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72(1 / 1)

情緒與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與疾病的關係

當前隨著社會的前進,經濟的發展,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精神因素對人體疾病的影響將越來越複雜。事實證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國外有學者統計,因情緒不好而致病者占74%~76%。美國某醫院對就診病人統計,發現65%病人的疾病與社會環境有關。

為什麼心理因素對身體健康有這麼大的影響呢?這要從大腦的作用來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都是客觀事物在大腦中的反映。大腦是人體的高級中樞,對身體的一切機能活動起著支配或調節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緒劇烈地波動,會打亂大腦功能的正常發揮。使得身體內部環境失調,引起許多疾病。巴甫洛夫指出:“一切頑固的、沉重的憂悒和焦慮,定會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有人調查發現,在遭遇強烈刺激,感情急劇波動後,在短時間內死亡的170例中,59%死於個人不幸與巨大損失消息傳來之後;34%死於麵臨危險或威脅的處境;7%死於狂喜之時。前蘇聯外科學家皮羅戈夫觀察到: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以上都說明了情緒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防方麵起著重要作用。

老年人在退休、離休後,生活地位和環境發生了變化,再加上疾病纏身,在情緒上產生一些波動,引起一些心理變化,在行為上表現煩躁、易怒、愛發牢騷;或精神萎靡、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寢食不安;或孤獨、多疑、憂鬱、自卑等。因此,老年人更要注意情誌過激給身體健康帶來的巨大病痛。情誌的不良刺激,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它會引起整個心理活動失去平衡狀態,從而引起組織、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出現一係列的變化,它可誘發內分泌功能失調,降低免疫能力,為腫瘤的發生提供了內在的條件。

引起癌症的原因盡管很多,但近年來大量科學實驗證實,不良的心理——社會刺激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這一點已為動物實驗所證實。如將狗分成兩組,使一組長期處於驚恐不安狀態,另一組則生活在安靜的環境中。結果,前一組6條狗中有3條狗死於癌症,後一組4條狗都安然無恙。現代心身醫學實驗證實,不良心理因素,過度緊張刺激,憂鬱悲傷等,可以通過類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造成免疫性T淋巴細胞成熟障礙,抑製免疫功能,誘發癌症。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狀態,對心血管機能具有明顯影響。如情緒激動時,會出現心動過速,害羞時麵部血管會擴張等,都是常見的現象。臨床觀察,心絞痛往往在情緒激動時發生。這是由於在情緒激動或緊張的腦力勞動時,神經係統處於高度興奮狀態,血液中兒茶酚胺的含量增加,引起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從而增加心肌的耗氧量,突然發作心絞痛,嚴重者甚至可以誘發急性心肌梗塞。

一般人在高興時胃口較好,悲傷時食欲減退。研究表明,情緒變化時,迷走神經衝動發放,胃功能受到影響。此外,情緒對腸功能變化也是很明顯的,如憤怒、焦慮的情緒使結腸功能亢進,降低結腸持續收縮,結腸變窄,溶菌酶分泌增加,腸結膜變脆,並出現斑點出血,甚至糜爛、潰瘍。

情誌太過會導致神經係統嚴重失調,引起各種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癔病和強迫症,嚴重者還可以引起精神錯亂和行為失常。所謂反應性精神病大都是這樣引起的,它是由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精神障礙。

內分泌專家告誡人們:“過度緊張、長期焦慮等精神負擔是誘發‘甲亢’的重要因素”。從“甲亢”病人就診時的主訴便可得知,升學、出國、晉級、提職等可導致情緒波動,而由於工作、學習過度勞累,引起精神持續緊張,與發病更有密切關係,農村的“甲亢”病人就明顯較少。

由上可知,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皆與心理因素有關,要防止疾病的發生,必須注意心理健康。