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意義
文/王 飆
在英國有一個叫布朗的牧師,一生不知曾聽到過多少人臨終的懺悔,許多人在生命鮮活的時候,常常鬱積於胸、心煩意亂;感歎春風不度、天不遂願;抱怨生不逢時、誌不得展;直到生命走到了終點,才恍然大悟:本來應該將自己心靈的種子撒向廣闊的原野,去擁抱陽光、痛飲雨露,享受繁花盛開的浪漫,享受果實成熟的快感,享受挑戰狂暴天氣的激情,享受含風搖枝的舒展;沒想到卻將這種子誤播於隙穴牆腳,因陽光不足、營養不良而葉黃枝蔫;如此的委頓虛弱,除了抱怨風強雨猛,哀歎命運無常之外,還有什麼能力呢?所以,許多人在臨終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假如生命可以重來……”
“每一個人的死亡,都足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布朗晚年的時候曾在一本書中寫道,“決定一個人一生命運的是自己對生活之路的選擇,就如同樣的琴,有人喜歡用它奏出哀怨絕倫的悲音;有人喜歡用它奏出舒緩平靜的旋律;有人喜歡用它奏出慷慨激昂的豪歌。對於任何一個臨終者來說,他將永遠地告別那把他曾經彈奏了一世的生活之琴,這一次,除了無條件地接受死亡之外,上天已不再給他任何選擇的權力。對於死者來說,隻有經曆,已沒有了假如。如果說臨終者留給世界最後的一句話是:‘假如生命可以重來……’那麼,這個‘假如’恰恰正是對生者最深刻的心靈啟迪!這就是死亡的意義之所在。”
假如生命可以重來,臨終者一定在想:那麼,絕不會再以一個悲觀者、受
害者的心態麵對這個世界,而是要點燃心底的激情之火,舒展胸中的浪漫情懷,要像新綠的嫩芽一樣渴望雨露和陽光,要像初出港口的帆船一樣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夢想,要像羽翼未豐的雛鷹一樣期待著乘風入雲的飛翔。懷著一顆快樂的心,生活的原野裏就開滿美麗的鮮花,歲月的天空中就日清月朗,生命就是一場豐盛的、有著享用不盡美味佳肴的宴會。
假如生命可以重來,臨終者一定在思索:那麼,絕不會再做一個被黑色的憂鬱幽禁於一隅的囚徒,而是要像一個比風還自由的行吟詩人一樣,去享受大自然的雄壯和美麗。那每一座青山雪峰,那每一條江河溪流,那每一片大漠莽原,都將成為最豪邁激昂的詩句;那每一樹的蟬鳴,那每一聲的鳥唱,那每一陣的雁叫,都將成為最美妙的音符在琴弦上奏響。一個人的心靈如果得到了大自然的滋養,那麼,他便會胸襟寬廣、目光長遠、氣概超凡,而不會戚戚於個人之念、沉淪於一己之欲。
假如生命可以重來,臨終者一定在祈求某種奇跡的出現:那麼,絕不會再讓心中充滿猶豫、狐疑、嫉妒和猜忌。狹隘的心胸,猶如曲折窄小的山溪,日夜奔騰而得不到一分鍾的平靜,隻有像大海一樣的寬容和沉靜,才能讓一切汙穢永沉水底;讓胸懷像藍天一樣的空曠,就能以坦然一笑來化解敵意;讓誌趣像白雲一樣的高遠,就能以自嘲來化解攻擊。懷著一顆溫柔敦厚的心來欣賞世界上的一切,世界便會回報你以快樂、幸福和美麗。
假如生命可以重來,臨終者一定在幸福地幻想:那麼,絕不會再在失敗麵前灰心喪氣,不會在逆境中意誌消沉,要像洶湧的大江,劈山越澗,曲折迂回,載著夢想,一往無前。平庸是平庸者走不出的低穀,成功是成功者不懈追求的高度。當心靈感受到某種偉大的聲音呼喚的時候,我將不再說“等有了時間”的話,而是立即投身進去,心無旁騖,打造人生的價值,鑄就生命的輝煌,享受成功的鮮花,享受人們充滿崇敬或者嫉妒的目光……然而,大自然的鐵律是無情的,臨終者渴望中的奇跡也不會出現,但是,這奇跡不正是我們每一個還生活在陽光下的人們正在享受的恩惠嗎?為什麼不讓臨終者的“假如”,變成時刻鳴響在我們心靈深處的警鍾呢?有一點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懂得:這個世界雖然是屬於所有活著的人們的,但是,這個世界上的幸福、快樂、成功、希望和美麗,卻隻屬於那些懷著一顆感恩之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