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激流06(1 / 1)

我要去巴黎

文/感 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隻有兩歲,靠種葡萄為生的父母帶著他移居到了法國。父親不懂法語,在法國找不到工作,所以,這個家庭陷入了貧困的危機,並在溫飽線上苦苦掙紮。

1934年,十三歲的他勉強小學畢業,為了生計,就不得不輟學到一個小裁縫店當學徒。正是這份工作,讓他對服裝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吃不飽飯,他卻經常跑到劇院的舞台後麵去觀察演員們的絢麗衣著,然後仔細地揣摩這些衣著的造型。有時,他喜歡站在百貨商店外麵,癡迷地看著櫥窗裏的那些新款服裝,回家後便異想天開地在本子上畫一些奇怪的樣式,他的父母沒有想到,孩子的這種自娛自樂,竟會成為他一生的事業。

十九歲那年,他騎著一輛舊自行車,馱著一隻破木箱,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到了那裏,他才發現自己連住的地方都找不到。吃不飽睡不安,他隻好四處流浪。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亂世之中,他再遭厄運,因為一次偶然事件,他被關進了監獄,飽受煉獄生活的折磨。雖然失去自由,但他對服裝設計的喜好依然不改,沒有紙和筆,他就用手指在牢房的地上畫來畫去。兩年後,他終於獲釋,身無分文的他又開始四處遊蕩。直到走投無路時,他才不得不離開巴黎,來到法國南部城市維希,重操舊業,在一個服裝店做學徒。

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所以,他非常用功,一絲不苟地學習,掌握製

衣的每一個細小環節。經過三年清苦的學徒生涯,他逐漸成為店裏最好的裁縫。

但他一直想念著巴黎,他認為隻有那裏才是自己的舞台。

1945年,他重返巴黎,在一家叫“帕坎”的時裝店做設計。當時,許多社會名流都在這裏訂做服裝,設計師的壓力可想而知。由於不堪重負,每天都有設計師被淘汰,所以,老板沒有對這個學徒抱太大的希望。但他從這個最艱難的挑戰中看到了人生轉機的希望,他決定全力以赴。為了能設計出讓顧客滿意的服裝,他廢寢忘食、絞盡腦汁,那些日子裏,服裝設計是他生活的全部,甚至連吃飯、走路也在想著這些。一天,當他在大街上行走時,一位漂亮的姑娘讓他眼前一亮,姑娘全身的線條恰到好處。他想象著,如果她穿上自己設計的服裝,一定會令人耳目一新。於是他不由自主地跟在了姑娘後麵。發現有人跟蹤,姑娘便拐進一個胡同拚命奔跑起來,他卻窮追不舍。姑娘終於發怒了,警告他如果再跟著自己她就報警。他此時才恍然大悟,誠懇地告訴她,自己是一個服裝設計師,見她的身材不錯,想請她做模特,跟著她,隻是怕失去這個機會。

正是這種癡迷,讓他的創造能力有了一次次飛躍,他成了時裝店裏最優秀的設計師。但他並未就此滿足,他決定憑著學到的知識,來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地。三年後,他在租來的簡陋小屋裏,第一次推出了自己的女裝設計,結果一舉成名,震驚了整個巴黎。

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一個沒有讀過幾天書的小裁縫,在戰勝苦難與孤獨之後,終於與成功牽手。直到現在,他仍然主宰著全球時尚領域最前沿的部分,他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裁縫。他的名字叫皮爾·卡丹。

很多人在與苦難的鬥爭中敗下陣來,而隻有那些一直堅持到最後的人,才會成為為數不多的成功者。所以,千萬不要拒絕苦難,因為苦難的下一站往往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