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記者滾進女記者被窩(2 / 2)

據韓國新聞記者協會的數據稱,韓國總人口4800萬,每天出版報紙152種,每天的發行總量是1600萬份,平均三個人一份,基本覆蓋了韓國所有的家庭。統計同時表明,韓國報紙發行量多年來一直呈穩步上升態勢。

《朝鮮日報》、《東亞日報》、《中央日報》,從發行量、影響力、贏利能力方麵來衡量,是韓國現今排名前三位的大報,俗稱“朝中東”。其中《朝鮮日報》和《東亞日報》是韓國曆史最悠久的兩家報紙,均創辦於具有曆史意義的“三一”反日獨立運動之後不久。這兩家報紙都以其獨立的編輯政策及其對輿論有較大的影響而聞名。

初到韓國的中國人,在報攤上冷丁看到《朝鮮日報》往往會嚇一跳,因為它的報名就是這四個漢字“朝鮮日報”。一時間你會誤以為它是中文報紙。該報每日發行量高達250萬份左右,1920年創刊後,1940年被日本人勒令停刊,1945年複刊。據美國一家機構調查,韓國讀者心目中“最有影響力的報紙”第一名就是《朝鮮日報》(29.8%),《東亞日報》(14%)位列第二,《中央日報》(12%)則排第三位。

《東亞日報》同樣創刊於1920年,現在的日發行量200萬左右。作為一家傳統大報,《東亞日報》目前正麵臨著來自《中央日報》的強大壓力,兩家一直在競爭發行量及影響力的第二把交椅。中央日報創刊於1965年,對外提供包括報紙、書刊出版、有線電視和因特網在內的多種類型服務。

《中央日報》日發行量約為180萬份,雖然不及《朝鮮日報》及《東亞日報》,但其背後有三星集團支撐,財大氣粗,競爭力十足。盧武鉉時代,政府限製企業投資新聞媒體,三星表麵上退出了《中央日報》,但韓國政商兩界都清楚,《中央日報》依然屬於三星係。為此,李健熙會長涉嫌虛假轉讓股權,後來還險些成為受審的罪狀之一。

韓國的大報,除了努力辦好新聞之外,還非常注重參與社會活動,舉辦表演藝術節,頒發藝術獎,主辦馬拉鬆比賽,組織各種論壇等。這些活動一方麵擴大了報社的影響,另一方麵還可以從中贏利。比如,主辦民眾馬拉鬆比賽,收取報名費,報社在這一項上每年都會有過億的收入。有些報社,專門設有“馬拉鬆部”,全權負責馬拉鬆比賽的宣傳推廣與組織工作。

韓國報業暫時還沒有像美國一樣出現普遍危機,一個重要原因是韓國人熱愛閱讀,這一點,在地鐵和公共汽車上就可以看出來。首爾地鐵上,聊天的人很少,幾乎是人手一份報紙或書。韓國互聯網的發達程度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排名前列,但依然能保持著龐大的紙媒閱讀人口,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