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讓你在大街上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行色匆匆,似乎有永遠做不完的事,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如果你走上前去,隨意問一個從你身旁擦肩而過的行人:“你活在你真實的生命裏嗎?”對方給你的也許是一臉的茫然。在商品經濟大潮裹挾之下,許多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當儒雅的學者離開大學講堂,到潮起潮落的商海裏去搏擊時,當富於激情的詩人丟下自己的筆沉浸於股市行情的跌宕起伏時,你不僅要問,他們快樂嗎?他們有自己的歸屬感嗎?當他向你呈上寫著一大堆各種各樣頭銜的名片時,你是羨慕他的成就,還是遺憾他的缺失?一位作家說到的一件事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一天,作家到一所寺廟裏去吃了一次齋飯。席間,她問僧人寺廟的齋飯為何這般清淡,為什麼不多放一些作料,為什麼不把油鹽放重一些。這位老僧指著桌上的一盤青菜笑著說,世上人人都吃青菜,可是又有幾個人品嚐出青菜的味道。要想品出青菜的味道,隻要將其洗淨放在清水裏煮便可,這樣我們吸取的才是青菜本身的營養。而世人席間所吃的青菜,看似做法講究,五味調和,味道鮮美,其實,他們嚐的不過是青菜的作料的味道而已,滿意的不過是廚師的精湛的技術而已,至於青菜的味道和營養,他們並沒有品嚐到。
老者的一席話,道出了我們生活中時時處處所疏忽和遺忘的本色。是啊!在如今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中,人人為了保護自己,都刻意地給自己加點“作料”,粉飾自身。雖然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然而,正因為人人都戴著麵具,我們正漸漸地失去我們做人真實的一麵,很難體會到真實給我們帶來的美。
真實是保持做人的本色的本真體現,做人就應該講究真實。真實是難得之美。當我們與自己內心和諧一致的時候,當我們與同樣真誠直率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是真實的。真實就像循環的能量一樣,幫助我們使自己充滿活力。什麼是真實?在兒童故事《棉絨兔子》裏,玩具兔子問道。真實就是自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玩具皮馬給他解釋說。
除去麵具,回想你覺得自己“真實”的時刻。想一想你有哪些尖利的、或者脆弱的、或者需要小心保存的地方。你是不是很容易發火、受驚或者期望別人按照你的意願做事?改變這些行為的一個辦法是把它們說出來。我們不一定要做完人;相反,承認自己的不足可以使我們更加真實,也更容易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保持做人的本色,就是不要丟掉自己真實的一麵,用你真實的一麵去體察,你就能夠透過膚淺的表象,看到一個人的實質。
隨著我們自己變得越來越真實,我們看到表麵之下的靈魂,不再擔心年齡、外表和日漸稀疏的頭發。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精神的美,那是由親密而生的、溫暖所滋養的。
一個人最為看重的幸福和成功隻能從自己生命的本色裏去獲得。富翁之看重金子,而本分的莊稼人卻看重的是腳下那片拴緊他們靈魂的土地,因為他們深信“泥土裏麵有黃金。”
失去本色的人生是灰色的、無光澤的人生。做人,就應該保持自己的本色。盤活死腦筋。
保持做人的本色,就是不要丟掉自己真實的一麵,用你真實的一麵去體察,你就能夠透過膚淺的表象,看到一個人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