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渾身有嘴也難剖白(2 / 2)

所謂基本歸因錯誤就是,當我們在解釋他人的行為的時候,我們往往用性格歸因,即將他人的行為認定為是這個人內在性格、意圖等內部特點的直接反映。而當我們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卻往往用情境歸因。

舉例來說,當別人考試沒通過,我們會認為這是他比較蠢笨,或是不夠努力(主觀因素)。而當我們自己考試失敗時,我們會認為題目出偏了,環境太吵了等(客觀因素)。當別人很窮時,我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很懶(主觀因素),當自己很窮時,我們認為這是因為自己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沒有遇到好的機會(客觀因素)。當別人爽約未到,我們會認為個人品性不好,言而無信(主觀因素),卻不知道他可能在赴約路上遇到車禍,昏迷不醒,被送醫院(客觀因素)……

總之,別人的錯誤一定是他存心犯的,自己的錯誤則一定是環境造成的。所以,基本歸因錯誤實質上也是一種偏見,是一種低估環境對他人行為的影響程度的偏見。

回到張飛的判斷上來。張飛一口認定,關羽投降曹操是因為他主觀上意誌薄弱,貪生怕死,經不起誘惑,這是典型的性格歸因。而關羽則認為自己確實是被逼無奈,迫不得已。這是典型的情境歸因。張飛根本不考慮當時的環境出於什麼樣的狀態,他隻是根據最後的行為結果來判定關羽的內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和自己已經不再是一條心。關羽的那些內心掙紮、煎熬則是張飛根本不會看見的。既然關羽已經違背了桃園結義的誓言,那麼疾惡如仇的張飛勢必要將他殺之而後快。

不要說張飛,即使是關羽的兩位嫂子,當初關羽投降之初,又何嚐不是這樣認為的呢?隻不過當時的情境容不得她們質問關羽,而隻能委婉地表達不滿罷了。當關羽善意隱瞞劉備的消息,二嫂的第一反應就是讓關羽割了自己的腦袋,去盡享榮華富貴。這就是非常有力的一個證明。關羽的這兩位嫂子,是通過此後的一係列對關羽的觀察,才最終認定他並沒有變心的。但張飛顯然不像這兩位嫂子有這麼好的耐心,來仔細詢問了解當時的情況,他要立即作出決斷,一刻也不能等待。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關羽苦苦解釋,二嫂、孫乾也在一旁幫腔,張飛卻仍然聽不進去呢?這又牽涉到另外一個概念——信念固著。

羅斯和安德森在1982年的時候,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首先給參加實驗的被試灌輸了一種錯誤的信念,然後要求被試解釋為什麼這種信念是正確的。最後,研究者告訴被試真相以便讓他們徹底否定最初的那個錯誤的信念。盡管被試被告知,最早的那個信念是為了實驗而憑空捏造出來的,但隻有25%的人接受了新的正確的信念,仍然有75%的被試堅守最初的那個錯誤信念。

實驗結果表明,一旦人們為錯誤的信息(或判斷)建立了理論基礎,那麼就很難再讓他們否定這套錯誤的信息了。這種現象就叫做信念固著。所以,當張飛犯了大多數人都會犯的基本歸因錯誤後,他內心的判斷已經固著,任憑你們怎麼勸說,都不能改變他的最初的判斷。而且,當這種信念、判斷在內心明確、固著後,就會影響到對其他相關信息的判斷,傾向於將一些模棱兩可的信息理解為與固著的信念相一致的方向。

當孫乾幫腔關羽,說關羽是來尋張飛的時候,張飛並不這樣想,說:“哪裏是來尋我的。他怎麼會安如此好心,他必定是奉了曹操之命來捉我的!”

關羽借機插言分辯道:“我如果要來捉你,怎麼可能單人獨騎來呢?必然要帶大批軍馬前來啊!”

張飛看見遠處煙塵滾滾,軍馬奔騰,用手一指,說:“你還狡辯!那裏不就是你帶來捉我的軍馬嗎?”不由大怒,挺起長矛,又搠向關羽。關羽急忙叫停,回頭一看,果然是一彪軍馬來到,旗號翻飛,正是曹操陣營的軍馬。

關羽暗叫一聲“苦也!”難道曹操放自己走,竟然是為了放長線釣大魚,好一網打盡嗎?隻怕今天自己渾身是嘴,也難以向張飛解釋清楚了。

殊不知,來的正是關羽的救星。若不是這個救星到來,關羽今天斷然過不了張飛這一關。

心理感悟:對我們來說,他人的一切理由全都是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