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25(1 / 2)

克服對交際的恐懼 克服社交恐懼心理

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有沒有經曆過以下這些情況:

1.小時候,你很怕老師提問,盡管你學習很好,你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若老師主動叫你時,你會手足無措,把本已熟知的問題答得結結巴巴,丟三落四,甚至答錯都有可能。老師當眾提到你的名字,哪怕是表揚,都會讓你有種抬不起頭來的感覺。

2.從不主動與陌生人說話。如果一個陌生人主動向你說話,你會臉紅、結巴,緊張得聽不清對方在說什麼,最後草草地結束這次談話。

3.在一些交際場合,例如朋友的生日舞會、聖誕節狂歡或者同學聚會,你通常都坐得遠遠的,一個人靜靜地看別人玩兒,從不主動邀請別人跳舞或跟別人攀談;如果迫不得已和你的老同學閑聊時,你也從不主動開始一個新話題,而總是被迫地草草回答別人問你的問題。

4.你會盡量避免去參加麵試,你隻要一想到單獨麵對著素不相識的人,並由他們品頭論足,還得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就會心跳不已,手腳冒汗,臉上發燒,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5.新到了一家單位,上班之前緊張得要命,一想到在別人或審視或好奇的目光中走進辦公室,就心跳加快,甚至緊張得暈眩。

如果這些症狀都曾在你身上出現過,那你可能患有“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的表現主要是害怕被人審視,在被觀察時或有受到評論的處境時產生焦慮情緒,或者當目光與人對視時就會特別緊張,可能有臉紅、手抖、尿急或暈眩等狀況出現。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不會主動與社會接觸,能避則避,即使處在很熱鬧、輕鬆愉快的社交場合,也如隔世。

這種恐懼心理對當事人來說其實是一種巨大的社交壓力,它已經嚴重影響了當事人的社會交往。那麼怎樣克服這種恐懼症呢?先要了解一下它形成的原因。社交恐懼心理的形成,歸結起來主要有主、客觀兩方麵原因。

從客觀方麵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傳統,留下了“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哲學。這些封建的、傳統的思想意識和生活觀念,逐漸積累,漸漸沉積在人們心底,成了一種惰性,在主觀上就沒有交往的欲望,落在行動上也不會有交往的實際行動。結果,自命清高者、謹小慎微者、孤芳自賞者、夜郎自大者都聽憑天命,拒絕交往。如此一來,越不交往,就越怕交往。而沒有交往,有很多消息不能溝通,很多觀點不能統一,很多誤會也由此產生。

主觀方麵有四個原因:

1.自卑情結

自卑的人“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和自強。他們大多都會給自己虛設一種自我否定,這種否定使得他們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做什麼都會失敗,而他們是害怕失敗的,他們不能夠正確對待失敗。這種不正確的心理使得他們做什麼都是怯怯縮縮的,社交時自然“不戰自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