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18(1 / 1)

告別不良情緒 你在恐懼些什麼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健康狀況完全相同的兩隻羊分別圈在兩個圈裏,其中一隻羊獨自生活;另一隻羊的圈內拴著一隻狼,張牙舞爪,好像隨時要吃掉羊,這隻羊惟恐被狼吃掉,惶惶不可終日,結果,它生病了,過早地死去。而獨立生活的那隻羊健康如初。

為什麼呢?因為恐懼,由“被吃掉”的錯覺導致的恐懼。

恐懼在吞噬人們的健康。有很多人已經被恐懼襲擊了,導致了精神上的恐慌、害怕、心煩、緊張,甚至覺得大難臨頭,有窒息感、瀕死感。

我們必須了解恐懼,恐懼是什麼?它如何升起?它來自哪裏?它的訊息是什麼?我們該怎樣麵對它?

所謂恐懼,是在可怕情景影響下產生的一種十分緊張的情緒反應。特別是當這種情景可能使對我們具有重大意義的東西遭到剝奪時,如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安全、名譽、前途和經濟的利益時,恐懼的情緒就會支配人的整個身心。

在某種程度上,恐懼並非完全是一件壞事。當你感到恐懼時,你的心跳會加速;瞳孔會擴張,從而可以眼觀八方;腎上腺素可大量湧入你的血管裏,從而給你增添能量。當你遇到火災或其他災難時,恐懼會變成一種勇氣使你逃脫災難。恐懼包含一種能量,事實上大多數人在麵對挑戰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反應,適度的恐懼是迎接挑戰的前提條件,它意味著自己進入了競技狀態。

但是,當恐懼程度比危險還要強烈時,它會變成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恐懼情緒過於持久,體驗過於深刻,就會引起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的混亂。外部環境和軀體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產生恐懼的情緒反應,然後才產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異常變化。

恐懼會使人的知覺、記憶和思維過程發生障礙,失去對當前情景分析、判斷的能力,並使行為失調。比如,旅館失火時,住在旅館的人常常顯得慌亂、緊張、不知所措、爭先恐後往外跑,跑不出去就跳樓。

那麼,怎樣麵對恐懼的情緒呢?

人的情緒是社會的產物。引起恐懼的對象不同,具體情況也不同,消除恐懼的方法也必然因人而異,想找到一種通用的方法是徒勞的。但是,既然恐懼是對客觀刺激的反應,就必須通過對客觀認識的重新調整和訓練使它發生變化。

有人可能會用一些不利健康的方式緩解恐懼,如酗酒、吸毒、濫交等,其目的是假借外物緩解恐懼,但這些行為的效果卻是猶如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最後使焦慮和恐懼越演越烈。

我們要學會傾聽恐懼的心聲,有時它是積極的、本能的反饋,如果你太害怕,就停下來,想想是不是你的方向錯了,或許是你努力太過分所致。

與他人分享你的苦衷。如果你總為自己的恐懼保密的話,那麼你將會更加恐懼而且會成為“與眾不同”的人。如果你能向了解你的痛苦的人訴說衷腸並博得他們的同情與理解,那麼你就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意識到恐懼心理是不可避免的。過分地計較恐懼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無論何時何地,生活都會發生變化,恐懼也會隨之而來。

麵對現實生活。如果你仔細琢磨自己的恐懼,你就會發現它們隻不過是一個個“假設”。許多人都會產生一些無法實現的設想。而這些設想往往是不祥的,例如:假如我考試失敗了;假如我病了;假如我失去了朋友;假如我的形象糟透了等。這些與現實不符的假想往往使人處於焦慮與不安中,因而我們應麵對現實。常言道:“車到山前必有路”,我們沒必要整天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時常給自己寬心,如果把不好的事情看作災難,那麼你將會使恐懼更加劇烈。給自己寬心,要求我們樂觀對待不幸的事。例如,假如你的車壞了,健康的心理應是:“噢,這並非是一件倒黴的事,隻是不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