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61(1 / 1)

情緒與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人的特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Maslow , Mittelman)認為,心理健康有10條表現: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能力有適度的估價;3.生活的目標能切合實際;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8.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製情緒;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除此之外,其他心理學家還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概括他們的基本思想,我們可以這樣認識心理健康的表現:

心理健康者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個人對自己的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製三個方麵。良好的自我認識即人常所說的“人貴有自知之明”,能夠正確、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並能自尊、自信。良好的自我體驗即以積極的情緒狀態對待自我,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做到自愛。良好的自我控製即能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進行有效地控製。既能控製個人情緒有適度的表達,又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有效的調節,使之符合工作和學習的目標,有良好的意誌力。

其次,心理健康還要有良好的社會功能,社會功能良好指人能夠對社會環境有良好的適應。適應是個人為滿足需要而與環境發生的調節作用,在個人需要與環境條件之間,要麼改造環境滿足個人要求,要麼改變自己適應環境要求。心理健康要求與社會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通過接觸了解現實條件,在客觀條件許可的前提下,恰當地滿足個人需要。對社會現實中的各種要求或問題,不退縮,不逃避,用積極有效的方法去應對,使個人與社會和諧共處。

再次,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現。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心理健康的人能與其周圍人員形成融洽的人際關係,並通過人際交往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孤獨,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而且能通過人際關係使自己與同事、朋友協同合作。在工作和學習方麵互相幫助,共同取得成就。

最後,心理健康者還應有積極的勞動實踐,勞動實踐是社會得以發展和個人賴以生存的活動之一,通過勞動獲得勞動果實或事業成就,會給人以充實感、幸福感和自信心,使自我能力得以發揮,自我價值得以實現,是心理健康在社會活動方麵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