的智謀厲害呢?我隻要假裝和關某友善,事先埋下伏兵,騙他到鎮國寺赴宴,酒酣麵熱之時,關羽必無防備,我隻消喚出刀斧手,關羽必然身首異處,我自然是大功一件!卞喜這一招,技術含量頗高。關羽實際已經鑽入他的圈套,若不是巧遇普淨,關羽的千裏走單騎就要永遠停止在沂水關了!

那麼,普淨為什麼要冒著巨大的風險相救關羽呢?要知道,卞喜擁關自重,鎮國寺正在其管轄之下,稍有不慎,不但關羽難以幸免,普淨自己也是難逃一死。

普淨和關羽的老鄉關係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決定因素。前麵我們曾經提到過劉備通過運用“接近性”法則贏得了關羽、張飛的衷心愛戴。這裏再深化說明一下。接近性可以分為先天存在和後天營造兩種。劉備主動運用的“食則同器,寢則同床”屬於後天營造的“接近性”。像因為血緣、地緣等因素造成的親友關係、同鄉關係則屬於先天存在,是不可選擇的。人們往往因為相互間的接近、一致而相互喜歡。普淨和關羽可以說是少年玩伴,在早期就建立了親密的關係,深厚的感情。相隔二十年後在異地相逢,曾經的記憶和感情都在這一刻重新煥發出加倍的生機。

普淨知道卞喜早已布下伏兵,要暗害某人。事先他並不知道到底是何人將會遇害。迫於卞喜的淫威,普淨也可能裝聾作啞,畢竟事不關己,最多為了平息內心的不安,為這無辜遇害的人念上幾聲佛號罷了。但一旦當他得知卞喜要害的這人竟然是他的至近老鄉關羽後,普淨就不能無動於衷、坐觀其變了。但他還是畏懼卞喜的威權,所以也不敢直言,隻是委婉請關羽進入方丈敘舊,通過暗示的方式提醒關羽。如果關羽愚鈍,不能理解,恐怕普淨也隻能苦笑無奈了。

而且,關羽殺了卞喜之後,普淨也立即收拾衣缽,迅即遠離,充分說明了普淨內心的恐懼不安。可見,普淨的這個行為,確屬不易。普淨之所以對關羽援之以手,除了同鄉關係之外,還有一個因素。這就是宗教信仰。信仰對一個人的價值判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普淨是佛門中人。佛教的主旨是抑惡揚善,普度眾生。對普淨來說,身為一寺長老,必然要讓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信任相一致。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內心不會產生認知不協調,才能讓其他的僧眾更加信任服從自己的管理。

當然,由於身處亂世,刀兵盛行,保命是第一位的需求(保自己的命比保別人的命更加重要),宗教信仰對人的約束作用大大減小。如果普淨真的對卞喜的陰謀袖手旁觀,盡管這對他的威望有所損害,但寺內僧眾還是會對他的不作為表示理解。

總之,老鄉關係帶來的接近性和宗教信仰帶來的一致性,這兩個因素起了疊加效應,促使普淨鼓起了勇氣,和手握重兵的卞喜作對,揭發了卞喜的陰謀,挽救了關羽的性命。如果隻存在兩個因素中的一個,卞喜的陰謀也許就會成為現實。

心理感悟:當虛情假意帶著麵具出現,信任往往會對其一見鍾情,墜入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