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科學革命的結構》——科學哲學史家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嶺
必讀理由
托馬斯?庫恩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是現代思想文庫中的經典名著,作者從科學史的視角探討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的本質,第一次提出了範式理論以及不可通約性、學術共同體、常態、危機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的觀點,深刻揭示了科學革命的結構,開創了科學哲學的新時期。是從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的學者們不可不讀的基本文獻,引導了科學哲學界的一場認識論的大變革,成為科學哲學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嶺。
托馬斯?庫恩——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家
托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7月18日-1996年6月17日),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代表作為《哥白尼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結構》。
1922年7月18日生於辛辛那提。1943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物理係,194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52年開始講授科學史,1958-1959年在斯坦福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979年在馬薩諸塞理工學院任教,1980年起參加該院“科學技術和社會計劃”的工作。庫恩從20世紀50年代轉向科學史、科學哲學的教學和研究,成為當代科學哲學中曆史-社會學派的主要代表。
庫恩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哲學助理教授,後來這個職位變成了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兩個學科共用的教席。1958年,庫恩升為副教授。1961年,庫恩成為伯克利的科學史正教授。
就是在庫恩升教授的時候,伯克利的評審委員會認為,在科學哲學方麵,庫恩的造詣還沒有達到教授的水準。這個評判給庫恩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一年以後,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向世人證明了他在科學哲學領域的造詣,並奠定了他一生的學術地位。
1964年,庫恩轉到普林斯頓,成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M.Taylor Pyne講席教授。他在普林斯頓一直待了15年。1979年,庫恩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母校所在地的坎布裏奇,去了毗鄰母校的麻省理工學院,擔任Laurance S.Rockefeller 哲學講席教授,直至1991年退休。
2003年庫恩去世。
他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科技政策項目的創始人之一。
《科學革命的結構》是其最有名的著作,它為當代的科學思想研究建立了一個廣為人知的討論基礎,其著作也被引用到科學史之外的其他廣泛領域中。《紐約時報》認為,因為庫恩的這本著作,讓範式(paradigm,中國大陸譯法;台灣譯作典範)這個詞彙變成當代最常出現的詞彙之一。
深度解讀
《科學革命的結構》係統闡述了一種從西方看來十分新穎的科學觀,提出了著名的關於科學革命的理論,即把科學看作一定的“科學共同體”按照一套共有的“範式”所進行的專業活動,而不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龐大的知識堆。由此出發,他描述了一種常規時期和革命時期相互交替的科學發展模式。在他看來,科學首先是在“範式”支配下,為解決“範式”所提出的“疑點”的高度定向的研究活動,這是科學的常規活動;隻有當已有的“範式”不足以應付新的問題的挑戰時,這個常規的發展才會暫時中斷,科學便因此陷入危機,最後導致新“範式”取代舊“範式”的科學革命。
哥白尼的日心學說不但以簡單完美的形式吸引了天文學家的注意,更由於他衝破了中世紀的神學教條,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念而引起了一場偉大的“哥白尼革命”。
具體地說,科學的發展模式應該是這樣的:前科學(形成範式)-常規科學-反常-危機-科學革命-(新範式的形成)-新的常規科學-新的反常與危機-新的科學革命。
庫恩所說的“範式”是指科學共同體的共有信念。一方麵,這種信念決定著某種“形而上學模型”即自然圖像以及某種價值標準,並由此形成各種不同的形式係統或符號係統(它體現著科學中的哲學或世界觀因素。“範式”的更替意味著世界觀的變革)。另一方麵,這種信念又建立在具體的科學成就,主要是重大理論成就的基礎上,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見地心說和日心說)、牛頓的經典力學、拉瓦錫的氧化學說(見燃素說與氧化說)、達爾文的進化論(見達爾文主義)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等。這些成就不僅提示了一種新的思路、新的思想框架,而且提供了一個可供模仿的具體範例,從而規定了一定時期中這門科學的發展道路和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