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資本論》——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光輝巨著
必讀理由
《資本論》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內容,被稱為工人階級的聖經、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資本論》是馬克思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的源頭,它的問世是政治經濟學史上的偉大革命,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從1867年第一卷問世140多年來,許多東方和西方的政要、學者都一次又一次地捧起《資本論》向馬克思求教。就連西方經濟學家也普遍認為,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最好是從《資本論》開始。馬克思的真知灼見不但在社會曆史的深處熠熠生輝,在當今的舞台上仍然獨領風騷。
馬克思——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
見《共產黨宣言》篇。
深度解讀
1848年革命失敗以後,國際工人運動暫時處於低潮之中,馬克思流亡倫敦,開始認真地研究政治經濟學問題。他廣泛閱讀和收集了有關的文獻資料,深入研讀了1500本以上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錄和筆記,並在此研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他的理論。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正式出版,《資本論》的第二、三卷由恩格斯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在恩格斯去世以後,考茨基在1905年到1910年編輯出版了第四卷《剩餘價值理論》。
《資本論》是馬克思“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傾注了畢生心血寫成的一部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集中體現了馬克思對社會科學理論的偉大貢獻。馬克思在理論上的兩大發現即曆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在《資本論》中得到了密切的結合、全麵的貫徹和最充分、最係統的闡述。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用唯物史觀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發展和向更高階段運動變化的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製度的曆史暫時性,並在研究中進一步豐富了曆史唯物主義。同時,《資本論》詳盡地論述了剩餘價值及其規律,通過揭示雇傭製度的本質,揭示了無產階級受剝削、受壓迫的根源;同時也揭示、論證了無產階級作為資產階級的掘墓人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者的曆史任務。
《資本論》共分為四卷。前三卷探討了剩餘價值的生產、流通和分配的過程,構成了一個以資本和剩餘價值為核心的理論體係。第四卷《剩餘價值理論》是曆史的批判的部分。四卷《資本論》是具有內在聯係的科學和藝術的整體,理論部分和學說史部分是緊密聯係和相互補充的。
第一卷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核心問題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第一卷共分7篇25章。
第一篇研究商品和貨幣。馬克思首先揭示出: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二者的關係形成了商品的內部矛盾。
在第二到第六篇研究資本怎樣產生剩餘價值,揭露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這是馬克思全部經濟理論中最根本的問題。
第七篇研究資本的積累過程,亦即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的進程及其後果,但在本篇馬克思還隻是對個別資本再生產過程進行分析的。這樣《資本論》第一卷對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
1848年,一股波瀾壯闊的革命浪潮席卷整個歐洲,這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最後一波,也是無產階級革命開始萌芽的時代。革命失敗後,馬克思開始認真研究政治經濟學。
《資本論》第二卷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中心問題就是剩餘價值的流通和實現的過程。第二卷是第一卷在邏輯上的繼續,本卷所講的資本流通既包含著勞動力商品的流通,又包含剩餘價值的流通。
第二卷共分3篇21章。第一篇和第二篇從生產和流通相統一的觀點來研究資本的循環和周轉,探討個別資本流通的形式和條件。
第一篇研究資本的形態變化及其循環,它的前4章主要分析資本的形態變化,後兩章分析流通時間和流通費用問題。
第二篇研究資本的周轉,也就是把循環當作周期過程來考察。
第三篇研究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